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发展共享 服务惠民——访甘肃省兰州市长袁占亭
发布日期:2016-03-1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培训.jpg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培训


记者:袁市长好!55个少数民族成份、16万少数民族人口,民族关系在兰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兰州市坚持深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创建内容,拓宽活动覆盖面,成效显著。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创建活动开展的情况。


袁占亭: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每年5月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是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分别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民族团结正确导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为主题,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的民族关系。

大力加强宣传工作。通过传统和新兴媒体,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范典型事迹;扩大公益广告宣传,在城区主要街道制作张贴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宣传画,向学校、机关、街道、社区、企业、宗教活动场所赠送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材料和书籍,举办民族政策法规及民族知识讲座。

设立基地加强培训。我们在西北师范大学民培中心挂牌成立兰州市民族宗教政策研究培训基地,在甘肃兴陇兰州牛肉拉面职业培训学校挂牌成立兰州市少数民族再就业培训基地,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合作建立兰州市宗教教职人员培训基地,在市伊斯兰教经学院合作建立兰州市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学历教育基地,有效提高对民族工作干部和困难少数民族群众再就业的培训力度。

多方组织注重服务。我市民族工作部门积极挖掘社会力量,组织成立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法律志愿者、文化志愿者、双语志愿者三支队伍,开展义务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文化、语言、就业培训等服务活动;组织市、县区、乡镇百名民宗干部下基层开展了解民情、扶贫济困等活动,动态掌握我市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现状。


记者:近年来,兰州市成为西北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流入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6万,以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穆斯林群众为主体。请问,兰州市在加强与流出地政府对接以及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方面,有怎样的创新之举和经验之谈?


袁占亭:目前,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到全市流动人口的15%左右。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探索实施以均等化服务、亲情化管理为内涵的工作新模式,为民族和谐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聚共识、重保障,探索服务管理新模式。2011年,兰州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我们按照“以人为本、平等团结、优化服务、完善管理、政策引导、亲情感召”的方针,遵循“党政齐抓、部门联动,科学管理、亲情服务,试点先行、扎实推进”的原则,努力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打造和谐温馨的第二家园。我们坚持强化“三个三”原则,完善“四个”保障:即突出三个需要(构建和谐兰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树立三个观念(民族工作无小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用发展眼光看城市民族工作)、处理三种关系(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推动发展与维护和谐、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完善组织、经费、责任和政策四个方面的保障。

建机制、聚合力,构筑科学管理新平台。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依托我市在全国首创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设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独立功能模块,在家庭个人信息、政策服务等方面进行数字化管理,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了抓手。建立了四级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管理机制,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管理通过数字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治安网、计生网实行合并互通,资源共享。我们把以房管人作为抓手,按照《兰州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要求,落实出租房东责任,按照“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旅馆式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建立联合共管机制,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站,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介绍政策法规,帮助困难家庭创业就业,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输入地的长效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民宗工作协调联席机制,加强与省内外相关市、县的联系,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倡普惠、抓共享,实施亲情服务新举措。我们始终坚持“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的指导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行“发展共享、服务惠民”工程,切实增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本地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具体做到了四个优化: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在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幼教、就业培训、救助、接访、维权五大社会管理救助服务体系,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各项保障。优化劳动用工服务,有针对性开发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现就业。优化卫计文体服务,加强集中居住地的食品卫生安全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本市医疗救助范围,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办法,开办民族学校、幼儿园。优化亲情便民服务,编印便民手册,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学、就业、就医等提供指导;开通了以少数民族亲情一号通、亲情服务、亲情家园、阳光爱心基金为主要内容的“三亲情一基金”服务活动。


记者:兰州把城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已经形成以清真餐饮、食品加工为主体的民族经济发展新格局。尤其清真餐饮业规模很大,是兰州市少数民族经济的支柱行业。清真餐饮业的蓬勃发展既满足了各族穆斯林群众的饮食需求,又为流动穆斯林从业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渠道。那么在这个方面,兰州市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


