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弘扬丝路精神 再创和谐伟业——访陕西省西安市长董军
发布日期:2016-03-10

_DSC1776.jpg

在西安市西城墙最靠北的唐长安城城门遗址之上,为纪念丝绸之路开创2100周年,1988年西安美术学院在花圃中创作了这组丝绸之路群雕    崔鑫/摄


记者:董市长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伟大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市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得丝路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安如何为重现辉煌而铸就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董军:丝绸之路的记忆从西安起始。2100多年前,张骞从这里启程前往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西安丝路文明印记深厚,丝路情节愈久弥坚。

我市现有5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9.56万人。全市13个区县均有少数民族居住,且85%以上聚居于城区,其中新城、碑林、莲湖三个城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共有约5.1万人,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目前,西安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如何凝聚各民族群众的力量,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繁荣,不仅是民族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更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我们的认识和做法主要有:

强化服务意识。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立足西安城市特点,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主动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今年5月29日,我们在西安市浐灞一中举办了“红领巾手拉手—我在西安有个家”主题活动,136个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西安市民家庭与在校藏族孩子结对,136名藏族学生在西安有了“新家”。今年6月2日,莲湖区学习巷社区居民欢聚一堂,拿出各自家中的拿手饭菜,共享美味的同时,共叙民族情、共唱团结歌,增进了民族和邻里情谊。

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近两年,先后投资1700万元对民族聚集区的街道路面、水、电、排污等实施改造;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49条街和回坊沿街门面门窗、门头牌匾等进行规整,提升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品位。着力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去年以来,市领导先后5次到少数民族企业调研,要求各相关部门拿出具体措施,帮助我市清真食品行业提升竞争力。今年西洽会上,市民委、工商联组织了相关少数民族企业参展。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先后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项目10个、资金260万元,用于改善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基础设施以及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等;市政府每年组织看望慰问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并为1358户少数民族家庭办理了低保、医保;连续两年为全市有清真饮食习惯的10个少数民族的群众发放牛羊肉补贴1235万余元。市、区县两级民政部门拿出专款帮扶少数民族困难家庭。我们在少数民族集中的莲湖、新城两区创办少数民族再就业培训基地,免费为少数民族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去年下半年以来,共培训了300多人次,举办大小招聘会3场,为23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介绍工作。

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的舆论氛围。我们在《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等媒体开辟专版,对中央及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常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进行集中宣传。


记者:据我们了解,作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莲湖区发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及浓郁的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民族经济的繁荣。那么,莲湖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都有哪些?


董军:莲湖区位于我市的中心城区,也是全市乃至全省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全区共有35个少数民族,约3.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2%,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5.1%,主要集中在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等。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莲湖区自隋唐以来保存的39条古街巷、9处古遗址、21处宗教场所和大量历史民居建筑等资源,积极打造以北院门、社会路、西羊市、庙后街、大学习巷为核心的两个“回”字形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化觉巷清真大寺、广仁寺、都城隍庙、西五台、天主教南堂等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北院门144号高家大院等历史民居旅游,逐步形成以特色饮食、民族商贸、文化旅游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多元化、产业化的民族经济发展格局,促进了民族经济的繁荣发展。

依托莲湖区的平台优势,我市连续三年同马来西亚共同举办“中国·西安清真美食旅游季暨马来西亚清真美食节”活动,吸引近百家马来西亚清真食品企业带来百余种清真美食参加展销。市、区联合举办“首届中亚东干人寻根省亲西安行”活动,邀请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各领域80名杰出的东干人士代表、东干青少年学生以及中亚东干人在西安留学生代表,同莲湖区各清真寺及回坊居民代表一起开展寻根省亲活动,先后举办商贸旅游签约仪式暨商务交流座谈会、民族文化交流、文艺联欢会等活动,为西安与中亚携手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注入了新活力,为加强双方商贸旅游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记者:在西安工作生活的回族群众较多,切实保障和改善他们的民生事关重大。那么,在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方面,西安市采取了怎样的得力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


董军:目前,我市已形成以清真餐饮业、食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新格局。一方面,从政策层面予以扶持。我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文件中,对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资金支持、项目包装、优惠政策等都有明确规定。2013年正式成立西安市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办公室。目前正在筹建国际清真产品(食品)展示交易认证中心,引导市域清真食品行业向产业化发展迈进。传统型清真食品企业在质量、规模和效益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其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截止2014年底,全市清真餐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近3000户,年生产销售额近3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着力改善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环境。对不具备资格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依法予以取缔,对制售假冒清真食品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清真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开展行业维权和自律,以弥补法律和行政手段监管的空白,并筹备成立西安市清真食品行业协会,为清真食品经营企业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记者: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西安市坚持把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作为加强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流出地政府的对接,实行联动、齐抓共管,使其能尽快适应和融入西安的城市生活。请问,在这个方面西安具体都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董军:我市共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10万人,全市13个区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六个城区。近年来,针对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不断增多的新情况,我市及时建立完善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并于2012年3月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服务中心和少数民族再就业培训中心。

我们在每年3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西安市情及《陕西省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了解西安、认同西安。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尤其是利用西安市少数民族再就业培训中心的平台,对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免费开展餐饮、电脑、家政等技能培训。认真解决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专门为来西安务工经商的新疆籍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员子女上学开办了西安浐灞丝路学校。真正做到对少数民族群众热心服务、贴心服务、耐心服务。同时为了加强对新疆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今年前半年市民委与新疆和田、喀什等地区建立了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联动机制,签订了相关协定。


记者: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面对新常态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西安将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进一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


董军: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西安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具体工作措施,不断推进我市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业发展的帮扶力度,让少数民族群众切实享受到西安改革发展的成果。继续做好对口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工作。加强我市与兄弟省区少数民族在经贸、科技、教育、旅游、资源、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各民族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单位制度作为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有效载体的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地位独特,使命光荣。我们将充分发挥西安的历史、文化、科技和区位等综合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在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重现千年古都的荣光和辉煌!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