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共沐春风 幸福安康——安康市汉滨区老城办事处小记
发布日期:2016-09-08

2、安康市老城办鼓楼社区便民服务站1.jpg

安康市老城办鼓楼社区便民服务站


春光和煦,暖风习习。清冽的汉江波光粼粼,澄净的碧水倒映着人们晨练的矫健身姿,荡漾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孕育了300多万安康人的母亲河迎着黎明的第一缕曙光苏醒了。这座北依秦岭,南靠巴山的中国十大宜居小城、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陕西省安康市,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汉江边的空气润泽轻柔,清幽的东关街道也熙熙攘攘了起来,寻着美味,市民们都涌向安康城区回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东关,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是安康人最可心的早餐。白胡须的老大爷、戴盖头的老奶奶热情叫卖,迎来送往老主顾、新朋友。羊肉汤泛起阵阵热气,就餐者们一小口一小口忙不迭地往嘴里送,心满意足的劲儿不言而喻。川陕鄂各族同胞的烹饪精华,完美地融汇在这个典型的南北方过渡地带。

东关位于安康东大街,隶属汉滨区老城办事处,是安康回民的主要聚居地。这里也是清真寺的集中地,辖区内有7座清真寺,有近万名回族群众世代居住于此,历史悠久,底蕴浓厚。这里曾经是安康城区最主要、最繁华的区域,多数房屋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多次维修,目前遗存下来的是陕西回民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与宏伟庄严的清真寺,一同构成了安康的穆斯林文化区域。

漫步其间,不变的是街上的古风古味,是红火的民族餐饮,是勤劳的回族同胞忙碌的身影。而映入眼帘的东大街更加气派,路已扩宽,正街两面老旧的木板房子、矮棚户、牛毛毡棚子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二、三层小楼,喜迁新居的回民群众拍手称赞!

而这一切,还要从2009年说起。

随着安康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区面貌悄然更新,但是整个东关片区可以说依旧道路狭窄,车辆通行不便,市政设施落后,没有一个规范市场,没有一块绿地,没有一处公益性设施。为了重塑历史风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交通压力,安康市政府于2009年7月捆绑各类资金1.5亿元,启动了东西大街综合改造项目,共计拆迁289户(其中少数民族191户),拆迁总面积达23955.5平方米,拆除街面违章棚罩67处。

提起东西大街改造工程,地处改造中心的汉滨区鼓楼社区书记马英记忆犹新:“我们这个社区有2000多户,7000多人,少数民族占85%。改造前街上的百姓就做点儿小生意,生活都很困难,收入仅能达到市里最低收入水平,大家其实都渴望提高生活质量。综合改造工程启动后,我们就组织社区干部深入一家一户做工作,又帮助困难群众找到理想的安置过渡房,居民们都踊跃支持改建拆迁,竟然提前两个月完成了拆迁任务,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大伙儿这么配合!也正是有了大伙儿的配合,改造工程才得以顺利实施。”

东西大街综合改造工程实施结束后,房子整洁了,设施完善了,环境优美了,路宽了,灯亮了,游客来了,商机来了。230多个个体餐饮户几乎同一时间入驻街区,一半都是少数民族特色风味小吃。靠自己的双手,回族群众尝到了综合改造带来的甜头!

“政府东西大街改造工程的和谐拆迁,就是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用我们今天的拆迁,换来东关明天的新面貌,也算为安康的建设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里,我们真正算得上安居乐业,医保、社保应有俱有,惠民政策、健康讲座、法律咨询进社区常态化,我们这个老小区基本上没有吵架的,幸福指数很高啊!” 说起改造的好处,长期居住于此的回族居民老马感慨颇深。

老马和家人基本靠“打馍”卖为生,以前一天最多用20斤面打馍,但现在来往的人多了,回族小吃特色被大家口口相传,自己忙不过来还要雇工人,一天能做100多斤面,利润也明显提高。

安康市长徐启方在老城办调研时,多次强调一定要通过“提升江南”、“推进江南旧城区改造”等项目规划去突出民族文化符号和历史内涵,以完善公共设施、旅游特色建设等去引导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经济发展,让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和城市发展一致起来,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东关区域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打造东关民族特色餐饮旅游文化街区,2014年3月,安康市政府启动了东关片区综合改造工程项目,将以“尊重传统、突出特色、改善人居、功能配套”为规划原则,按照“一心、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精心布局东西向轴线的民族小吃、民族工艺一条街,南北向轴线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一条街。通过优化片区路网,完善片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合东西大街改造及临街建筑改造,助推片区打造成为伊斯兰文化特色街区和民俗风情商住新街区。