袁占亭:兰州市人大早在1998年就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2001年又以市政府令出台了《兰州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清真食品的依法管理程序,使穆斯林群众的权益得到了保障。经过十几年发展,我市各类清真食品企业特别是清真餐饮业的发展水平、规模和档次有了质的飞跃,创立和丰富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族风味小吃和清真菜肴系列,涌现出了诸如兰州牛肉面、东乡手抓等价廉物美、经济实惠的知名品牌,并出现了一大批兰州市民耳熟能详的名店。清真餐饮和清真食品企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生活,同时也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问题,成为群众真正有获得感的民生工程。在扶持清真餐饮和清真食品企业发展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加大管理力度,广泛宣传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的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市清真食品管理办公室,强化对清真食品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清真食品的生产经营,让清真食品成为广大穆斯林群众放心的、健康的食品。

完善优惠政策,加大对清真餐饮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我们的积极申报和上级支持,目前我市已有13家清真餐饮、清真牛羊肉加工等生产企业列入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为这些企业争取贴息贷款、技术改造资金等优惠政策。另外,我们还对清真餐饮和清真食品企业在办证审核、招聘用工、税收等多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减免和优惠,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强大助力。

扶优扶强抓龙头,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我们通过贴息贷款、奖励补助等多种鼓励形式,对清真餐饮业予以大力扶持。如东方宫清真餐饮,目前已在全国开设了300多家连锁店,使清真牛肉拉面成为了兰州的城市名片;还有马大胡子清真餐饮推出的特色经营模式以及年销售额超2亿元的伊兰集团等,都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品牌。这些清真餐饮龙头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吸纳了众多少数民族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积极鼓励清真餐饮和清真食品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面向众多穆斯林国家扩展壮大。去年,市政府组织清真食品知名企业赴迪拜参加国际食品大会,为我市清真食品加工行业推向国际市场做出了积极探索;今年又组织部分企业参加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举办的各类清真食品展销活动,并计划于下半年继续组织知名企业赴中亚五国进行商业考察,为进一步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贸合作开辟道路。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各企业在中亚各国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餐饮业,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目前,我市的清真餐饮企业在全国开设的连锁店铺已达到近千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的连锁店铺正快速发展。


记者:长期以来,多民族的兰州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体会。


袁占亭: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年来,我们致力于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市、县区、街道和社区为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下面我讲三个典型事例。

我市民族企业马大胡子清真餐饮有限公司出资开设少数民族养老院清真餐厅,免费为孤寡老人提供清真用餐,对不能到餐厅用餐的老人,通过电话预约,做到派专人专车送餐到家。其他社区也结合各自情况,在社区内设立清真食堂请专人为少数民族孤寡老人做饭做菜,提供服务。

针对我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提出在兰建设住宅小区以解决大部分来兰落户安家的藏族同胞集中居住的要求,经双方协商,市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城关区划出专门用地由该州进行开发建设,解决了藏族同胞落户兰州的安居问题。

2008年开始,我市在民族中学开办少数民族双优助学班,每年在全市范围内招收少数民族优秀学生90名左右,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截止目前,累计招收学生550名,各届“双优班”毕业生在高校招生考试中,成绩优秀,多人达到重点院校的录取分数线。


记者:作为甘肃的省会城市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面对新常态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兰州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袁占亭:为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的民族工作,我们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健全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我市立足“一带一路”机遇,积极探索新型发展道路,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促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提高依法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等方面,对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台了《兰州市关于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市即将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从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大力扶持民族教育、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大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实施兰州清真餐饮品牌打造工程、加大民族企业向外拓展的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民族事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的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重点是落实民族企业优惠政策,积极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争取贴息贷款;完成民族专项补助资金申报工作,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和县区申请补助资金的要求,及时申请了民族专项资金;大力开展“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七里河区作为全省“两个共同”建设示范区,打造的民族团结“六个一”工程建设项目正在逐步完善,兰州伊光穆斯林养老院等25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初具规模;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协调市、区教育部门和民族社团及宗教团体,多方关心支持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特别在扶持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方面予以倾斜。以少数民族双优助学班为抓手,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教育。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保留和发展自身的文化传承工作,积极发挥兰州满族联谊会、兰州朝鲜族联谊会以及在兰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的联谊凝聚功能,鼓励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