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用电影讲述民族故事
用电影讲述民族故事——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专访
发布日期:2016-05-30

102  走路上学.jpg


2013年10月13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在京启动。这项工程是由国家民委、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立项的重要文化项目,以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电影事业、促进团结进步为主题,旨在为每个少数民族拍摄至少一部电影。近日,本刊记者就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相关情况专访了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

 

记者:去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启动。在您看来,这一举措有哪些重大意义?

武翠英:电影是当前人们了解社会、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是弘扬文化、宣传思想、引领风尚的重要载体,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电影具有强烈的视觉性和逼真性,能使人们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上得到立体的享受,并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产生自然的认同和回应。

通过电影来介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土民情,是一种非常好的传播形式,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欣赏,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国家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活态”形式,是增进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纽带。特别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好的影视作品,传播面广,群众性强,影响力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涌现出了一批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优秀作品,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新中国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广大群众,特别是内地的群众,正是通过一部部电影,认识了少数民族,激发了对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出品,在民族地区设立了大量的电影制片厂,专门从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生产,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这些各具特色、艺术性和商业性兼备的高品质电影作品的诞生,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强大生命力。一些反映民族地区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视作品相继走出国门,为宣传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和我国民族工作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出品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数量高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与当下我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整体趋势相比,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呈弱化之势,经典之作匮乏,作品数量不多,在各大城市主流院线上很少上榜。各地区电视台每年播出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数量也很少,使影视这一为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中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实施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就是为了鼓励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加强少数民族影视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少数民族影视播映、发行市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是一个由政府搭建、市场化运作的电影工作平台,将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相关机构进行指导和推动,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织实施,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纳入工程的影片符合工程要求,努力推出佳作、推出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电影人才。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繁荣我国电影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自《内蒙人民的胜利》这部奠基之作问世至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无论从题材范围、内容或者数量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我国的电影事业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

武翠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我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1950年,由周总理指导修改、毛主席改定片名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成为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奠基之作。以此为起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不断发展,并在我国电影事业中确立了特殊的地位。1949年到1965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辉煌时期。广大电影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推出了一批经典之作,如《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冰山上的来客》(1963)、《阿诗玛》(1964)等一批优秀影片,不仅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而且经久不衰,影响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电影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涌现了一批优秀影片,如《松赞干布》、《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益西卓玛》、《可可西里》、《婼玛的十七岁》、《尔玛的婚礼》、《乌鲁木齐的天空》等大批影片。与当初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包括导演、编剧、演员在内的少数民族创作表演人员,他们更加了解本民族,更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自己写自己的民族,自己演自己的民族,使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更加贴近实际、更具民族韵味。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的《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等作品就是其中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用少数民族语言拍摄的母语电影,如谢飞1995年导演的《黑骏马》就是用蒙古语拍摄的。类似的还有苗族母语电影《滚拉拉的枪》、侗族母语电影《我们的嗓嘎》等,这些民族语电影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更具亲和力,受到基层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推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已超过300部。这些影片艺术地再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讴歌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据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共分为“公益版”、“升级版”和“国际版”三个部分,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尚未有本民族电影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的重视,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市场相结合的一次探索。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具体情况。

武翠英:2010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首届北京民族电影节在5月6日“民族团结日”开幕。2011年4月北京民族电影节纳入北京国际电影节,作为北京民族电影展独立单元开展活动,活动包括举办民族电影文化沙龙、民族电影海报影展、中国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展、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遴选等活动。此外,还非常鼓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参加国内外电影节展演。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及全国各影视公司的广泛关注,目前共收到各地影视公司和作者报送的剧本、故事梗概近60部,内容涉及蒙古族、畲族、苗族、回族、普米族、傣族、土家族、仫佬族、瑶族、哈尼族、裕固族等10多个民族。我们根据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现状,确定了“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力求取得显著成效。

具体做法是,将经过专家初审的剧本分为三大类,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一是“公益版”,为尚无电影的20多个民族创作的剧本是填补“空白”,需要重点支持;二是“升级版”,为改变多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难入国内电影市场的现状,对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剧本进行加工提高,通过加大投资规模和宣传力度等手段,使其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之作;三是“国际版”,利用多种渠道为有国际化商业大片潜力的剧本寻求国际合作,推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走向国际市场,提高其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截至到目前,已有4部影片投入拍摄,5部电影和2部电视剧完成立项,2部电视剧完成剧本创作。


《唐卡》剧照 藏戏.jpg

电影《唐卡》剧照  藏戏 


记者:不少媒体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启动解读为是民族文化产业化的一个重大突破。那么,接下来,国家民委在推动电影工程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化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武翠英:党和国家历来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在民族地区成立了广西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云南电影制片厂等电影制作单位,为培养少数民族电影人才,推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办法,扶持少数民族电影发展。

近年来,国家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推进民族地区电影制片单位转企改制。另外,国家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专项资金还对西部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予以重点扶持,并鼓励电影发行企业帮助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行工作。

为扶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生产和译制,国家对一些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进行了专项资助。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事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的扶持力度,以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看好电影。国家资助更新改造一批少数民族语广播影视译制设备,先后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省区扶持建立10个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并研发出电影译制数字化新技术。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剧本的组织推荐工作。重点抓好公益类剧本的创作,争取完成5部电影文学剧本创作。一是从历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奖作品和《民族文学》30年优秀作品中筛选出适合拍摄电影的小说,并鼓励本民族作家将其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二是委托其他民族的作家创作剧本;三是依托中央民族干部学院、鲁迅文学院举办创作培训班和改稿班,对入选工程的少数民族剧作者进行培训,使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达到较高水准,为影片投入拍摄和进入市场打好基础。

我们将推荐几部民族题材影片参加国内外电影节展映活动,包括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我们还将借助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平台,隆重推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为入选工程的各类剧本寻求投资方。

我们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期待通过这个平台,能有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品顺利出品,与广大观众见面。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武翠英:感谢你们对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关注!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