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和睦共生 和而不同——从彝海结盟和库拉圈说起
发布日期:2016-06-21

今年初,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提出“守望相助”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意义深远重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民族团结的基础,也可以高度概括为“守望相助”。无论哪个民族的同胞,都热爱自己的历史文化,守望优秀遗产,守望故里家园,守望祖国山河,自尊自爱,互相欣赏,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为环境,互守尊严,共谋幸福——各民族应该这样和睦共生,和而不同。这就是守望相助的核心所在。

“守望相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革命红色记忆中的彝海结盟,以及人类学著名的库拉圈交换理论。两者看似相隔甚远,实则有着内在的关联。

1935年,工农红军高级领导人刘伯承经过四川彝族地区时与当地的彝族果基部落头人果基约达小叶丹歃血盟誓,结拜为兄弟,使得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这就是传诵至今的“彝海结盟”佳话,是彝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大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具体体现。

刘伯承高高地端起瓷盅,大声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今天我同果基小叶丹在彝海子边结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完后一口喝下血酒。

果基小叶丹一边笑着叫“好”,一边也端起瓷盅来干杯,并且大声说道:“我小叶丹同刘司令结为兄弟,愿同生死,如不守约,同这鸡一样地死去。”

当着众人,刘伯承将随身带的左轮手枪和几支步枪送给了果基小叶丹。果基小叶丹也将自己骑的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

这个历史性的场景,已深深地铭刻在各民族同胞的心中。

而在遥远的西太平洋上,美拉尼西亚的居民不把“人”作为最小单位,即他们不“以人为本”,而是把人和物再细划分为“颗粒”,共享这些“颗粒”的人和物相互关联。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关于美拉尼西亚人的民族志。它以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为中心,讲述岛民的社会生活,围绕库拉圈展现当地的文化景观。白色贝壳臂环和红色贝片项圈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交换,形成了库拉圈。它有礼物交换和物物交换的双重功能。岛民中的库拉伙伴来自不同部落,他们用臂圈交换项圈,用项圈交换臂镯,互相结成比较稳定的关系。某个库拉伙伴从来自上游的库拉伙伴那里得到臂圈,再把它交换给来自下游的库拉伙伴,项圈按照与臂圈相反的方向流动。库拉交换关系把附近各个岛屿的居民都连结在一起,构成库拉圈。库拉不是长期占有的个人财产,总是处于不断的交换过程,因而只有交换意义,没有物质意义。库拉凝聚了拥有者的历史,刻写着他们的故事和荣耀。局外人会感到不解,这样一些并不那么值钱的“物料”为什么如此重要?要知道,库拉携带着声誉和高贵,谁哪怕是暂时拥有它,就拥有了声誉和高贵,同时也方便了库拉伙伴之间的物物交换,先有信任,后有买卖。

其实,彝海结盟和库拉圈交换都表现出了“守望相助”的特质。

结盟双方和交换双方都不希望同化对方,把对方改变成自己。相反,双方基于各自的差异或者特殊,以结拜和交换来获取对方的信任,增加自己的声誉和高贵。他们既守望了自己的传统,也帮助了对方,实现了互相守望,互相帮助。

民族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各民族之间要团结,要建立库拉圈,通过交换信任、友谊,成为兄弟姐妹,达成重叠共识,建设同舟共济的家与国。历史和民族志昭示我们,民族和睦共生、和而不同,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互助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互守家园、互守尊严、荣辱与共之上。尊重是彼此的,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伤害是相互的,你伤害别人,别人也伤害你。再扩展一些,如果我们能够与山水自然,与动物植物,与万物万象,会盟结拜,交换“库拉”,让尊严、声誉、友谊和高贵在人间流动,在人类和自然之间流动,在家庭和邻里之间流动,在民族和族群之间流动,四海之内互为环境,民族和睦共生就不再是梦想,而是真切的现实。尊重他人,尊重他族,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就是尊重家人。世间万物互为环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中国人做买卖要先交朋友,推杯换盏,茶余饭后,友情借助茶饭,借助碗筷,通过共享而超越语言和文化,超越民族和党派,渗透人身,弥漫四周,把那些原本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凝聚在一起。做买卖,也做朋友。把买卖做成艺术,这是境界。

