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们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与发生在运城境内的玉壁大战密切相关。请您讲一讲这背后的故事。
李云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魏以黄河为界,彼此对立。高欢仗恃地广人众、粮足马肥,欲一举荡平西魏。而宇文泰尽管僻处关西、人稀兵少、粮秣匮乏,却励精图治,信心和实力与日俱增。
9年后的初冬,高欢由晋阳麾军沿汾河谷道南下,至绛州(今运城新绛县)折西。声势浩大的高欢兵临玉壁城下,对守将东道行台王思政软硬兼施,劝降不成,遂连续攻打九日,但天逢大雪,士卒饥冻,死伤惨重,无奈撤军。再4年,已改由晋州刺史韦孝宽镇守的玉璧城,又迎来了西伐的高欢大军更加猛烈与持久的攻击。然而,尽管苦战50多天,玉璧城却始终岿然屹立,东魏将士则伤亡十之四五,高欢忧愤发病,乘夜逃遁。
回到太原大本营,高欢强拖病体,组织了一次和将士见面的大型宴会。席间,他请老将斛律金演唱传统的敕勒民歌,并泪流满面地亲自和唱。于是,这首《敕勒歌》借玉壁之战被载入史册并得以流传千古。
蒙曼教授曾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文里写道:当时斛律金唱的歌,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有人认为是敕勒语,有人认为是鲜卑语。后来,有同时精通北族语言和汉语的文人把它翻译成汉语,这才有了如今动人心弦的《敕勒歌》。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龙兴寺。(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原来最弱小最贫蹙、实战中互有胜负的西魏,通过两次玉壁之战的胜利,在与东魏、南朝的角逐中逐步占据战略主动,国力军力后来居上。多年以后,东魏被高欢的儿子高洋取代为北齐,西魏被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取代为北周,并以北周灭北齐而一统北方,最终再由隋朝取代北周、消灭南陈,实现中国古代史上的再次大一统。
记者:1989年,在运城永济蒲州故城西垒、黄河故道岸边,4尊唐代黄河大铁牛破土而出,重见天日。与铁牛锚同时出土的,还有4尊栩栩如生、服饰各异的壮硕铁人。您认为这些铁牛和铁人有着怎样的意蕴?
李云峰:要讲铁牛和铁人,自然要先了解蒲津渡与蒲津浮桥的由来。
据《左氏春秋传》记载,公元前627年,晋军前往崤山一带伏击秦军,就是从蒲津渡过去的。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下令在蒲津渡正式修建浮桥。这是黄河最早架设桥梁的记载,它也成了秦国东征六国、统一天下的重要凭借。后来楚汉争雄,魏王豹曾断浮桥以背叛刘邦;三国征战,曹操令徐晃由此渡河偷袭马超。及至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留下诗篇《赋得浮桥》。
▲黄河大铁牛与铁人。(畅民 摄)
当然,这里还走过唐玄宗李隆基与宰相兼兵部尚书张说,正是他们决心把这座频频损坏的竹缆浮桥改造成铁锚铁索浮桥,确保了与龙兴之地太原北都边关重镇的畅通无阻,以及河东的食盐源源不断地输入关中。
▲唐代蒲津浮桥复原图。(商彤流 绘)
于是,按照“乃铸人、牛、山、柱,夹维两岸”的旨意,用时近一年,花费大唐一年的财政收入,耗用当年全国五分之四的铁、锡产量,一座创造世界桥梁史奇迹的蒲津桥诞生了。而黄河东岸与对岸中州临晋关遥遥相对的雄浑的4尊铁牛,则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牛象坤,坤属土,而土克水。这也是我国古城多以牛的造型之物做镇水之宝的缘故。
与4尊出土铁牛相伴的,是4尊高约1.9米的铁人。神态各异的他们,有着唐装的,有着北方、西域服饰的,或浓眉大眼或低眉善目,或高颧厚唇或袒胸赤膊,皆叉开脚步,动感十足,栩栩如生。四人双手都呈握器物状,两拳成孔。据推测,这千年前所握之物应当是策牛的工具。这些高大孔武的铁人,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呈现了大唐时期各民族亲密融合的盛况。
记者:如今,运城规模宏大的关公文化节让更多人知道了这里是关羽的故乡,吸引着无数信众和游客。传承弘扬关公文化意义何在?
李云峰:虽然“关公文化”一词于上世纪90年代初才由运城文化学人孟海生先生提出来,但关公文化本身早就是漫长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并丰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
▲运城高铁站广场上的关公塑像。(畅民 摄)
自陈末隋初,至隋开皇九年(589年)第一座关帝庙在关公故里——运城解州落成开始,佛、道两大宗教也先后把关公请进了各自寺庙宫殿香火祀奉,关公崇拜由此勃兴。
从元代开始,“关公”逐渐成为汉、蒙古、满、藏等民族共同崇拜的偶像。
明清时期,关公文化向西北传播到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并修建了大量关帝庙,关公故事也在当地广泛流传;向西南、东南等地传播到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广东等地,逐渐被羌、彝、土家、苗、瑶等民族接受。
伴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公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相结合,在仪式、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是文化融合的典型样本。
▲运城解州常平家庙“关王故里”石牌坊。(畅民 摄)
在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关公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美、英、法、日等国家都有关帝庙和信众。从保佑天下太平、国富民强到个人祈福平安健康如意等,关公文化更是与华人生活息息相关。前外交部长李肇星曾说过,不懂关公文化,就缺少了与海外华人交流的一种渠道和语言。
▲运城举办舜帝德孝文化节暨公祭虞舜圣帝大典。(任志坚 摄)
▲运城第十六届国际关公文化节。(畅民 摄)
作者李云峰为山西运城市作协主席。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12期)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云峰
编辑:刘雅
流程·制作:韩东峻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