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北梁棚改“马家军”——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拆迁改造纪事
发布日期:2016-06-06

“马姐,这户人家私产20平米,想要个60平米的(产权)保障性住房,但他家有二套房,咱们怎么处理?”

“这个按照政策享受不了(产权)保障性住房。”

“我儿子30多岁了,为了给他将来娶媳妇,就贷款买了一套房。”

“儿子只要不结婚就算是你家的人,这就享受不了保障房,只能走‘阶梯价’。”

“阶梯价?”

“是的,除去你家原来的20平米,剩下40多平米都走‘阶梯价’。”

“那如果我想要钱(货币补偿),再要个廉租房呢?”

“那也不行。要钱就只能要钱,何况你家还有二套房。这次东河区政府拆迁改造政策对每家每户都是同样的,一把尺子量到底,不能对你家搞特殊。” 

马姐叫马红霞,回族,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黄土渠社区第二片区的片长。她的本职工作是东河区回民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从去年3月到现在,她的时间都耗在北梁棚户区拆迁改造的任务上。特别是从去年9月开始,她每天早上8点左右到片区租借的临时办公室办公,一直忙活到晚上,深夜回到家倒头就睡。“5+2”、“白+黑”的工作模式,是她每天的真实写照。


马红霞近影.jpg

马红霞近影


与她约好采访的这天正好是3月1日。这是个普通的周六,也是马红霞所在片区第二轮“攻坚战”的开局之日。这一天,黄土渠社区居住面积25平米以上家庭的搬迁安置工作正式开始。

在去年的北梁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中,马红霞和她的家人被誉为“马家军”,命运把她一家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两代人紧密联系到棚改工作中。马红霞和她四哥、弟弟、大侄女同被分配到回民街道办事处,她主要负责三官庙社区的拆迁工作,同时也是她四哥的组长;原在东河区执法局工作的“90后”小侄女则被抽调到了财神庙街道办事处,她是马红霞四哥的闺女。

北梁,地处包头市东河区最北缘,背靠大青山,居黄河北岸高地,是包头最先发展起来的地方。历史上,包头市的地理位置显得得天独厚——既与山西、河北、山东等省份相近,又占据内地通往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和蒙古国的要冲。“走西口”是大家初识北梁的第一张名片。这种现象从明代中期开始产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1697年康熙第三次东征噶尔丹,从宁夏乘舟东下,汉蒙商贩、手工业者也随军来到北梁地区定居、经营和耕种。乾隆二年,山西祁县乔家堡村乔贵发落脚萨拉齐老官营村,后移居到紧邻旅蒙商道昆仑山沟的西脑包地区经营草料,掘出了第一桶金。清中后期开始,随着清政府放松蒙汉通商禁令以及开垦蒙地,“口内”人以行商和农垦为目的自由进出包头。不久后,山西大同等地的晋商在包头做买卖风生水起,晋商大户在北梁建宅生根,把此地建设成当时北方商品交易的集贸地。

北梁,本是包头最先富裕起来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包头市发展稀土、钢材、煤炭等资源产业,青山等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在包头市的商业中心逐渐向西迁移的同时,北梁周边的基础建设却裹足不前。梁上的这些院落,有些曾是“走西口”发家的大户晋商的祖宅。由于梁上没有下水道,院子外边基础设施差,每家每户没有独立卫生间,“有钱人南移,穷人北移”成了新包头人的迁移趋势。于是,一个曾经辉煌过、创造过创业奇迹的北梁,几十年前就开始衰落了。走进一半土房已被推平、尘土飞扬的三官庙社区,当年晋商的祖宅还葆有庭院深深的外观,只不过物是人非:百余年前的独门大院,沧海变幻间挤下了十几、二十户低收入家庭。

北梁连片棚户区到了不得不改造的地步!

2011年3月及2013年2月,李克强总理曾两度视察北梁,北梁棚户区改造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的头号工程。

北梁棚改谈何容易!

待改造的棚户区占地13平方公里,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聚居地。棚改工程牵涉到民族宗教工作,对棚改干部的工作能力必然提出更高要求。


国家民委领导与回民聊天.jpg

入户调查


马红霞从参加工作起就一直在北梁地区回民街道办事处工作。这个街道住有三分之一的回族人口,其中富圣明社区是回民聚居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祖祖辈辈围着不远处的清真大寺诚信生活、虔诚礼拜。

异地拆迁安置区离包头市清真大寺有3~8公里的距离,年纪稍长的回族居民大多要求回迁。本次棚改工作,拆迁主管部门也充分听取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意见,考虑到回族居民的习俗和需求,决定在北梁原拆迁旧址上集中建造一批回迁房,预计2017年竣工。

