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搞好民族团结 打造亲情家园——访甘肃省武威市长李志勋
发布日期:2016-03-16

记者:李市长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加快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武威是如何挖掘、利用和保护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


李志勋: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演绎过无数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如今,武威居住着汉、藏、土、回、满等44个民族,有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了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制定出台了《中共武威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特色文化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通过挖掘我市民族融合文化来培育共同体意识,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共同体意识,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来培育共同体意识,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非遗保护项目申报。武威宝卷、凉州贤孝等一批珍贵、濒危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传承。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7人;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79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9人。

文化遗产修复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有重点、分批次推动武威文庙、雷台汉墓、鸠摩罗什寺保护修复工程和保护性设施建设。武威文庙保护修缮工程、市博物馆大藏经修复项目开始实施。民勤县瑞安堡基础设施建设、凉州区和古浪县长城保护工程、天梯山石窟保护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积极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武威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旱滩坡墓群、西宁王和高昌王墓3处古墓葬,海藏寺、圣容寺2处古建筑在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积极组织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先后参加了全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甘肃省第四届群星艺术节、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甘肃赛区比赛、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全省农民文艺调演等展演并获得多项奖励,举办了市天马艺术节系列民间民俗展演活动、市民间文艺大赛、市农民文艺大赛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为武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注入动力。


记者:多民族的武威坚定不移地践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理念,一直以来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些相关的体会。


李志勋:近年来,我市以“搞好民族团结,打造亲情家园”为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市、县区在新闻媒体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专栏,在每年5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组织宣讲团巡回宣讲,将民族团结进步有关政策法规纳入干部培训内容,每年组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编印发放《武威市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民族政策知识百题问答》等宣传材料。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等“三下乡”服务活动。近几年,市县区共举办“三下乡”服务活动50多场次,参与群众9.6万人次。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乡镇、进学校、进村(社区)组、进寺庙、进企业、进军营”,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活动,先后评选表彰国家、省、市民族团结模范集体18个、模范个人34名,通过典型引导,充分激发了各族干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正能量。把有关民族团结的内容融入到街道、社区日常的文艺活动、运动会,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居民积极参加。


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凉州百塔寺举行第9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jpg

武威市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凉州百塔寺举行第九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记者:近年来,武威大力实施“下山入川”民生工程,对转变少数民族群众传统生产方式、改善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请问,新常态之下,武威市在着力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方面,还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


李志勋:2011年,我市启动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2014年底已搬迁安置移民6.47万人,推动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的脱贫致富。

在着力推动民族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方面,我们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发展理念,全力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全面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措施,改革创新,真抓实干,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结构优化升级、改革有序推进、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好转、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

认真落实中央、省建设“一带一路”、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制订五年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129.1亿元的478个项目列入《“十二五”支持甘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生态屏障行动。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通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争取将天祝县纳入四省藏区特殊贫困片带扶持范围,总投资501.9亿元的214个项目初步纳入省《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9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13项,减少贫困人口4.66万人。扎实开展“双联”行动,实现了对全县176个贫困村10250户特困户的全覆盖,联村单位为群众办实事2737件,落实帮扶项目525项,落实到位资金3.15亿元;发放双联惠农贷款9.45亿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6.86亿元,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12.3亿元,有效增强了农牧民创业致富能力。

“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稳步推进。天祝县充分发挥省“两个共同”示范建设专项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整合投入2.3亿元,实施了华藏寺镇黄草川生态移民暨易地扶贫搬迁等55个示范建设项目。主动加强与藏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对接,2010年以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9647.796万元,受益群众达7.3万人。积极加强与“1414”对口支援单位的衔接沟通,投入资金6165万元,在石门河调蓄引水工程等项目中给予了大力支持。

抓好藏区维稳工作。天祝县累计投入2600多万元帮助寺庙解决了水、电、路和僧舍修缮等实际问题,将寺管会办公经费和班子成员工作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全面落实宗教界人士生活补助费,有力地促进了天祝藏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少数民族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天祝、民勤、凉州区城市民族特色餐饮、清真食品加工、民族医药等一批民族特色企业,在贷款贴息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壮大,少数民族优秀民营企业家不断增多。凉州、古浪、民勤积极解决社区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问题,妥善安置社区少数民族下岗职工。城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镇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民族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天祝县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着力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等工作中,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照顾政策得到落实。


记者: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甘肃的中心城市之一,面对新常态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武威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李志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方面,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33条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对属于武威市落实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明确了县区和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任务。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了全市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营造了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良好氛围;落实了古浪、民勤两县民族工作机构执法主体,增加了人员编制。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武威黄金节点,全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市里拟定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建设的实施办法》,规划储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武威项目区项目130个,其中32个已纳入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库。全市确定战略性文化产业项目5个。

市、县区与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积极联系沟通,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子女上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户口登记、暂住证发放、经营场所、房屋租赁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给予协调帮助,积极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并将有特殊困难的人员及时纳入社会救济和帮扶范围,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推动社会化服务管理。把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范畴,探索建立公安、工商、城管、民宗、卫生、环保等部门参与的联合协调工作机制,引导他们依法经营,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社区和流动经商人员中,选择一些能胜任联络员工作的、有一定影响和活动能力的代表人士,协助民族工作部门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确保和谐稳定。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