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融入大局 融合发展——访重庆市渝中区委书记唐英瑜
发布日期:2016-03-10

重庆市渝中半岛全景.jpg


记者:唐书记好!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的核心区,渝中是少数民族赴渝发展的首选地,流动少数民族人数众多。近年来,肩负面向中西部、服务全市的重任,渝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不断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的政治引领、行为引导和服务管理,成效显著。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唐英瑜:作为大都市的核心区、老城区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渝中做好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主阵地必在社区,主渠道在社区服务管理,必须进一步拓展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找准契合点。我们坚持教育为先,在主动引导中促进少数民族情感融入,不断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从机制抓起,健全工作网络。深化完善区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整合区级部门资源,将工作重心下沉、精力下移、财力下放,协调解决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先推进少数民族民生工程建设。同时,将管理的主动权交给社区,建立社区与社会单位、少数民族群体信息共享工作共建机制,探索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诉求表达、权益保障、救助等机制,成功创建2个市级模范单位和2个市级示范单位。

从教育抓起,开启包容心智。面上,以课堂教育、文艺汇演等方式,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用“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建设社会大环境。点上,大力支持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成长为百年名校,作为主城区唯一的民族小学,积极吸纳市内外的回、藏、土家、苗、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学生,展示了各民族文化集成创新的独特风采,成为主城区民族教育的窗口。

从文明抓起,塑造市民精神。坚持把全国文明城区、学习型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卫生城区等创建过程作为提高全社会成员素质的过程,作为增强城市凝聚力、造福各族群众的过程,针对外来渝中的少数民族,通过文明创建塑造其品格、强化学习涵养其气质、普及科学拓展其视野、洁净家园促进其行为养成,引导各族同胞从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积极对口接待来自西藏芒康县的挂职村干部,推动双方民族工作的双提升。


记者:据了解,在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渝中区委作出了建设“美丽半岛、幸福渝中”的决策部署。同时,渝中区作为重庆的“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请问,渝中在充分依托文化优势凝聚各族群众,携手“圆好团结梦、实现发展梦、共铸中国梦”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和举措?


唐英瑜:文化是情感相连的纽带,也是民族工作的精神根基。我们坚持文化为魂,在平等互动中促进文化融通,以文体队伍建设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寓教于乐,通过实现中国梦的共同使命团结人、“故土难离”的共同情怀凝聚人,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主旋律激发精气神。通过深入社区发掘少数民族文体骨干和艺术人才,因地制宜组建各类文艺团队,共建包括舞蹈、合唱、剪纸等共10多支社区少数民族业余文体队伍,每年为街道、社区献演20多场,特别是在重大节庆、民族宗教法制宣传周期间,歌颂新生活,唱响主旋律,激发了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参与文明城区创建的积极性。

以邻里文化凝聚民心。持续多年在社区广泛开展“幸福社区、邻里如亲”、“各族人民手拉手、邻里乡亲心连心”等群众性活动,支持社区打造大家庭平台,通过特邀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其中,让他们了解渝中、融入邻里,营造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

以特色文化展现民族风采。结合各社区不同特点,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开斋节、藏历新年等节日,开展富有特色的民族工作主题活动。依托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专门辟出场地、安排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拉面比赛、民族服装表演等,深受广大居民的喜爱,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群众自娱自乐并展示文化风采的舞台,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特邀维吾尔族同胞与同学们共同举办民族团结主题班会.JPG

民族团结主题班会


记者:社区民族工作,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现实工作层面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平台。渝中作为较早将民族工作纳入社区的地区之一,积极创造条件把渝中建设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位少数民族成员,确保了民族工作落实在基层、落实在平时、落实在细微处。请您给我们介绍下这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唐英瑜:我们坚持民生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共建共享中促进生活大融合。

以优质化公共服务方便各族群众。针对各族群众散杂居特点,基本建成6个十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医疗、体育健身、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区商业、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更加贴近群众。在有条件的社区,形成前台(一线窗口)一口受理,后台(职能部门)联通流转协办的“一口受理、一条龙”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服务少数民族同胞的效率。

以系统化“人生关怀”温暖各族群众。从2012年起,全区每年从财政安排1.2亿元资金,持续开展人生关怀活动,不仅覆盖户籍人口,更将居住在辖区的少数民族群众纳入其中。在出生、入学、婚育、重病、生活困难、节日、养老、离世等8个人生重要节点,及时送上区委区政府的关怀礼包,惠及少数民族人口7.71万人次。

以特惠化政策帮扶少数民族群众。针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各街道、社区通过社会化、项目化的运作方式,为少数民族提供及时、就近、便捷的生活服务,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解决好“四入”切身利益,即“入口”,配套定点清真饮食;“入土”,尊重伊斯兰民族信仰的殡葬习俗;“入学”,开办针对少数民族孩子大融合的民族学校;“入寺”,从安全等方面保障宗教集会活动,着力构建特色民族服务体系,为他们落下脚、扎下根、安下心成为“新重庆人”创造条件。


记者:作为重庆的中心城区,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唐英瑜:近年来,我们持续强化思想引领,搭建工作平台,优化精准服务,着力推动民族工作融入大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同胞在社区融洽共享。同时,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很难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求。为此,我们着力把握社区民族工作特点和规律,坚持服务为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区民族工作的管理服务,促进民族关系融洽。

从单一抓向多元管转变。高度重视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入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社会组织、社工、社区“三社联动”机制,合力推进。有重点地选择条件成熟社区,试点探索民族(统战)社工工作模式,一方面社区面向社会引进专业大学生实习,做实社区民族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采取项目化的方式,积极吸纳社会专业团体参与民族服务工作,延长社区民族工作手臂。比如民乐村社区、中二路社区志愿者积极为维吾尔族群众进行语言翻译、就业援助、法律培训等,冬青社工机构提供点对点的临终关怀等,不断激发社区民族工作的活力。

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流动少数民族进城之后,多是自我就业模式,即从事民族餐饮、民族特色产品生产销售等,在行业选择上表现出单一性,由此也产生了一些让各大城区头疼的占道违章经营问题。我们在试点解决临时占道商摊问题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增设了一些民族特色小商品市场、民族特色餐饮店(如新疆烧烤等),提供一些定期、定时、定点经营点,引导商贩退路进店、退路进场、还路于民,完善了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城市管理规范。

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坚持抓预防、抓教育、抓化解,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定期不定期排查隐患,分类化解调处,全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化解在源头。一方面,在来渝少数民族群众中选择政治可靠、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优秀代表人物、团体负责人作为联络员,加强与来渝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的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协助开展宣传教育、扶贫济困、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由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少数民族党员组成的矛盾监督和调处立体网络,组建2个外来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点。近3年,有效解决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房产纠纷、权益维护、身份认定等276件,确保了涉及民族问题的群体性事件“零发案”。社区少数民族群众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珍贵和力量,增进了对党委政府的信任与感情,以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促进“美丽半岛、幸福渝中”建设。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建设“美丽半岛、幸福渝中”的城市愿景早日实现!


唐英瑜:也感谢《中国民族》杂志长期以来对渝中民族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