《包头市民族宗教志稿》认为,最早来到包头定居的回族移民是河北和山东的王姓及白姓商人;穆莎在《包头回族史话》中也提到,包头回族定居年代在乾隆中期左右。清代中期以后,为躲避内地饥荒和战乱的回族移民进入包头,最开始以贩运内蒙古草原上的牲畜起家,后来渐渐扩大为经营牛羊牲畜、清真奶制品及糕点的买卖。

马红霞就是东河本地的回族,因而她对回民家庭的困难不乏了解。这给她从事棚改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去年一整年,她负责三官庙社区“重点片区”的棚改。据她说,北梁的棚改是东河区头一回政府拆迁,老百姓既不了解政策又喜欢道听途说。有些住户经历过开发商拆迁,总以为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使收益最大化。起初,她们的工作进展并不顺利。

“对所有的住户,我们首先要挨家挨户进行摸底、专业测绘、照相。从去年3月开始,历时45天完成了全部的摸底工作。”

2013年7月,工作组开始向居民第一轮征求意见,对象主要是每200户一名的居民党小组书记、居民小组长,以及每30户一名的居民代表。马红霞她们非常注重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那时正值盛夏,每天傍晚她们总会拿上材料去居民纳凉的河槽上向大伙征求意见,听取群众心声。很快,8月9 日,通过了《北梁棚户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9月9日就召开了集结大会。

马红霞当时所在的第十三片区是三官庙社区最重要的区域,东河区委书记贺海钧任这一片区的组长。第十三片区并不是回民聚居区,但马红霞在针对回族住户拆迁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回族群众长期以来“围寺而居”的生活习惯和“每日五次礼拜”的宗教习俗,会不会给此次回民家庭的拆迁改造带来难处?


包头市清真大寺礼拜堂.jpg

包头市清真大寺礼拜堂


谈及这个问题,马红霞摇了摇头:“我就是回族,我很理解回民的需求。北梁棚户区拆迁改造是关乎民生的大工程,这对回民住户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事。起初,社会上也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声。通过我们的具体扎实工作,大家慢慢消除了种种顾虑。去年在三官庙社区,我们的干部给所有回族家庭说通了政策,大家都非常配合政府工作。有部分回族家庭觉得异地安置没问题,另一些想要回迁的回族家庭在外过渡的几年间能得到政府的租房补贴,也很快搬家把钥匙交给我们。做老百姓的工作,特别是做少数民族老百姓的工作,重在平时,要耐心聆听群众呼声,千万不能急躁。”

水口街11号院的回族住户马二平一家给马红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户人家居住面积有26平米,由婆婆、马二平夫妇和两个孩子三代同住。这一片贫困家庭较多,如果一味地追求大面积产权保障房,其中的差价是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的。马二平刚开始想要两套产权保障性住房,但考虑到他儿子并未成婚,按政策无法享受两套(产权)保障性住房。马二平主动找上了马红霞。经马红霞她们多方协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保障居民利益,最后给了马二平夫妻一套65平米的产权保障房和一套50平米的政府廉租房,又给了老婆婆货币补偿。

马二平家要请吃饭。工作组有铁的纪律,干部们谢绝一切吃请,唯独马二平家,马红霞她们接受了。穆斯林非常恪守信用,马二平一家早已下定决心搬家那天要请工作组的同志品尝自己炸的馓子、油香。马红霞知道,穆斯林一旦动油锅,一定会经过一整套洗礼,一般家里有婚丧嫁娶类的大事才会这么做,如果按常规拒绝,显然不合适,也有伤感情。这天中午,马二平骑着三轮车,带着羊汤、馓子来到马红霞的办公室,为工作人员带来了可口的清真食品。

签完十三片区最后一户,马红霞差点哭了。占据三官庙入口处的这片棚户区终于化成刻写在史书上的一缕烟云了。那天,她一上午都没吃东西,与最后一户人家签约后已是下午两点多,她来到一家馅饼店,给发着高烧的副组长拨通了倾诉的电话。

“我们虽然才认识一两个月,但每天在一起工作十几个小时,互相都特别了解。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干这个工作真太不容易了,要有能理解自己的人,互相扶持才行。”

“我刚才就特想和你说,我们这些在北梁从事拆迁工作的干部们,都觉得特别愧对家庭。”

马红霞来自一个军烈属家庭。1981年,她的三哥因下井救一个9岁的落水女孩而不幸牺牲。后来,他被政府追认为烈士。“马家军”一直以三哥为榜样,四哥成人的那年也主动参军去了。

