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把脉”民族乡村的精准脱贫——记黑龙江省民委主任刘明的一天
发布日期:2016-07-21

刘明主任在巴彦他拉村村民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JPG
刘明主任在巴彦他拉村村民代表座谈会上听取意见


  初春的黑龙江,春寒料峭。大地依旧像冬天一样沉静,但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着些许泥土和牧草的清新气息,一群群牛羊悠闲地吃着残草——这是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早春特有的景致。

  3月17日早上8点多,一辆客车从县城出发,驶上通往巴彦他拉村的公路。车里的人,是黑龙江省民族乡村脱贫工作调研组成员,组长是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委主任刘明。作为一名赫哲族干部,他总会给人留下沉稳、热忱的深刻印象。刘明最近格外忙。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刚刚闭幕,会议将脱贫攻坚作为全省的重点工作,将推动少数民族贫困乡村如期脱贫列为确保全省少数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唯一的民族自治县,也是全省少数民族脱贫工作的重点县。黑龙江省有79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就有9个。

  正因为如此,刘明春节之后调研的第一站就选在了杜尔伯特。

      

“要精准扶持优势产业项目”


  其实,调研工作在路途中的车上就已经开始了。刘明不时向同行的付卫国副县长了解情况,交换意见。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给该县的脱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原油“量价双降”使得全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减少,持续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县里的产业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奶牛存栏和奶量出现下滑;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调研组走访的第一个村,是巴彦查干乡巴彦他拉村。该村距县城80公里,处于两省三市交汇点。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65户家庭,总人口2383人。其中东巴彦他拉屯的蒙古族人口占95%以上,是全县为数不多的日常用语用蒙古语交流的自然屯。2014年,按照中央和黑龙江省的扶贫标准,该村被审定为贫困村,现有贫困户313户,贫困人口914人。

  在村民刘彦升家,刘明和调研组的同志切身感受到了贫困和顽疾带给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压力。这是一户典型的因病致贫的家庭:刘彦升是个勤劳的农民,今年30多岁,但父母因心脑疾病相继瘫痪在床,女儿还要上初中,家中的重担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2015年,他家的40亩耕地全部种上玉米,然而玉米收购价格下降,又减少了收益。省委组织部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黄贵超向刘明介绍说,自然条件差、种植结构单一是巴彦他拉村面临的主要难题。全村土地面积约10.4万亩,其中,耕地只有2.5万亩,并且多是沙土地,土层较薄且土质贫瘠,以种植玉米为主,产量一直不高。近年来受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的影响,玉米收购价格明显偏低,再加上干旱加剧,产量受到影响。仅2014年,就有8000亩地绝产,种植户收入锐减。

  “种植结构一定要调整,玉米种不了,可以种青贮作物,也可以试种其他经济作物。如今国家有了好政策,县里也十分重视,你要坚定脱贫的信念,也要改变生产观念,积极配合村里改善种植结构,到时候村里组织指导春播,你也跟上。”刘明主任拍着刘彦升的肩膀,不断地鼓励他。

  10点整,刘明一行来到村委会,参加农户代表座谈会。

  村党支部书记衣孝忠详细介绍了巴彦他拉村畜牧业的情况,作为曾经的畜牧业大村,2010-2012年是村里奶牛产业发展最好的时候,全村奶牛存栏量达到3000头,日交售鲜奶7吨左右。但由于近年来乳制品行业发展迅速,对散户鲜奶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村里散户鲜奶销售非常困难,导致村中奶牛养殖业收益急速下滑。村里的养殖户代表全志杰谈到鲜奶收购的困扰时,十分感慨:“以前村里光卖鲜奶就能卖300多万元。现在对鲜奶质量要求严格,是好事,但散户由于管理水平落后,质量经常不达标,没人收了,现在散奶当成垃圾处理是常有的事,造成的损失非常大。我们散户对这种散养的方式都失去信心了,好多家都把牛卖了。我们这些还坚持的,就想啥时候村里能建成个饲养奶牛的牧场。只可惜,我们集资款不够!”

