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八寨 杨忠平/摄
记者:郑书记好!目前,柳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已经超过全市总人口的一半,城市民族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请问,柳州市在广泛、深入做好社区民族工作,不断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都有哪些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郑俊康: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是歌仙刘三姐的传歌胜地,世居着壮、汉、侗、苗、瑶、回、仫佬、水等8个民族。柳州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歌、瑶舞、苗节、侗楼”堪称“四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从全国各地来到柳州经商、务工、求学。目前,全市共有44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10.59万,占总人口的55.01%;有2个自治县、6个民族乡。
“鱼峰山下对山歌,雀儿山脚吹芦笙,龙潭公园跳瑶舞,社区居民打油茶”,走在柳州城镇的街头巷尾,时时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的浓厚氛围,各民族相亲相爱,和谐共处的景象在柳州处处呈现。
持续多年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是柳州抓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重头戏、大平台和长效载体。同时,全市设立了4处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人员逾万人次。在市区交通要道旁、机关、社区、学校、公园等场所建设了一批民族团结公益宣传牌匾和民族特色园林景观,编印了《民族团结宣传山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民族政策。
将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一个突破口,把创建活动纳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站、民族团结之家,建成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鱼峰区大龙潭社区就是我市民族团结和谐的一个缩影。该社区有壮、回、瑶、苗、侗、满、彝、水、蒙古、布依、毛南、土家、仫佬等14个少数民族常住居民1547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417人。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人员联系制度,定期走访、及时帮助居民解决困难。在社区柳州音乐网开设《鱼峰山歌台》,通过网络山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点击量达30多万,跟帖2000多。每月举办社区民情唱谈会,通过幽默风趣的柳州山歌调解纠纷维护团结。柳南区广电社区成立巾帼民族手工绣纺,为辖区的少数民族妇女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和再就业之路。柳南区南天社区则为每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立了数据库,对有需要的少数民族群众采取特事特办。
保护、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三江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和彩调等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桂大歌》、《侗鼓敲出壮乡情》、《红瑶梦》、《坐夜》等一批艺术精品熠熠生辉;“三月三”、侗年、苗年等传统节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市区现有9队(堂)芦笙队伍,有关部门协调市大龙潭公园、雀儿山公园和君武民族风情博物馆落实了几处吹芦笙踩堂活动场地。
抓好清真饮食专供工作。市政府出资340万元回购了市清真饭店,授权市资产公司经营管理。在市民委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广西科技大学等高校食堂开办了清真专窗。目前全市从事清真餐饮的经营户近10家。针对近年牛肉价格居高的情况,2013年给市区回族等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群众发放一次性清真牛肉补贴。拨资560万元用于清真寺的改扩建工程。拨款185万元在市郊征地重建回民公墓殡礼厅及其他附属设施。
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范畴,对在柳州居住6个月以上、年满16周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可以申领《居住证》,在柳州享有就业培训、义务教育、公共卫生、驾驶证申领等方面公共服务的权益。
记者:据我们了解,柳州市有24个村寨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为广西全区最多。那么,目前柳州市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状况如何?
郑俊康:柳州市至今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分布在2个自治县和6个民族乡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县乡。如融水苗族自治县200户以上聚居的木质村寨就有44个,50户以上村寨有570个。三江侗族自治县共有侗族风雨桥120多座,鼓楼200多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保存着明清时期仫佬族古建筑108户、236间。特色村寨风景优美,古朴的木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是一座座生动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充分展示了我市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柳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柳州市传统建筑元素专题研究》和《柳州市民居建筑整理与规划设计》,结合地方民族元素,统一规范特色民居改造和建设。三江侗族自治县出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条例》,通过加强民族村落保护,使各民族村寨成为了“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风景线。
我市三江、融水两自治县的侗族、苗族群众习惯居住木质吊脚楼,被称为“睡在柴火上的民族”,几十户、几百户人家连成一片,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我市将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从2008年至2013年,分三个阶段,举全市之力组织对三江、融水两自治县少数民族村寨实施电改、灶改、水改、寨改等防火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受益人口达60万人。两县改造后村屯面貌明显改善,火灾事故、死亡人数分别比工程实施前下降了55%和80%。我市还从2009年开始,与财保柳州分公司签定订协议,为我市北部三县(三江、融水、融安)25.6万户农村少数民族群众房屋统一购买保险,每年由市财政投入保费400万元,参保农户一旦遭遇火灾每栋楼可得到保险赔付2万元。
2011年,我市在融水、三江两自治县分别选择3个村屯,投入约900万元开展房屋外立面改造,融水选用木、瓦作为材料,造型中加入吊脚元素和雕花窗棂,充分体现融水苗族民居特色;三江改造的房屋以木楼为主,对木楼个体采取屋顶瓦片翻新和轮廓勾勒等方式,既满足了对木楼个体的改造,同时取得了整体效果。2013年我市又选取融水四荣乡东田村小东江屯、三江斗江镇周牙村乐村屯,分别开展苗族和侗族特色民居风格塑造试点建设,项目投资750万元。
积极申报争取上级民委资金支持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近3年,融水、三江分别获得上级特色村寨保护专项资金330万元、315万元。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我市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市一直将三江、融水两自治县作为柳州民族风情旅游产品集群县来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巨大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打造,三江程阳八寨以其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木楼以及浓郁的侗族风情成为桂北风情旅游的龙头景区,融水贝江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和苗寨风俗也成为我市旅游的一大品牌,三江、融水两自治县已成为广西重要旅游目的地。2014年,三江旅游总人数达250.92万人次,入境旅游者7.98万人次;融水旅游总人数达223.38万人次,入境旅游者2.27万人次。
记者:这些年来,柳州市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培养出了大批少数民族优秀人才。请问,在不断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方面,柳州市采取了哪些得力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郑俊康: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柳州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经费投入重点向农村学校和民族地区学校倾斜。我市通过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及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房项目、义教工程项目和两基攻坚工程等,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装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还设立民族教育发展资金,每年预算100万元用于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落实惠民政策,完善民族地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以融水、三江两自治县和贫困县融安县为试点,2008年在广西率先推行免费午餐,2010年自治县及民族乡所有农村的学生都得以享受。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我市继续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实施免费午餐工程,目前全市享受免费午餐的学校1054所,符合享受免费午餐学生人数18.32万人。
加大投入支持少数民族自治县“普九”攻坚。2006年三江、融水两自治县通过自治区普九验收,2007年6月融水通过国家两基教育督导评估。从2005年起,市政府每年资助融安、融水、三江3县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到城市职业学校免费接受职业教育。扩大城市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近年来柳州市区学校共招收所辖6县初、高中学生6500多人,其中5000多人获减免各种相关费用,减免金额650多万元。
优化特色课程,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开发民族特色课程,让少数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融水中学、民族中学、民族小学自主开发的民族文化校本教材,三江举办的民俗画、民间手工工艺、民乐演奏、民间艺术表演等,都收到了显著成效。
记者:作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柳州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郑俊康:柳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城市,民族团结是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长期以来,全市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今年6月,我市根据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方案》,制订了具体的任务分解表,明确了责任、人员、期限、要求。下一步,就是要抓好贯彻落实,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千家万户,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持之以恒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感情,增强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持之以恒地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积极引导外来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
持之以恒地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想方设法帮助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使其跟上全市的步伐,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