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诗画共同体
田野是音乐的第一信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音乐考察略记
发布日期:2023-06-03


1958年8月至1959年4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组织开展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这是一场调查覆盖地域广、参与人数多的大调查。来自我国各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上千名调查者,走村进寨,深入调查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并撰写相关考察报告。


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触目见琳琅珠玉”的好机会。中国音乐研究所派出专人参与,费时8个月,写出数篇调查报告。晓星、吴毓清参加内蒙古组,撰写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民族的文学艺术调查报告。赵宽仁、杨友鸿参加云南组,撰写彝族、白族、佤族等民族的文化艺术调查报道。简其华、郭瑛参加新疆组,先后深入乌鲁木齐、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撰写了《维吾尔族文化艺术调查》《哈萨克族民间艺术调查》《锡伯族的音乐》《塔吉克族的音乐》《塔塔尔族的音乐》等考察报告。上述调研报告均收录于《1958年少数民族文艺调查资料汇编》(上、下册)。毛继增则赴西藏参加调查,记录了藏族歌舞堆榭(即堆谐)和古典歌舞囊玛,同时编著出版《西藏民间歌舞:堆榭》《西藏古典歌舞:囊玛》。


1958年-1959年、1962年-1963年,简其华先后两次深入新疆考察,撰成《哈萨克民歌》一书。其后,王曾婉于1977年对该书予以补充。他们的这本著作成为上世纪哈萨克族民间歌曲搜集、整理、研究的代表作。在该书前言中,简其华、王曾婉对哈萨克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和曲式结构进行了介绍,“阿肯对唱”第一次出现在了书本上。


1962年9月-1963年3月,简其华、毛继增再赴新疆考察伊犁、哈密两地的木卡姆以及流传于伊犁的民歌套曲、鼓吹乐(唢呐与纳格拉鼓)、哈萨克族民歌和冬不拉等,并出版了《北疆木卡姆》《新疆伊犁维吾尔民歌》《新疆维吾尔歌舞赛乃姆》《新疆伊犁鼓吹乐》《哈萨克民歌》等书籍。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开启了对各民族音乐资源保护、发掘的工作。1951年文化部派万桐书、刘炽等组成木卡姆整理工作组,对当时唯一能够演唱全部十二木卡姆的维吾尔族艺人吐尔地·阿洪做抢救性录音。经过6年的录音、整理、记谱、编辑,《十二木卡姆》一书于1960年正式出版,其中包括古典叙述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曲等340余首。这是对维吾尔族古典音乐的第一次完整记录。


1957年春夏之际,何芸、简其华、张淑珍、余舍文等赴贵州台江、丹寨等地采录苗族民歌和芦笙音乐,后编辑出版《苗族民歌》《苗族芦笙》两本书。


1962年初,简其华、毛继增前往云南,对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的音乐进行调研。简其华撰写了《云南民间音乐采访记录》,毛继增则完成了《白沙细乐调查报告》。


……


这些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持续考察研究,从一个侧面描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壮丽景观,为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音乐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各民族音乐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文主要内容节选自《中国传统音乐考察报告》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张振涛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03期

编辑:张昀竹  流程制作:韩东峻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