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成就了丽江模式——访云南省丽江市委书记罗杰
发布日期:2016-03-10

罗杰到玉龙县看望慰问困难少数民族群众.jpg

罗杰(右)看望慰问困难少数民族群众


记者:罗书记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专访。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丽江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日益增多。近年来,丽江市通过完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建立流动党员驿站等方式,以“四个六”模式成功将古城区寨后社区等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这个模式的成功之处何在?它对于深入推进全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具有怎样的意义?


罗杰:2011年以来,丽江市在深入开展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中,将少数民族居民和流动人口较多、协调民族关系任务重的古城区西安街道办事处寨后社区作为省、市、区联创共建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成功创立了“四个六”模式。即,围绕组织领导好、民族关系好、贯彻政策好、宣传教育好、为民服务好、社容社貌好的“六个好”标准;实施设立一个服务窗口、一条24小时服务和维权热线、一个联络站、一个法律服务援助中心、一个少数民族之家、一个民族文化长廊的“六个一”工程;积极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型、民主自治型、服务型、平安型、文明型、环境优美型的“六型社区”活动;构建强有力的社区民族工作领导体系、广泛自愿的社区参与体系、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团结和谐的社区管理体系、生动活泼的社区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体系等城市民族工作“六个体系”,在城市民族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这个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为全市各族群众和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树立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外来少数民族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让他们在丽江找到家的感觉。扎实开展一系列增进民族团结的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社区各项工作更加广泛的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着力解决群众的住房、吃饭、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核心,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以各族群众满意为目标,将民族工作融入到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

可以说,“四个六”模式是丽江城市民族工作坚持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不断丰富创建活动载体、形式、手段以增强创建活动广泛性、影响力、渗透力的一种探索,对全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记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的丽江古城风景区,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主打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了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与促进民族经济的良性循环,打造出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是国内古镇旅游业比较成功的一个范例。请问,在这个方面丽江都有哪些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罗杰:丽江旅游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历经“九五”的起步发展、“十五”的快速崛起、“十一五”的巩固提高和“十二五”的提质增效,旅游业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带动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吸纳遵循了一般旅游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同时,又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丽江模式。

丽江承载文化,文化成就丽江。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在旅游发展中注入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让游客在精神文化世界中追求自己的梦想与渴求,甚至是灵魂的体验与飞跃,旅游的经营与消费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要求。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深度开发。例如,丽江玉水寨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东巴文化传承基地、勒巴舞传承基地和白沙细乐传承基地,并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多类示范点。就是因为旅游景区让文化在大繁荣中走向创新与发展,并与旅游有机融合,实现了文化惠民、旅游惠民。再比如,我们鼓励、弘扬纳西古乐,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巡演,积极申报丽江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发泸沽湖摩梭风情文化等。在充分挖掘纳西、摩梭、毕摩等民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东巴文化和摩梭风情作为主线,以象形文字、壁画、舞蹈和洞经古乐、古代遗风为核心,以丽江古城的古民居建筑布局文化为重点,挖掘文化历史的深厚底蕴,形成一批文化韵味明显的特色旅游产品。在充分掌握地方文化特征和脉络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形成颇具影响力的三大民族文化产品——丽江古城、泸沽湖摩梭和东巴文化旅游产品。

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要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在观念、政策、管理和资金导向等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挖掘整理和开发宣传,打响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知名文化品牌,充分发挥丽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推动民族文化开发与市场经济相互对接,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子,打好民族文化牌。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才智和名人效应,搞好创意和策划,既突出景区景点自然特色,又开发民族文化亮点,不断增强吸引力。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推出《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丽江宋城千古情》等一批品位较高、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旅游产品和艺术力作。注重对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注重旅游产品的等级、声誉和市场,古城的保护与开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委员会肯定为丽江经验,创造了以旅游开发促进古镇保护发展、以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束河模式。


记者:据我们了解,丽江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要在“全力建设丽江、发展丽江、繁荣丽江”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丽江”并努力做到“生态文明争排头”。那么,这个“生态文明争排头”、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对于丽江发展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如何?


罗杰: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丽江有名扬中外的胜景。这个鼓励,对于我们也是一种重大的责任。自古以来,丽江各族人民就有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传统。丽江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丽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区,生态建设是丽江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神圣使命。在这一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全省、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优良是丽江的一副好牌,也是丽江发展的最大本钱、独特优势。为此,我们提出丽江要“生态文明争排头”。

长期以来,丽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把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探索实践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合作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职责与任务,设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奖励、补助。不断完善地方性生态文明政策法规体系,出台《丽江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丽江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共23个。积极推进丽江市生态市、县、区、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工作。严格红线管控,编制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待审批后即可实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实行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提升环评的有效性和管理能力。深入推进“森林丽江”和滇西北多样性生物保护工程,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小流域治理力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老君山、玉龙雪山为试点推动建立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多层次的国家公园管理监督机制。

通过努力,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6.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进“气代柴”、“气代煤”和煤矿整合关闭,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


记者:作为云南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丽江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罗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市委提出了“团结进步创一流”的发展目标。

当前正处于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同时,由于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特别是流动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对于增强各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围绕“团结进步创一流”的发展目标,我们将以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健全和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为抓手,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体制机制为保障,探索具有丽江多民族地区特点的城市民族工作发展道路。尤其是要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不断发展壮大城市民族经济,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加强社区民族工作,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健全和完善维护城市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促进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构建城市民族工作服务管理平台。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