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Warning: Illegal string offset 'varvalue' in D:\minzu\top.php on line 38 | ||||
---|---|---|---|---|
Call Stack | ||||
# | Time | Memory | Function | Location |
1 | 0.0004 | 258336 | {main}( ) | ...\show-case.php:0 |
2 | 39.7589 | 751824 | require_once( 'D:\minzu\top.php' ) | ...\show-case.php:25 |
( ! ) Notice: Uninitialized string offset: 0 in D:\minzu\top.php on line 38 | ||||
---|---|---|---|---|
Call Stack | ||||
# | Time | Memory | Function | Location |
1 | 0.0004 | 258336 | {main}( ) | ...\show-case.php:0 |
2 | 39.7589 | 751824 | require_once( 'D:\minzu\top.php' ) | ...\show-case.php:25 |
哈密木卡姆 吴静/摄
置身在人民中间,就是置身在黄金摇篮。 ——维吾尔族谚语
多年来,哈密有一支不断壮大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群体,从他们细小而又感人的事迹和平凡而又博大的襟怀中,我们读到了他们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执的信念,感受到了他们带来的温暖和人格魅力。自1982年以来,哈密地区共有44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和自治区表彰。
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
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维吾尔族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珍藏着一张46年前赴河南兰考与焦裕禄家人的合影。从知青、工人到检察官、法官,再到全国优秀检察干部,46年来,他时刻以焦裕禄精神为人生坐标。
1966年,全国上下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眼含热泪读完维文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到焦裕禄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去看看,成为当时阿布列林最大的心愿。“到兰考去,就像库尔班大叔想见毛主席那样迫切。”
两年之后,愿望实现。1968年初春,阿布列林和5名高中同学从上海返回哈密途经兰考,他们遇上马车坐马车,碰到拖拉机坐拖拉机,走遍了大半个兰考县。
“焦裕禄是什么样的书记?”一路上,阿布列林不断追问。
“焦裕禄带我们治风沙,同劳动,为了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献出了生命。焦裕禄是好书记,俺们永远记得他!”在淳朴的当地老乡带领下,阿布列林看到了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修建的一座座水利工程、改造的大片良田、栽植的一排排抵御风沙的泡桐树;也来到了焦裕禄糊纸当墙、冷得像冰窖的家
这是一次影响阿布列林一生的信仰追寻之旅。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收到从兰考寄来的3张照片——那是他们与焦裕禄的母亲、妻子和焦守云兄妹的合影。“几十年来,我们搬过8次家,我每次都会仔细地把照片收好,平时常会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焦裕禄,心中就产生一种力量。”
1969年,阿布列林响应号召,选择到条件艰苦的火箭农场四分场当知青;第二年,又被调到哈密地区农机厂。打地埂、割芦苇、当翻砂工面对一天10个小时的体力劳动,阿布列林不是没掉过眼泪。“难受时,想想焦裕禄忍着肝病折磨,带领兰考人民战‘三害’,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两年多时间,阿布列林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也以优异表现被组织调入哈密县检察院,后又转到哈密市法院。
在哈密市检察院的沙代提·牙合甫眼里,阿布列林是个十足的学习“狂人”: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凛冬夜,阿布列林办公室的灯执著地亮着。他废寝忘食地学汉语,如饥似渴“恶补”法律知识,即使生病住院,挂着吊瓶也要钻研那些晦涩的法律文书在哈密检察院、法院工作的30多年里,阿布列林两次荣获三等功,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检察系统优秀刑检干部”。
阿布列林 · 阿不列孜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困难挡不住,灾害压不倒”今天,这首传唱了近半个世纪的《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阿布列林老人依然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唱得多了,自然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阿布列林说,焦裕禄精神始终是他人生路上的信条。
在阿布列林保存的记事本里,有这样两张收据:2000年5月31日,父亲生病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50元; 2001年8月10日,父亲去世使用单位车辆,交费100元。“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阿布列林说,“焦裕禄一生两袖清风,我立志要像焦裕禄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1988年,年迈的父亲提出,想在生前把老宅地上的房子建起来。阿布列林是个孝子,可工资不高。有人提醒他,张张嘴就会有人送。可阿布列林摇摇头。果然,盖房时缺少椽子,一个盗窃犯的父亲找上门来:“把我儿子放了,你家的椽子我包了。”阿布列林黑下脸: “我是国家干部,绝不会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枉法。”来人碰了钉子,骂骂咧咧地走了。
1990年初,表姐的儿子因涉嫌盗窃被拘留。案件移送检察院,表姐哭天喊地找上门,要阿布列林想办法。阿列布林两手一摊:“姐,找我没用。不管谁犯法,都要受到法律制裁。我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利。”
1995年夏天,阿布列林审查一宗案卷时,发现疑点很多。办案人员重新调查后,免去对主犯提起诉讼。事后,阿布列林对办案人员说:“‘同意批捕’这四个字,字字重如山。作为检察官,一定要严格执法,绝不允许发生错捕、错诉案件。”
在同行们眼里,阿布列林还有一项“绝活”——熟背数以百计的法律条款,毫无差错。阿布列林的“徒弟”、哈密市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阿不力米提·沙力颇有感触:“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严格到苛刻的地步,经手文书一个标点都不能错。”
翻阅哈密市检察院存放的档案资料,一份办案统计记录着:从1979年至1997年间,阿布列林办理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批捕、起诉正确率均达100%。
回顾走了大半辈子的人生路,阿布列林最在意、最自豪的是自己的工作,“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铁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欲做公仆先做人、既做公仆必做事、做好公仆当为民。”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对阿布列林影响至深。
来自甘肃的民工张宏奎,与阿布列林素不相识。1998年,在哈密给一家理发店搞装修的张宏奎,活儿已经干完好几个月,老板却赖账不见人。无奈之下,他起诉到哈密市法院。时任哈密市法院院长的阿布列林亲自过问,很快追回了张宏奎的血汗钱。
在张宏奎最艰难的那段日子里,阿布列林一有空就去看看。得知他的两个孩子正上小学,由于没有当地户口,每年仅借读费就要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