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揭示了“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强调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原则。在6月20日召开的各民族专家学者学习贯彻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聚焦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等,结合各民族共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内容,畅谈学习体会。
历史纵深——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伟大悠久的中华文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会专家认为,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从‘满天星斗’逐渐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秦汉时期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得到增强。”复旦大学教授、蒙古族学者达力扎布指出,“各民族都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纵观中国历史,每个统一和强盛的王朝在文化上都兼收并蓄,呈现文化绚丽多彩的景象。敦煌壁画、历代佛教石窟文化、多民族文字《大藏经》等都是各民族在文化上创新交融的历史见证。”
北京大学教授、回族学者马戎也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为切入点,指出“我国的考古文物、史料典籍、建筑绘画等都是极具特色、叹为观止的人类文明瑰宝”。“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和以庞大中原人口为主要载体的中华文明体系,在东亚地区的群体交往中曾长期处于优势地位,逐步形成以‘多元一体’为结构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马戎看来,“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给予充分肯定”。
“中华文明具有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汉族学者邢广程说,“国土不可分,就是要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疆域和空间;国家不可乱,就是要维护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民族不可散,就是要维护我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文明不可断,就是要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随着中国史、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及其对青藏高原研究的不断深入,过去将青藏高原视为‘生命禁区’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了。”青海民族大学教授、藏族学者先巴说,“根据最新考古学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上早在20万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青藏高原是中国古代文化‘场’中的重要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同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
深刻印记——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各民族文化中都有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会专家认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各民族文化中都得到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邢广程说,“连续性、统一性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时空观,创新性解释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统一性的动力机制,包容性阐明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由此延伸到与外界的联系,和平性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鲜明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的道路。”
“今天,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内部包含的各部分进行系统分析。”马戎提出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引下,通过结合中华文化传统对社会科学各学科核心概念、基础理论、思想体系的重新解读和重塑,使中华文明真正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基础和灵魂,体现出我国的文化主体性。”
针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满族学者关凯指出,“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精准表述,“这一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物质层面的文明发展直观且在结构上相对简单,精神层面的不断自我丰富、自我更新与自我革命才是文明与民族的最大魅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弘扬的精神基因,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依托。”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维吾尔族学者吐尔文江·吐尔逊指出,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历史到现实,新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展现了大气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特质。”
达力扎布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为例指出,元代文化呈现中西交汇、多种文化异彩纷呈的局面,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丰富作出了贡献。他说:“元朝的行省制度、土司制度,户籍制度和卫所制度,以及元曲、蒙古族服饰等,都流传到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论述,揭示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绵延不绝、不断创新发展的奥秘。”广西大学教授、壮族学者罗树杰结合考古学、语言学、基因学、历史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以铜鼓、稻作文化、花山岩画、古壮字、刘三姐山歌等传统文化符号为例证,梳理了壮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壮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壮族文化与汉文化等的交融互鉴,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共担使命——
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也将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会专家认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用好“两个结合”的法宝,尤其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增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其连续性的文明。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当下与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也必须循着中华文明历史的足迹和轨道行进,不可能进行文明的‘换轨’和‘改道’,必须走中国自己的文明之路。”邢广程说。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华民族走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历史选择;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主动性选择,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文化底色及其精神家园。”关凯认为,要从历史书写入手,以知识手段创造社会共识,在思想理论层面确定中华民族历史主体地位,阐明中华民族历史实在性,阐明中华民族历史生成之道,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统一,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青藏高原各民族与中原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密切,互动频繁。” 先巴指出,“其中,在多民族、长时段、大空间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河湟文化,为我们理解‘第二个结合’提供了极为鲜活的历史文化个案。”
与会专家表示,要结合民族领域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以及民族工作领域重点工作开展研究,为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润疆,用什么文化去润?答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吐尔文江·吐尔逊认为,“在文化润疆工作中,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开拓工作思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进‘五个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保护、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为其增光添彩,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达力扎布认为,作为民族史研究工作者,要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阐述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总结历史经验,保护好少数民族古籍和文化遗产,深入发掘、研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梳理总结其精华,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贡献。
来源:中国民族报新媒体部
《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6期
责编:张昀竹 贾天粒
流程制作:高宁(见习)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