  “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听了全志杰的话,刘明询问在座的代表们。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对大家说:“国家正在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我们一定要精准确定优势项目。如今,大家眼前就有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路子,那就是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发展奶牛产业,建立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如果办起来的话,一是能够实现奶牛的规模化养殖,保证产出鲜奶的质量,确保鲜奶的收购途径,保证鲜奶产生的收益;二是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由玉米向苜蓿、青贮转变,既可提高适宜沙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比例,增加收入,又可为牧场收购饲草节约物流成本;三是能够解放剩余劳动力,由村委会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四是能够改善奶牛散养造成的环境问题,打造美丽乡村。推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对我们村来说就是推进养殖业供给侧改革的新举措。下一步,大家就要行动起来,村委会要摸清养殖户们的出资意愿,拟定牧场运营机制,充分调动牧民积极性。省民委呢,也一定给予大力支持。只要我们一起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刘明的表态,一下子把村民代表们的脱贫热情和信心调动起来了。巴彦他拉村这个全新的精准扶贫路径,也是黑龙江省民委在引导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创新,即变发展资金投向由“输血”为“造血”,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带动力、辐射力强的项目,不断增强群众和民族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难怪,2015年该省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974万元的70%都用于发展立村、立乡的产业项目上。


“要积极稳妥地调整经济结构”


  时针已过12点,一个馒头、一碗羊杂汤、两道炒菜,在胡吉吐莫镇政府食堂匆匆吃过午饭,刘明他们便驱车前往该镇好田格勒村,开始下午的调研。

  好田格勒村是典型的“返贫”村,全村总户数430户,总人口1469人,其中,贫困户167户、贫困人口586人,占比40%,被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政府确定为精准扶贫村,也是黑龙江省民委的包扶村。该村之所以被称为“返贫”村,是因为产业基础不稳固,脱贫再返贫现象明显:村民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生,种植结构单一,靠天吃饭。奶牛品种不优,低产低价仅能维持养殖成本。前些年产量高奶价高,就能过几年好日子;近年来奶卖不出去,收成变差,就变回贫困村了。

  当前,村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抗市场波动能力差。面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村里的干部群众也在积极探索突破困境的方式。村里的计划是建一座500平方米的冷库,为村民提供蔬菜、粘玉米等贮藏服务,实现反季节销售。听了村干部的设想,刘明建议说:“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建设冷库,发展反季销售是很有前景的项目,这在其他一些地方都有成功的范例。无论确立什么项目,我们都要进行充分论证。既要充分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还要考虑需求、成本等市场因素,更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把好项目办好。”

  在好田格勒村,刘明走访了好几户村民,发现都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困惑。面对村民期待的眼神,刘明鼓励大家:“我们以前不知道贫困的根源在哪里,所以病急乱投医,现在把贫困的根源抓到,就要对症脱贫。一方面,稳扎稳打地调整经济结构,继续巩固基础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着力开发养殖业,优化奶牛养殖品种,还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业结构。刚才听到介绍村里也有旅游资源,还可以探索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要由分散走向联合,通过建立合作社,增加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发挥能人帮带作用,集中力量,全员投入,这样大家都有干劲,才能共同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省民委将积极帮助你们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要促进民族地区均衡发展”


  巴彦他拉与好田格勒,只是全省79个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民族村的缩影。经过在两个村的调研,刘明对全省民族乡村脱贫奔小康又增添很大的信心。

  总体来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是发展不均衡。2015年,全省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巴彦他拉村与好田格勒村等处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乡村收入水平则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2015年召开的黑龙江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已经将民族地区的平衡发展问题摆上了重要日程。省里正在认真制定实施“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和加快内陆民族地区发展等专项规划,通过规划整合社会资源,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的审议时表示:“在发展道路上要发挥好制度优势,人数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刘明介绍说,当前全省上下正在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加强省民委委员单位机制建设、完善每两年一次的省政府扶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发展的协调例会制度和现场办公会议制度,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下村调研过程中,刘明与民族乡村干部群众交流时总会表示,全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已经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民族乡村脱贫奔小康进程。尤其是省民委围绕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的发展思路,即一头抓部分人口较少民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省内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摸清底数,从中选择经济社会事业基础比较好、基本具备全民建成小康社会条件的人口较少民族乡村,作为加快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重点进行推进,力争在2018年提前建成小康社会;一头抓贫困民族地区如期脱贫。省里将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乡村脱贫工作的意见》,到2020年确保民族地区按照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从而带动实现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暮色渐浓,一天的调研工作即将划上句号。刘明不停地与村干部和村民握手告别,并且说很快又会再到村里来。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