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共建共享模范自治区的首府城市——访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代市长李杰翔
发布日期:2016-03-09

昭君墓.jpg

呼和浩特市昭君墓前的塑像


记者:李市长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前不久呼和浩特市启用了在线新版内蒙古全员人口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数字动态化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呼和浩特市在服务和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方面还有哪些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李杰翔:新版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市已运行一年多,相关部门从系统各模块的应用功能、准确性能、人员核对系统及网络环境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测试,为数字动态化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市及旗县区政府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以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

我们在社区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通过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进一步夯实基层民族工作基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在社区编织起城市民族工作网络体系,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社会治理程度。重点街道、社区少数民族管理服务组织相继建立完善,在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和重点部位基本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格局。

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社区、部门和单位开辟了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加强贴心服务、细致服务。比如我市回民区检察院开通的少数民族法律服务窗口,是全市首家集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于一体、专门服务少数民族的窗口项目,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市及旗县区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快速高效的信息反应机制和不断完善的维稳工作预案,基本做到投诉求助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把突发事件发现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多年来,我市未发生一起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为首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


记者: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呼和浩特,属于典型的多民族、多宗教融合的城市。汉、蒙古、回、满、藏、达斡尔、鄂温克等多个民族共同聚居,信仰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群众较多。请问,在进一步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呼和浩特市都采取了哪些得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李杰翔:我市作为“模范自治区”的首府城市,民族团结是全市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各项事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搞好民族团结,就是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要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我们通过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将其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中,从小培养珍惜爱护民族团结的感情,把民族团结种子“种”在每个人心里;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寺庙、进部队等“六进”工作,积极培育一批市级、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着力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浓厚氛围;加大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夯实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尤其注重用发生在身边的民族团结的人和事教育干部群众,创造民族团结、共建家园的新风尚。

在全市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记者:近年来,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赛罕区民族学校等为代表的民族教育发展成就斐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呼和浩特市在这方面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李杰翔:呼和浩特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2.84%,其中以蒙古族为主。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

早在1999年,我市就颁布实施了《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条例》的民族工作地方性法规。此后在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兴建、扩建、改建市蒙古族幼儿园、市民族实验学校、市满族小学、市回民中学等30多所民族学校。我市已推行少数民族学生和蒙古语授课学生高中阶段免学杂费,并从幼儿园到高中享受“两免一补”和寄宿生伙食补助政策,并对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政策性奖励、帮扶,使8.2万名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城化待遇。可以骄傲地说,我市的民族教育工作走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

近年来,我市依托蒙古族传统文化优势,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等各种文化内涵,打造了成吉思汗广场、蒙元文化风情街、大召、大盛魁、塞上老街等一批承载蒙古族历史文化、彰显其魅力的精品项目。同时,我们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设立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中就有蒙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回族武术撂跤、蒙古族皮具制作技艺等入选。其中,回族武术撂跤填补了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传统体育类别的空白。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提升昭君文化节、民族商品交易会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的档次和内涵,充分展示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取得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发挥首府蒙元文化集聚优势,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打造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民族元素、影响深远的精品剧目。其中《马可·波罗传奇》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内蒙古蒙元文化的丰富历史人文和民族民俗风情,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文化推向世界演艺市场。目前,我们还正在加快蒙古风情园、草原马汇、蒙古部落等大型场地设施建设。下一步,将通过筹办全区、全国性的传统体育赛事,把首府打造成对外传播、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和基地。


记者:长期以来,呼和浩特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型,涌现出了许多“以心换心”的好典型。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经历和体会。


李杰翔:我市玉泉区清泉街社区是全市民族工作的一个典型,辖区内居住着汉、蒙古、回、满、朝鲜和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共计2732户、880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居民多、残疾人多,曾经是清泉街社区的最大特点。多年来,在清泉街社区先后成立了志愿者之家、五老工作团等特色党支部,通过建立爱心超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社区法务室等为各族群众提供系列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现有各民族志愿者1008人,通过这2000多只眼睛、耳朵和双手,志愿“微力量”已汇聚成为服务的“大力量”。因此,清泉街社区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社区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个社区聚民心、顺民心、暖人心、安民心、称民心、乐民心的“六心”工作思路,是对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具体诠释。

由此,我想起了一位领导同志说过的话:“民族团结就是空气,谁也离不开!”实际确实如此。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只有“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向前,各民族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记者: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面对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呼和浩特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李杰翔: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好“八个坚持”,是我们做好今后全市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用好民族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用好用活用足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加快转型。

二是加大对外交流力度。作为首府城市,我们要紧紧把握深化中俄、中蒙战略合作机遇,打造好对外交流平台,将呼和浩特市建设成为中俄、中蒙贸易交流的前沿阵地和主要承接地。

三是抓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加快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深度,使优秀民族文化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四是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村“十个全覆盖”工程,解决好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2017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五是夯实基础,强化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保障。强化地区和部门间的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范围,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实际困难、保障其合法权益。

最后,我代表全市300万各族人民群众,诚挚的邀请祖国各地同胞及海内外游客来呼和浩特观光旅游。美丽的呼和浩特欢迎您!热情的呼和浩特人欢迎您!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