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个中栏)
塞上回乡 多彩城市——访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长白尚成
发布日期:2016-03-16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徐广国亲切看望回族群众.jpg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中)亲切看望回族群众


记者:白市长好!银川市作为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在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请您先介绍一下银川市这方面的总体情况。


白尚成:好的。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向西延伸的重要门户,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民族聚居地区。雄浑的贺兰山与黄河,一起造就了银川平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银川市辖三区两县一市,全市总人口267万。其中,回族人口近60万,占总人口的22.4%;少散居少数民族46个,近4万人。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构成了“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锤炼成“包容、诚信、自强、创新”的城市品格。

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回汉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银川市紧紧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大力推进陆路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核心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突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跨越,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20余项荣誉。全市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是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和谐的典范地区。

我们也真诚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来银川做客!


记者: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阿合作“桥头堡”城市,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业已成为银川的一张亮丽名片。那么,银川如何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性机遇,加快科学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各民族群众的民生?


白尚成:民族问题根本上是发展问题,只有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切实保障和改善各民族群众的民生。银川还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市情,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宁夏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并将中阿经贸论坛上升为中阿博览会,全面深化我国同阿拉伯及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银川市作为两区建设的核心区,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走开放内涵式发展之路,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城市为主攻方向,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开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用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中阿博览会两个金字品牌,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搭建平台、优化环境,着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推动银川建设取得新突破,在把我区打造成中阿合作的先行区、内陆开放的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的征程中立标杆、做表率。

为此,要始终坚持狠抓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文化交流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高端葡萄酒、文化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依托中阿博览会这一国际性开放平台,发挥好银川综合保税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中阿合作示范区,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统筹城乡、回族聚居乡镇、移民地区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加快特色村镇建设,培育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等增收致富产业,实行造血式精准扶贫。近两年来,我们支持羊绒龙头企业——中银绒业,投资4亿元在4个生态移民安置区各建设了一个100万件羊绒针织厂,帮助2000多名移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回族妇女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享受经济发展和城市文明成果。总之,在保持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我们要始终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就业等都要保持一定的增速,才能切实改善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族群众的民生。


记者:随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流入银川工作、生活,城市民族工作任务日益繁重。面对新的形势,银川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运转有效、保障有力、覆盖全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请问,银川市围绕这个目标采取了哪些措施?目前进展如何?


白尚成:如今,银川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外来流动人口也在不断增加,其中相当部分是少数民族。目前,全市共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有10万人。

2013年,银川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我市对此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一名市级领导专抓此项工作的协调和推进,出台一系列旨在帮助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子女上学、权益维护、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他们的特殊困难和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调整优化服务措施,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取得阶段性成效。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在全市所有的街道社区及一些企业、医院、学校等单位,按照先城市区后县(市)、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后少、先强(工作基础)后弱的顺序,每年选定一批社区单位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平台建设,以期通过5年左右时间的建设,由点到面,在全市所有街道社区等单位,建立起全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为来银工作、学习、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工作过程中,我市依托智慧银川数字社会网格化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对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全面调查摸底,详细掌握其家庭、经济、生活、流出流入地等情况,逐户登记造册,建立完备台账,做到底数清、动向明、更新快。同时,建立健全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互动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管理工作网络,推进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

在各个街道社区,我们探索推广了“5321”服务管理模式,即建立少数民族扶危济困制度,做到“五必帮”(生活困难必帮、重大活动必邀、病重住院必探、特殊情况必访、重大纠纷必解);主动与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交朋友,做到“三必谈”(与少数民族居民代表每周电话交谈一次,每月面谈一次,每年座谈一次);开设“两个平台”(少数民族之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公开一部热线电话,加强与外来少数民族居民联系。我们积极协调工商、城管、劳动就业及教育、司法、卫生计生等部门单位,建立联合服务协作机制,定期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服务。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型活动等机会,举办“民族一家亲”等文艺演出、民族剪纸贴画比赛等文体活动以及疾困慰问等送爱心活动,促使各族群众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为回族群众开展免费义诊活动.jpg

为回族群众义诊


记者:长期以来,作为多民族聚居之地的银川,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氛围良好,是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范。请您再谈一谈银川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白尚成:在银川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我们坚持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和内容,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七进”(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军营、进宗教场所)活动,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连续16年于每年9月在全市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并连续5年承办全区民族团结月启动仪式。创新开展“湖城之夏·民族大团结”大型专题文艺演出、回族风情摄影展览、广场民族舞健身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我们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过程,作为温暖人心、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的过程,分层次、分对象,动员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共创共建,不断完善“发现一批、命名一批、支持一批、带动一批”的创建工作格局,将创建活动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在扎实开展示范单位创建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和回乡特色,创新开展了军地共建、国旗进寺院、民族团结最美家庭评选等群众热衷参与的活动,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在社区、街道、乡村等基层,广泛建立民族事务服务窗口、少数民族法律咨询服务站、 少数民族之家等基础工作平台,深入推进送医送药、关爱鳏寡孤独等活动,真心实意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设各族群众信赖和热爱的共有精神家园。我们坚持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用群众身边的榜样教育群众、感召人心、凝聚力量,形成人人珍惜民族团结、人人爱护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全市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李杰煌、段文海、马凤花、秦文博,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灵武市委市政府、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永宁县闽宁镇政府等一批优秀典型。近年来,全市被授予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模范集体14个、模范个人15个,自治区级示范单位90个,同时命名表彰市级示范单位300余个、县(市)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个人近500个。


记者:银川市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白尚成:银川市将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以先行先试的气魄,推动银川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

坚持把加快民族经济发展作为推进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民族贸易网点建设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帮助民贸民品企业转型升级。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减少贫困人口。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体系更加完备,机制更加健全,措施更加得力,使创建活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找准切入点,集中打造一批功能互补、特点鲜明的示范点,不断提升创建效果。

进一步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协调合作、社会服务、法律援助等机制,构建完备的城市民族工作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导、服务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积极适应并主动融入城市生活。

把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和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加强文艺精品的创排和市场推广,切实保护好剪纸、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交流互访活动,构建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贯彻落实好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提高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保护好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确保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