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共建共享丝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核心区——访陕西省咸阳市委书记岳亮
发布日期:2016-03-10

岳亮赴西藏民族大学调研-51c9d1f4de42[1] (1).jpg

岳亮(右二)赴西藏民族大学调研


记者:岳书记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咸阳市的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远高于常住少数民族数量。那么,在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方面,咸阳市都有哪些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岳亮:咸阳毗邻省会西安,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和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据统计,目前全市有回、满、藏等3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8万人,以回族、藏族为主。长期以来,咸阳市委市政府把抓好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事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头等大事来抓,突出维护合法权益和确保安居乐业两条线,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手段、搭建平台,努力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幸福安康地在咸阳工作生活。

疏通少数民族群众反映、解决问题的渠道。依托“智慧咸阳”服务平台,在12345便民呼叫中心增加民族宗教事务项目,直接受理少数民族群众咨询、诉求和意见建议,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办理,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联动协作工作机制。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实际,与新疆喀什、和田等地民族工作部门签署关于建立来咸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联动《协作协议》,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保障衔接、矛盾联合化解、宣传教育互动。

建立民族工作社会化工作机制。先后成立外来少数民族服务保障中心、民族宗教公益慈善协会、少数民族妇女团结促进会等组织,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和即时救助,收到很好的成效。

健全问题解决机制。建立民族宗教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形势、通报情况、研究措施,第一时间处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同时,我们还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发挥伊斯兰教协会在解决涉及穆斯林群众各类纠纷中的独特作用,为维吾尔 族商贩划定专门销售区域,走出了一条服务管理的新路子。


记者:1958年,在咸阳市建立了中央为西藏自治区在内地成立的第一所高校——西藏民族学院即如今的西藏民族大学。近60年来,西藏民族大学为西藏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请问,在支持、帮助西藏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咸阳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在校地融合发展方面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岳亮:西藏民族大学是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也是咸阳民族工作的对外窗口。从西藏公学到西藏民族学院,再到西藏民族大学,迄今已有57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西藏民族大学发展放在全市发展的重要位置,担负属地责任,创造良好环境,全力支持学校建设,推动西其更好更快发展。

在硬件设施上大力支持。出台关于大力支持西藏民族大学建设发展的《意见》,将其发展纳入咸阳发展总体规划,支持民大和附中、医院发展,特别是在新校区建设上,坚持特事特办,简化审批程序,减免相关费用,将新校区周边水、电、路、气等市政配套设施与校园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进行,形成完备的教学、生活实施。

在师资人才上充分照顾。争取将西藏民大纳入陕西省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明确其享有咸阳市有关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优惠待遇和政策。同时,积极支持学校优秀教师参与突出贡献专家、国家课题申报、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等评选活动,促进师资质量不断提升。

在教学工作上悉心帮助。高度重视民大教学实践和学生实习活动,协调市法院、检察院、新闻媒体、博物馆和工行、建行等单位与民大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每年为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民大设立了市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创业服务站,支持学校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孵化工作。

在日常生活上给予关爱。协调铁路部门为返藏返乡的学生专门开设购票通道,解决买票难问题。每逢藏历新年,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前往民大看望慰问不能返乡过节的师生,同他们一起欢度藏历新年。每逢“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自治区大庆等活动,市领导也都亲临学校,和民大师生共同庆祝。

与此同时,民大也发挥自身优势,为咸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民大作为全市统计干部培训基地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为咸阳干部培训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民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参与帮扶下岗职工子女学业、为特殊学校学生和灾区群众献爱心、法律咨询服务等活动;民大大学生艺术团积极承办或参加咸阳市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文艺活动,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特别是去年11月我市和民大密切合作,成功举办了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通过这一系列有力举措,咸阳与西藏民大的融合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实现了校地双赢。


记者:咸阳市现有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800余家,年产值50亿元,还安置了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那么,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咸阳市采取了哪些得力举措?取得的成效如何?


岳亮: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是推进城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按照“加强监管、优质服务、龙头带动、树立品牌、培育名牌”的工作思路,优先扶持发展清真食品产业,推动城市民族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积极扶持。帮助解决民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落实了每年8510万元的贴息贷款和100余万元的技改补助资金。推荐企业参加少数民族定点生产评选,7户企业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户企业被列入全国边销茶生产定点企业。

规范管理。在全省率先成立清真食品生产企业认定委员会,制定咸阳市清真食品生产企业认定《办法》,依照清真食品标准,助推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扩大销售市场,探索出一条具有咸阳特色的清真食品监管模式。

牵线搭桥。针对一些企业回族员工不足的问题,依托伊协组织帮助招聘,既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又解决了20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问题。在我们努力下,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清真食品企业达到15家,14个产品获全国和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康师傅、统一、白象、子祺、心特软、顶麦”等一大批企业纷纷加入清真食品生产行列,泾盛裕、泾渭茯茶和西北二棉成为国家民贸民品定点企业,城市民族经济已成为支撑咸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记者:长期以来,丝路古道上的咸阳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和谐,营造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体会。


岳亮:多年来,咸阳各族群众交错杂居、相互依存、包容兼蓄、水乳交融,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建共享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大家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这里我讲两个例子。

旬邑县马栏村是个回汉群众杂居的村子。几十年来,村里形成了一个传统,就是不论谁家过“红白事”,全部按“清真席”准备;村里无论是汉族还是回族群众家中遇到急事难事,大家都不分彼此、互帮互助。回汉两个民族在马栏村和谐相处,就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在我们咸阳市委门前的小广场上,每天傍晚都会有一批群众在一对维吾尔族夫妇的带领下自发学跳新疆舞,场面欢快喜庆、其乐融融。最近,街道办的同志还义务为他们争取到了音响功放设备。

其实,不仅仅是这两个地方,在我们的社区、民族企业、民族院校,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就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我有下面几点体会:

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这一生命线,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切实把民族团结当作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坚持绵绵用力、润物无声,做到久久为功、务求实效。积极适应形势变化,顺应群众的期待,创新载体和方式,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扩大交往交流、促进自然交融,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运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在面对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问题时严格依法处理。


记者:作为陕西重要的城市,面对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咸阳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岳亮: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大西安的核心区,咸阳不仅仅是陕西的“第一方阵”城市,也是民族工作大市,民族工作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我想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切实以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提高对城市民族问题特殊性、复杂性和城市民族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力量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出现问题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能力素质不适应等问题,不断推动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

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好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讲好身边民族团结的好故事,使“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理念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

把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履行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时,对各民族群众一视同仁,真正使民族政策体现和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建立完善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以及应急处置和善后总体预案,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

对少数民族来咸持欢迎态度,了解他们居住、生活、工作需求,完善服务管理协调机制,维护其合法权利和利益,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咸阳发展。同时,加强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原籍地政府的联系,共同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社区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特殊优势,把民族工作融入社区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平台,积极创新载体,引导社会力量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把社区建设成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