人类学家萨林斯曾经对亲属制作出全新的定义:存在的交互性。我在,你在,他/她在,山在,水在,万物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重要的是那些共享的物质,而非具体的称谓和地位。

今日天下,市场经济席卷全球,国民和国家,公民和社会,似乎构成了想象共同体的两端,中间一切都可以放弃、牺牲。有一种意识形态,把正义和美德抛在脑后,高喊同化一体的口号,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甚至视少数民族为“累赘”乃至“威胁”;它诉诸弱肉强食的市场规律。然而,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人类不分民族,不分阶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古今中外,都处于交融共生的关系之中,一损俱损,两败俱伤,荣辱与共。人类学家和民族志告诉我们,自我中心主义的分类体系遮蔽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万象,也遮蔽了美美与共的元关联。仅从当下看,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离不开山水,离不开自然,离不开父母,离不开民族,离不开社会,也离不开国家。《淮南子·齐俗训》云:“……水处则渔,山处则木,谷处则牧,陆处则农。地宜其事……”。人居环境始终处于万物交融、生存交互的元关联之中。从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到印度尼西亚、西伯利亚,从古至今,先哲前圣都在探索万物共生的最小单位,人与自然共享某种颗粒、粉尘、神韵、精气、灵魂。千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人类不是衡量万物的惟一尺度,物产不是,金钱也不是。同甘苦,共命运,可以使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民众走到一起,成为兄弟姐妹,互助共生。

21世纪的中国不再是全球化的被推动者,它已经是全球化的推动者。然而,全球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化也要付出代价。许多往日的社会网络和人文格局都在受到拷问,都在面临质疑,其中就包括了民族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但是,如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它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完全不是“一时性起”的偶然。在其背后,有着类似于彝海结盟和库拉圈的信任交换。这个历史性的功能保持至今。经过种种探索,尤其是经过政治协商,经过各方高度智慧的不懈努力,中国各民族终于达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共识,来之不易,去之不可。历史走到今天,我们更不能竭泽而渔,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同胞相弃。

如果理念缺失、信仰无奈和梦想空无,则会形神断裂、气韵不畅。中国需要核心价值,但它不能来自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不能来自弱肉强食的单向同化。如何从各民族的传统智慧中发现重叠共识,如何从多语表达中发现身份共享,如何从先祖训言中发现万物共生,这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需要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各民族多语言表达的各种交互性生存的智慧,曾经的彝海结盟佳话,各种库拉理念,都是可供今人汲取的思想源泉。生活在同一个国度,守望同一个家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繁荣,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正向思考和最大的正能量。我们需要重修传统礼仪,学会美人之美,学会主动说“你的民族很智慧”、“你的民族很优秀”,人家就会反过来说“你的民族也很智慧”、“你的民族也很优秀”,甚至说“你的民族更智慧”、“你的民族更优秀”。我们不能怀有旧时代的殖民者心态,把别人的语言说成是“鸟兽之语”,把自己的语言说成是“天籁之音;把自己的文化说成是先进,把别人文化说成是落后;把自己的信仰说成是优秀传统,把别人的信仰说成是迷信糟粕。如何去与别的民族平等对话,如何从本土人的观点看问题,进得去,也出得来,这对于人类学和民族学并不发达的中国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北京大学的段晴教授曾经为我的同事和室友藏学家褚俊杰讲授梵文,她曾感叹说:唯有充分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使其民众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大家才会有发自于心的认同感。

守望相助,可以启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思维。彝海结盟也好,库拉圈理念也罢,历史与现实无可辩驳地表明:民族团结不能靠一厢情愿,不能靠一头热,而要靠各民族的主体参与,靠各民族语言共同发声拨动心灵之弦,靠各民族之间和万物万象之间的共享,靠互为环境的互守尊严。热爱祖国和民族,尊重历史传统和自然山川,友好互助,共建和谐家园——这就是各民族和睦共生、和而不同之道。这就是守望相助的真谛。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