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共有家园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发布日期:2015-09-27

杨文炯 (1967年—),男,宁夏灵武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



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治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一项文化战略任务来抓,是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彰显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政治智慧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思想无疑具有未雨绸缪的文化战略意义。它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关系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宣示了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也表明了中央民族工作的新思维和新路径,即由经济层面、政制层面而进入文化层面,旨在构筑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三维一体——经济、政制、文化之三力聚合的新战略。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从文化的内里通过解决文化认同的深层次问题而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建设必需精神文化的内在支撑——即厚德方能载物,制度建设同样需要民族精神的涵养和文化自信。同时,面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是要筑牢中华民族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


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需要

民族精神作为文化根性的精神家园,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深层次积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孕育和发展于民族的长期生活实践,积淀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内部指令,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发展力的精神动力源泉,又是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精神“武库”。它是文化的根,民族的魂,是每个民族成员的精神生活依托和心灵归宿,是民族文化的实质性传统。民族精神既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历史传统之中,又必须是面向时代开放的、不断建设的精神文化,只有具备了与时俱进之精神的民族才能不断地迎接新的历史挑战,抓住新的历史机遇,这样的民族精神才能成为支撑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正是当代中国之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顺势而为的必然需要。

首先,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必须应对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与表述中国话语的需要,旨在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堤防和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其次,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奠基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人心工程的需要。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民族工作亦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常态”,因此,着眼于长远战略而做好民族工作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因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以“四个认同”为中心目标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针对民族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而从文化内里做好解决民族问题的治本工作。

再次,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家和万事兴。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要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家和”的精神文化基础。

最后,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旨在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需要。要以文化自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心态做好民族工作,既要开拓创新,又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既尊重我国国情和传统又不囿于历史、固步自封,既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又不照抄教条、照搬外国。


经济-政制-文化三维一体: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进一步丰富、发展、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动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各族人民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人文素养,培育“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族人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自觉。

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一项巨大的以人为本的人心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因此,这个人心工程必须着眼于从经济、政制、文化三维一体方面构筑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其一为经济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首先要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解决贫困问题,使之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文化的保障。

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民族地区的事情,而是关乎我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战略。西部的发展战略必须考虑民族因素:一方面要动员这地区少数民族参与地区的开发事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地区的经济开发使这地区的少数民族发展成为现代民族。”“这些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差距,但是如果不重视,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成为政治问题。”正是直面这些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民族地区要实事求是确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激发内生潜力,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把中央支持、发达地区支援转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贫困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最大障碍。同样,贫困也是民族地区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最大“心障”。因为长期的物质贫困会让人们丧失文化自信和精神信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如果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

这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思路和措施。古人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我们相信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定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成为推动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力量。

其二为政制方面。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人心”问题,就是做好民族工作的“人心”工作,就是建设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础。因此,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有强有力的政治、制度保障。

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人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主体,所以“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二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增强和培养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应有之义。依法治国就是“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保障各族人民合法权益。”要落实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用法律来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三是要坚持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培养民族的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最核心的就是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一项伟大的创造,这一制度发明不仅是对苏联模式和任何形式的民族自决的摒弃,而且是对中国历史上“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的传统政治智慧的继承与超越,是我们党探索创新和深思熟虑的伟大创举。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显著表征。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政治、制度保证,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更是我们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文化动力。

其三为文化方面。

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就是培养各族人民基于中华文化认同的民族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凝聚人心、整合民族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一方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各种文化大规模交流互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相互博弈冲突,也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的错位和文化认同的迷失。因此,文化承担着构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角色。

文化建设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的必经之门。

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依托传统文化。离开传统,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活水源头”和文化资源。

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文化认同的建设。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认同既有民族文化认同,又有中华文化认同,二者是互惠的认同。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民族文化认同的最高凝聚点。

文化建设要尊重差异,异中求同,不同而和。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本身包含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即不同和差异。这种多样性正是中华文化的优势,正如人类学所揭示的:“创造性源自多样性。”因此,文化建设“要坚持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

文化建设要重在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文化传承、建设的主要途径,又是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主要渠道,更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脚手架。在教育方面,要做到“三纳入”和“三进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要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在宣传方面,既要利用好诸如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又“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这些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内容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宣传教育的内容能够让各民族的群众易听到、易理解、易接受,通过接地气使之深入人心,逐步形成56个民族间文化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社会氛围,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的文化规范和社会行为。最终把爱国、爱我中华和“四个认同”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使之在国人的心田中生根发芽,根深叶茂,从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文/杨文炯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