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发扬优良传统 建好新型昌都——访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长阿布
发布日期:2016-03-10

DSC_0408.JPG

阿布(中)考察居民小区


记者:阿布市长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专访。近年来,昌都市把民族团结宣传与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请问,昌都市在这方面还有哪些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阿布: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横断山脉西段结合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上游,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四省区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康巴藏区的核心区域。昌都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改善民生,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大力实施“强工兴市、东西发展,创建基地、夯实三基”构建富裕和谐文明昌都发展战略,各民族团结一致,奋发努力,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发展带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互补机制和互动局面。

实施了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以农牧区养老保险等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今年,“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和孤儿集中收养率预计均达到100%。同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以来累计建成美丽乡村77个,完成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890个;累计完成4.7万多户安居工程建设,新建廉租房2088套、公租房10318套,目前全市已有54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44.5万农牧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水,31.3万农牧民用上了安全可靠的电。于2012年启动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4年来累计整合各类资金264亿元、实施民生项目2739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我市还将改善寺庙僧尼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落实在编僧尼医保、养老、低保和免费体检制度,扎实推进实施寺庙“九有”工程,累计投资达20多亿元。

建立、完善机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民族工作在项目、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制定金融、税收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帮助各族群众自主创业。引导各有关部门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定点帮扶单位的帮扶工作机制。建立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游猎户安置、“三岩”片区综合发展和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工作加快推进,整乡整村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开展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区、市、县、乡四级共选派了四批19190人(次)的优秀机关干部驻村帮助群众,为致富想办法、增收想渠道,并落实项目1194个3.1亿元,受益群众达60余万。实施“双联户”活动,通过干部与群众“结对”1.2万余人,帮扶群众3万余人。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尤其重视培养和使用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型干部。完善表彰激励机制。结合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民族团结宣传月等活动,强化宣传教育,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每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市、县(区)级模范集体482个、模范个人718名。


记者:把“六个新型昌都”建设好,是昌都各族干部群众伟大中国梦具体而真切的体现。近年来,昌都涌现出一大批弘扬爱国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反对分裂、促进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成为建设“六个新型昌都”的中坚力量。那么,在不断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昌都都采取了哪些得力的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


阿布:我市坚持把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不断完善政策导向,强化措施落实,多角度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不断推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经常化,进一步唱响民族团结时代主旋律,积极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社会氛围。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大力推动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等三大传统歌舞及唐卡等手工艺品的发展,在各民族群众中开展“学藏语、学锅庄”等活动。

加大人员交往交流的规模和频率,充分利用对口援藏政策优势,选派本地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赴援藏省市和部分高校挂职锻炼,引导内地企业在藏招聘职工92名;在援藏省市开办668次招聘会和招商会,吸引了大量内地优秀企业和人员来昌经商和工作。在水电开发过程中,组织5批(次)农牧民群众赴内地考察学习。鼓励外来参工和务工人员与本地少数民族通婚。

防范、打击和惩治破坏安定团结、损害民族关系的违法犯罪活动,构建保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我们对涉及民族问题的纠纷和事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采取“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考虑”的态度,予以稳妥处理。


记者: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多民族、多宗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造就了昌都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近年来,昌都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手工业,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拓宽百姓致富之路,效果尤为显著。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阿布:如今,昌都居住着藏、汉、回、纳西等36个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5.5%。全市现有各类在册宗教活动场所518座,其中包含了全区唯一的天主教堂以及一座清真寺,涵盖了格鲁、宁玛、噶举、萨迦派以及苯教等各类藏传佛教教派,民族宗教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昌都正着手打造藏东特色文化产业中心和民族手工业基地,并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拓宽致富之路,千方百计增加各族群众收入。

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传承。投资3.7亿元实施强巴林寺、查杰玛大殿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23个,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和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程。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规划实施了小恩达遗址、芒康盐井、卡若康巴文化旅游景区等开发项目,建设了一批重要的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逐步实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项目点有传习场所,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倾力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文化品牌。

特色民族手工业得到传承保护。突出卡若、江达、类乌齐、八宿四县(区)民族手工业优势,充分利用市职业技术学校及普通中学教授学生传习唐卡、藏医等,发展唐卡绘画、佛像打造、金银器和旅游纪念品加工等民族手工业基地,积极组织优秀民族手工艺人参加全国、全区各类展览,促进民族手工业聚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有各类民族手工业企业70余家,主要工艺产品涉及唐卡、佛像、绘画、木刻和锻造等l0余种。全市有4人荣获自治区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目前已开工建设昌都民族手工业产业园项目。


记者:昌都与祖国内地山水相连,最先接受祖国内地文明,不仅是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康区腹地,更是具有爱国传统的厚土圣地,长期以来民族关系一直很融洽、民族团结的氛围良好,称得上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这方面的体会。


阿布:自唐朝茶马古道形成以来,昌都作为川藏、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交汇区域,在千百年通商过程中,不同风俗习惯的民族在此汇集往来,各种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涵盖古炯巴文化、东女国文化、吐蕃文化、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文化以及佛教文化、西方文化于一体的特色康巴文化。近代以来,昌都作为西藏密切连接四川、云南等地的重要门户,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一大批思想先进、期盼新生活的爱国主义革命人士,前往祖国内地接受革命思想。这为昌都的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年来,昌都群众与祖国内地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流往来越发频繁,民族间和谐相处、团结向上的氛围越发浓厚。随着各援藏省市及企业对西藏的投入支持,昌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农牧民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拥戴之情更加深厚,充分体现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强大正能量。


记者: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新型城市,面对新常态的大背景,昌都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阿布:当前,正值昌都立足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关系到“富裕、和谐、文明、法治、幸福、美丽”社会主义新昌都建设。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从以下方面不断努力。

进一步巩固和发扬昌都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努力把民族团结营造成一种风尚,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使昌都成为西藏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

紧紧围绕自治区“固屏障、拓通道、强基地、惠民生、壮支撑、增动力”治边稳藏基本思路和“两屏五地一通道”战略新格局,抓住藏东振兴的新机遇,大力实施“强工兴市、东西发展,创建基地、夯实三基”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昌都各民族群众尽快走上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

坚持以人为本、群众第一、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办好老百姓所思所盼之事,做好城乡统筹发展,下大气力加快改善各民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全市特别是农牧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在建设“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及“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参与,保证各族群众从中受惠。

实施人才兴昌战略,尤其注意发现、培养、推荐和使用少数民族以及长期在藏工作的汉族优秀干部,建设一支政治上跟党走、群众中有威望、工作上有实绩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妥善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的矛盾纠纷,充分保障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制基础。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