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开创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巍巍昆仑多壮阔 团结幸福似水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22-06-22

她,被称为“河流密集的地方”;

她,地处大美青海西部、青藏高原腹地;

她,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共同生活的乐土;

她便是巍巍昆仑山下一座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兴工业城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格尔木市现有汉、蒙古、藏、回等多个民族,总人口约30万,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2%。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促进和谐、增进福祉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力生于团结,事成于和睦。格尔木市将创建工作作为基础性工程,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坚持抓好顶层设计,形成齐抓共管创建工作合力,不断扩大创建领域覆盖面,呈现出经济转型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更是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先进市等称号,创建工作成绩斐然。如今,昆仑山下处处涌动着齐心促和谐、聚力谋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热潮,民族团结之花开遍了格尔木每个角落,民族团结的赞歌唱进了格尔木人的心间。


“我们的幸福生活长着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文化广场上,民族团结主题的标语随处可见。这两年,村里新修建的村史馆对外开放了,馆内陈列的老物件、手工艺饰品、荣誉奖牌无不见证着这个生态移民新村的变迁与发展。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地区搬迁至如今的长江源村。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长江源村视察,令格尔木市各族干部群众倍受鼓舞。总书记深情地对村民说:“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希望你们健康长寿。”

的确,这些年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长江源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越来越强。自建村之日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就是村民始终坚守的主旋律,凝聚着全村各族干部群众的期盼和心声。

任职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感触很深:“刚搬迁时,村里藏族村民居多。因为看好村里的发展,这些年前来定居做生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大伙儿开超市、开饭馆,好不热闹,长江源村慢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各族干部群众相处十分融洽。”

腾庚贺和妻子林风波是2008年来长江源村定居的,夫妻俩经营了10多年的商店,生意一直不错。每当这个小家庭遇到困难,村里人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从最初的顾虑重重,到如今融入长江源村、成为村里的一份子,夫妇俩和乡亲们以心换心、守望相助,组成了一个手足情深的多民族大家庭。

眼下,长江源村已发展为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特色村寨,进村道路两边大大小小的商铺应有尽有,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整洁了,村居变美了,大家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的幸福生活长着呢!”


守护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格尔木市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大力开展关怀慰问活动。位于市区黄河路街道的石油社区是一个多民族社区,生活着13个民族的居民。“我们通过组建舞蹈、歌唱、射箭等各类文化社团,鼓励各族居民积极参与文艺活动,还多次组织社区友谊联赛。”社区主任孙艳霞介绍道。

66岁的赵拉杰是石油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格桑射箭队的队长。2013年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下,他选定社区一片空地,围上围栏、硬化地面、搭建简易房屋,寓意民族团结的石油社区格桑射箭队正式成立。2020年12月,射箭队联合郭勒木德镇西村组织举办了第五届“民族团结杯”射箭友谊赛。比赛当天,汉、藏、土、蒙古等各民族的选手腰佩鲜艳的腰带和香包逐一亮相。这些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20岁。他们中有的是爷孙搭档,有的是父子搭档,还有的是夫妻搭档,大家尽情参与其中,玩得不亦乐乎。每当选手射中靶心,大家就会合唱民歌、齐跳锅庄舞,一派欢快祥和。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各族群众都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射箭爱好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平日里大家在一起练箭,相互切磋、相互帮助,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聊起射箭队,赵拉杰既兴奋更欣慰,各族选手以箭为媒、广交朋友,结下了深厚情谊,还传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共谱和谐发展新乐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始终将创建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从6个方面全面深入持久推进创建工作。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积极打造将军楼公园、“两路”精神纪念馆等爱国教育基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革命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文艺表演、文艺作品征集大赛,打造“民族团结主题雕塑”视觉工程等,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营造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

新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入实施15年免费教育政策。特别是青海师范大学盐湖学院在格尔木市的挂牌成立,为青海全省乃至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提供了崭新平台。

全市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一乡一院、一村一室一医”目标基本实现,特别是市人民医院蒙藏科、四乡镇卫生院专项科室建设不断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各族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不断健全促进就业服务的体制机制,完善财政保障和金融支持等政策。截至2021年底,全市“一园一街一基地”在孵企业达到77家,极大激发了各族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热情。

建成郭勒木德镇国家级木雕刺绣之乡、乌图美仁乡国家级那达慕之乡等特色文化乡镇以及金鱼湖民族文化旅游风情园;持续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发掘整理和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5项,确定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8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9所、工艺美术大师7名。

通过打造唐古拉山镇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大格勒乡杞红小镇、乌图美仁新能源小镇等生态旅游项目,全市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文:青海省海西州创建办

来源:《中国民族》2022年3月青海增刊

责编:王孺杰     流程制作:王怡凡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