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访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市总工会主席陈建辉
发布日期:2016-03-10

羌族移民安置村升旗仪式.jpg


记者:陈部长好!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群众来成都经商务工、居住学习,成都市切实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在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手段等方面取得了明显实效。请问,成都市在这方面都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陈建辉:成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城市。目前,全市有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达20.8万,其中户籍人口12.56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年均达300余万人次,并呈逐年增长趋势。他们主要来自省内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以及西藏、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成都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方向,积极探索服务管理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从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机制入手,积极构建反应敏捷、效能显著的工作联动全覆盖网络,确保工作扎实有效、不留死角。建立由市领导牵头、19个市级职能部门组成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少数民族交通事故处置专项协作机制和“12315”少数民族消费维权服务站。加强少数民族流出地流入地工作联动,先后建立“一市三州”(成都市、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一局三办”(成都市民宗局、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人民政府驻蓉办)、“一局三委”(成都市民宗局、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民宗委)民族工作联席协作机制,并逐步向县级延伸,协同化解和处置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着力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实现动态化、精准化服务管理。在重点区域设立民族工作亲情服务团、社区民族团结协调小组和民族工作联络站等,构建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管理协调机制。

加强教育引导,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机制,积极发挥党组织、社会组织和民族宗教团体的作用,妥善化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问题。通过在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场所、社团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常态化举办民族和谐共融专项宣传、知识竞赛、专家讲座等,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建设民族文化之家,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民族文化活动交流需求,开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全新阵地。组建民族地区在蓉定居老干部党支部,通过组织生活增强其归属感,并积极发挥他们在帮助收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诉求和预防、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方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民族宗教团体加强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来蓉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利用社会工作者协会专业资源,组建民族情社工服务中心,推动民族工作向主动贴心服务转变。

强化民生保障,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安居乐业。不断加大投入和政策性扶持,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在蓉少数民族群众平等享受子女就学、证照申领、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引进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在重点地区建立少数民族购车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就医咨询服务中心等专项服务平台,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帮助。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少数民族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扶持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先后建成郫县安德镇民族贸易市场、青白江弥牟镇清真食品生产基地、邛崃冉义镇民族用品生产基地三大民族经济集中发展区,帮助少数民族创业发展。全力扶持邛崃市油榨乡、南宝乡异地安置地震受灾的汶川县羌族群众实现安居乐业。倾力倾情做好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的工作,助推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记者:2015年5月,在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互观互检现场会上,成都市就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行了会议发言交流,为全省的工作提供了借鉴。请您介绍一下成都市在这方面的做法。


陈建辉:成都市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共培育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点1个、省级示范点10个、市级示范点12个,涵盖学校、社区、街道、机关、企业、乡镇等领域,覆盖面广,带动效应强,促进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将创建活动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组建了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制定了创建工作五年规划,全力推动创建活动有力有序开展。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宣传报道创建活动中的先进典型,不断拓展创建活动覆盖面和纵深度,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

重点培育,形成特色。将创建活动的重心放在社区、学校以及少数民族集中安置点,采取因地制宜、创新推动的方式,打造成都民族工作的特色和样板。在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探索推进专职社工服务,形成动态了解诉求、面对面服务的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机制;在学校,通过组织编撰《民族常识教育》校本教材、开设民族教育课程、开展民族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民族博物馆、创办民族特色技艺体验室等方式,促进各民族学生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建立友谊;在集中安置点,以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南宝乡木梯村羌族群众集中安置点为示范,积极培育和发展羌文化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展示与保护、生活体验、旅游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羌文化基地,确保当地少数民族安居乐业,同步小康。

创新方式,增添活力。按照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各有依托、各显功能、各方兼顾的原则,在全市建设了9个民族文化之家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创建活动载体和形式,促进创建活动更加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


记者:2012年以来,成都市举全市之力,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措施得力,成效显著。请您谈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陈建辉:成都的发展,离不开全省其他市州的大力支持。利用自身优势支援帮扶甘孜州,既是成都的责任所在,也是成都的义务所在。自2012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成都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实施对口援助工作3年来,成都紧紧围绕“打牢基础、夯实基层、增强藏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目标,着力统筹各方资源,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口援助格局,协助受援方切实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

着眼自身造血,全方位推进产业援助。制订援助工作五年规划,坚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藏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切实增强藏区自我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制订8个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优势产业项目。目前,已启动项目292个,并帮助受援方招商引进社会项目101个,达成意向投资30多亿元。

着眼便民惠民,实施长效民生援助。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突出向基层、农牧区倾斜的工作导向,积极推进对口援助“六大民生”工程,甘孜州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提升工程、炉霍县城区道路改造和环境整治工程、甘孜县自来水供水能力提升工程等85个藏区群众急盼急需的民生项目得到稳步推进,藏区群众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着眼人才帮扶,开展多层次智力援助。深入推进干部人才援助,先后选派778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安排教育、卫生系统专业人才援藏2480人次;加大干部人才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就地培训和来蓉培训,共培训藏区干部人才2.12万人次,为受援方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同时,通过援受双方乡镇结对共建,干部人才与藏区群众、贫困学生、困难家庭结对认亲,促进藏区群众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记者: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作为省会城市,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成都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陈建辉: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紧邻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是西藏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区域地位,赋予了成都城市民族工作在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成都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扣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工作手段、改革工作方式,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常态,顺应全市各族群众的期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着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少数民族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实现包括少数民族人口在内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尊重少数民族特点和生活习俗,完善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少数民族群众特需用品的政策保障和生产供应,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传统节日、饮食、丧葬、养老以及宗教活动等方面的特殊需求。着力加强区域协作,实施精准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推动成阿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启动成甘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加大与阿坝州、甘孜州等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深入做好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县工作,助推民族地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全面提高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强化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能力;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依法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和问题。

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联席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社团、进宗教场所),加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宣传教育,带领全市各族群众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做出贡献。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