“如何借助资源禀赋,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改善少数民族生存状况?”面对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汉滨区老城办在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东抓民族特色街区建设,西促汉水龙舟文化园带动,南扩商贸市场繁荣,北推汉滨公园开发”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路子。他们挨家挨户走访了解,积极筹划少数民族聚居地东关“回”字形民族风情街区开发项目建设,通过提升东关清真食品一条街、水西门夜市一条街、鼓楼东街民族夜市城的市场品牌知名度,努力将东关建成安康的“回坊城”。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格局。这些积极举措不仅解决了回族群众就业增收的问题,而且还成为打造安康城市特色经济的新亮点、城市发展的新景观。经过不懈努力,老城办近年来共发展少数民族个体私营企业(户)483家,从业人员达到5068人,培育出了清雅斋、清月轩、永泰祥等驰名餐饮企业和联庆商贸等一批民族特色企业,以餐饮业为支柱的民族经济综合经营收入达到4亿元,实现增加值约2亿元,民族特色经济已占全办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少数民族群众的家庭收入明显提高,老城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比如已有20多年历史的清雅斋,东西大街改造以后,从鼓楼街整体搬迁至东大街,以前的门面只有300多平方米,最多能容纳200多位客人,现在门面达5000平方米,能容800多位客人。新店面扩容,生意的兴隆,清雅斋又多吸纳了60多名新员工就业,包括20余名回族同胞。


1、安康市政府领导开斋节慰问回族同胞 .jpg

安康市政府领导开斋节慰问回族同胞


以上举措同样也是老城办事处以安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不断改善辖区少数民族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的一个小小缩影。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他们累计争取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辖区主街道路、背街小巷、棚户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桥西广场拆迁安置、汉江公园开发、江南居住区(老城片区)市政综合改造、鼓楼东街棚户区改造、东西大街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共计拆迁安置850余户,拆迁房屋10万余平方米,改造整修大街小巷道路42条……老城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汉滨区老城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辖9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16万余人,辖区内有少数民族1.6万人(以回族为主),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70%以上的全省第二大少数民族聚居区,再次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努力维护少数民族权益,促进民族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给少数民族儿童提供正规的幼儿教育场所,改善城区少数民族幼儿入园难问题,老城办多渠道向上级部门反映社情民意。经过市政协多次协调争取,2012年11月,安康市教育局、民宗局和区政府决定筹措资金在东关小学原教学楼的基础上改建公办民族幼儿园一所。经各方努力,投资128.5万元的东关民族幼儿园已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可容纳180名幼儿,是安康城区内唯一公办的少数民族幼儿园。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老城办全体干部进一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为把社区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心里,他们不断革新工作方法,即创新社会管理,贴近群众改善民生。老城办事结合工作实际,探究出了一条创新社会管理之路,在全办开展“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工作。何谓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就是按照“街巷界定、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无缝覆盖”的原则,将社区划分为一、二级网格:一级网格以主要街巷、大型居民小区为单元;二级网格在所辖单位、院落、楼宇的范围,按15-25户的标准划分网格。每个网格推选出热心服务群众、在群众中威望高、群众信任的人员担任网格长,实现了每个社区有办事处领导包联、有部门包抓、有干部包户、有网格长参与服务的工作体系。网格化管理使过去传统、被动、分散管理的模式,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及时的系统服务管理,小网格大作为,实现了“一刻钟”服务圈。

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工作,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老城办针对辖区内一部分群众家庭生活还十分困难的实情,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把交友帮困与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发动辖区民族企业家和困难群众结对子,采取一帮一的办法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大民族节日,办事处都多方筹集资金、粮油等生活必需品慰问回族特困群众,陆续为1040余名困难群众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据统计,全办已有912户2087名少数民族困难群众享受低保,80名身患重病的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大病救助金,254名少数民族群众得到定额医疗补助,100余名考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获得政府资助。

网络化服务管理,不但解决了困难群众的许多实际问题,也拉近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的实际困难真正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的生老病死有人关注,低保户得到有效帮扶,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改善,城市市容市貌得到改观,全办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9%,创建平安知晓率达到95%。

不仅如此,老城办还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工作平台,结合综合治理、社区日常服务等工作,通过悬挂横幅、开办宣传专栏、召开党员大会、楼院会议和网格长联席工作会议、举办文艺汇演等等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民族风俗习惯等,树立各民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思想,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同时利用“六五”普法举办《宪法》、《民族团结知识读本》讲座,使民族团结教育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

共沐春风,幸福安康。这是每一位安康市民由衷的心愿,也是我们已经看到的鲜活现实。


6、安康市委副书记陈勇看望少数民族同胞 .jpg

安康市委副书记陈勇看望少数民族同胞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