去年3月,四嫂得知马红霞和复员到地方的四哥分在了同一个拆迁工作组,担心他俩工作辛苦容易上火,便每天灌一瓶酸汤带给两人喝。四嫂很不容易,丈夫、女儿天天都在拆迁第一线工作,整个家里里外外就剩下她一人操持家务。

四哥的丈母娘家族三户人都要经历此次北梁拆迁,恰巧就在三官庙社区另一个重点片区。四哥为了包片区域内的老百姓早日住上新房,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家务事,丈母娘家选房也没帮上半点忙。

四哥退伍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军人作风。有一回四哥带着测绘人员来到一户住家亲力亲为地上房测量,下地时不小心把脚崴了。那天马红霞正巧不在现场,第二天晨会时才看到四哥一瘸一拐地进来。四哥在东河区执法局的同事就劝他休息几天,他却说了句让马红霞特别感动的话:“我妹妹是我们组的领导,我咋也不能给妹妹丢脸。” 

“我自己也觉得特别愧对家人。”马红霞几乎每天都是深夜回家,白天说了一整天话的她,回到家都累得没力气和家人交谈,一通接一通的电话也让她没有片刻闲暇来和丈夫、儿子深入沟通。今年6月,儿子要参加中考,马红霞夜里接电话担心影响儿子休息,就把家里的房门统统关上,自己悄悄躲到厨房里说话。

去年10月22日下午,马红霞正在和一户已经洽谈了不下20天的居民再次讨论拆迁补偿细节。那户居民要求将“自建房”改成“产权房”,并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提出质疑。马红霞苦口婆心地解说政策的一贯性和公平性。就在这时,二哥打来紧急电话,“马家军”84岁高龄的老父亲突然生病住院。马红霞、四哥、弟弟都没有办法立刻离开工作岗位,全靠大哥、二哥在医院里照顾。到了晚上7点多,从来不“提前”下班的马红霞坐不住了,心里已经惦记了半天父亲的病情。她去医院待了不到半小时,还来不及好好问候父亲的病情,一个接一个的电话又此起彼伏地响了。父亲虽然没文化,但一直以“为人民服务”这样最朴实的精神教育子女。父亲对马红霞说:“你赶紧回去吧,这时候得‘舍小家,为大家’,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千万不能辱没你三哥为咱家带来的荣誉。”

父亲住院的那阵子,正是“马家军”百日攻坚最艰苦的时刻,儿女们真是分身乏术。回民住院不太方便的一点是需要家人每天送清真饮食,马红霞的大哥、二哥和丈夫轮班倒,终于熬过了那段辛苦的日子。

马红霞说,通过北梁棚改工作的锻炼,家里人成长进步最快的就属四哥家的小侄女了:“半年也就见了两三次面,但感觉变化很大。”“90后”、“独身子女”的标签和“拆迁工作组人员”之间,有着某种不相配的感觉。原先的小侄女是家里的宠儿,在长辈娇惯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现在却成为了懂事懂礼、悉心聆听、脚踏实地工作的栋梁!


远眺北梁棚户区.jpg

远眺改造前的包头北梁棚户区


有一回,马红霞在回民街道办事处工作站打选房证时见到四哥和小侄女。“我一看我四嫂也在门口站着,我同事都起哄,说:‘你们家庭聚会都选到回民工作站了!’”当时,小侄女还叫苦连天:“哪有人工作不舍昼夜,快把人累死了。”马红霞就逗她说:“那你还工不工作了?”小侄女又说到:“哪能不工作呀,还有那么多百姓等着搬迁,我哪能回家躺着呢!”

作为一名回族女干部,如何在复杂的拆迁工作中既圆满完成任务又能让百姓满意、心悦诚服?恪守着穆斯林诚信观的马红霞说:“我和老百姓讲政策,从来不讲官话、套话。我自己把政策吃透了,再用大白话向老百姓解释。为了语言上的亲近,我们都用本地方言交谈。我们的干部都实实在在把老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拆迁改造工程历来都是困难重重的,北梁棚户区改造之所以还比较顺利,就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把尺子既量老百姓,也量干部。”

2013年12月18日,开完第一轮动迁“百日攻坚”工作总结会,整理完三官庙社区所有的资料档案,紧接着的12月19日,马红霞就接手了新片区的工作。黄土渠社区虽然不是回民聚居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回族人口。“像马宝山那个院,一共10户人家,全部都是回族家庭。”马红霞举了个例子,“也有不少院子是回族与汉族家庭共同居住的。”

这一次,马红霞和四哥又一同被分到了黄土渠社区。“马家军”继续风雨无阻地奋斗在北梁棚户区改造的前沿阵地。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