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新村就在眼前——和田地区和田县英阿瓦提乡吐如孜村记
发布日期:2021-11-30

_MG_0613.JPG
吐如孜村小学学前班可爱的孩子们


  从和田市区到英阿瓦提乡吐如孜村,我走过两条不同的路。

  一条是从国道直接通到英阿瓦提乡,公路的两侧都是田地。但如果留意的话,会发现公路左侧是稻田,右侧则是旱田。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片区域一侧靠近喀拉喀什河(墨玉河),另一侧则紧挨塔克拉玛干沙漠。

  另一条是从国道经英艾日克乡再到吐如孜村。穿过英艾日克乡,能见到一条条沙漠公路,两侧的沙丘大部分已经平整,偶尔会看到远处还有推土机在工作。靠近路边的沙地上有些已经建起楼房,一些路段还临时成了驾校学车考试的地方,有不少年轻人在这里练车。

  沿着沙漠公路继续前行,只见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房屋院落,周围沙地上都栽种上了核桃树。整个村庄的颜色鲜艳亮丽,与先前灰蒙蒙的沙漠地段形成鲜明对比。这里名叫“和谐新村”,是在沙漠上建起的一座维吾尔族、汉族嵌入式居住的新农村。它的附近,还有“和融新村”及建造中的“和安新村”。

  沙漠边缘的吐如孜村,就紧挨着这三座新村。

    

格外动人的张张笑脸


  吐如孜村委会位于通乡公路主干道一侧,一条约两米宽的小河从大门前流过,源自喀喇昆仑山的雪融水清澈明亮,用手捧起便可直接饮用。就在我入村采访的第一天,村支书刚去北京参加培训,要一周后才能回。

  三小组的阿米娜汗和几个妇女正在村委会前的公交站等车,旁边放着几把坎土曼。她们要乘班车到附近的和谐新村参加义务劳动。在南疆地区农村都还有这样的义务劳动,接到村里广播通知后,每户出一人,一天劳动四五个小时,午饭由村里管。

  村委会门前是片开阔的空地,几个村民正在拆除一座旧房屋。英阿瓦提乡副乡长何自强介绍说,这里就是国家民委帮扶项目将要建的吐如孜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及附属设施建设用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投资200万元。


_MG_9511.JPG
这里即将建起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长期以来,南疆农村群众婚丧嫁娶活动大都是在自己家里办,地方小,客人不方便,一些卫生条件也达不到。现在有的人家到市区去办,虽然条件好,但路途远,花费也多。为此,去年经自治区民委考察后,向国家民委上报了此项目并很快得到批准。“届时,这里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并有同酒店一样齐全、卫生的服务设施,让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城市里的接待条件。”何自强说,目前,规划图纸已设计完毕,整个工程将于今年10月底竣工。

  住村工作组长开山江·斯坎地尔已是第二年住村,从去年开始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的申报过程。“以前这里乱糟糟的,堆的都是杂木废物。老百姓得知要建设这一项目后,都非常支持。”开山江指着周围说,这里紧靠公路,人流量大,乡中学、村小学也在附近。到时候,这里除了广场、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以外,还将建超市、店铺、停车场等便民设施,农民、学生日常生产生活用品不必再去和田市或墨玉县城购买了,方便群众的同时,可进一步带动村民发展致富。

  “到10月底,这里的面貌就大不一样了。”开山江憧憬着。“现在村里已经有8户人家确定要租用这里的门面房,还询问能不能搞成公司企业的形式。晚上,还可以搞个夜市,不光吐如孜村,周边三个村的人都可以到这里过夜生活。”

  在英阿瓦提乡阿孜乃米其特村,去年由北京援建的村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已经落成。只见村委会前的广场宽阔整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用维吾尔语、汉语书写的“感恩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红色标牌非常醒目。广场右侧,就是一座村民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_MG_9657.JPG
相邻的阿孜乃米其特村已建好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中心建成以来,村民反映非常好。今年已经举行了7次婚礼,前天还刚刚举办了一次。” 来自新疆人民出版总社的住村工作组长艾力·托合提带我到活动中心参观。只见大厅宽敞、明亮,中间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张就餐用的圆桌,周边陈列着从农民家里征集来的胡杨木制作的酒桶、存储粮食的木箱、磨面工具等。大厅右侧是办婚礼时新娘的梳妆室,再往前是主持台,最里面是干净整洁的厨房、储存室等。大厅墙上,还张贴着该项目施工前后村容村貌的新旧对比图片。整个环境,现代与传统相得益彰。

  艾力组长高兴地说,每逢村民举行婚礼,工作组都帮着忙上忙下,与新婚家庭同喜同乐。“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后,选定婚礼的日子,然后发请帖,我们就开始筹备。”维吾尔族结婚也要接亲,哪怕是村里邻居的两个孩子结婚,也要到周边的和谐新村等漂亮好看的地方去转一圈,敲锣打鼓,很热闹。婚礼宴请是流水席,大厅一次就可以容纳150人到200人就餐,非常方便。

  大厅墙上,是村民们的全家福。有全村人员的,有各小组成员的,也有老人、妇女、孩子分开拍照的。在村庄绚丽的背景中,一张张笑脸格外动人。


和开山江在一起


  中午,回到住村工作组宿舍,开山江马上拿出一张扶贫工作表,就村里贫困户的异地搬迁工作跟何副乡长沟通起来。“来了个表,今天就要报,着急的很。”开山江对我说。近年来,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但是土地并没有增加,对于一些贫苦户而言,需要搬迁到新建的和谐新村去。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是住村工作组的一项重点任务。在我入村采访前,村委会、住村工作组携村警刚刚完成全村贫困情况摸排调查。


_MG_9778.JPG
开山江组长(右)带领记者在村内走访


  “全村共有400多户、1800多人,2013年底到2014年初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是78户。经过此次重新摸排后,有贫困户68户221人。”开山江说。此次摸排,明确要求以下五种情况的不得列入贫困户:一是年收入3000元以上的,二是有汽车的,三是有营业执照做生意的,四是村干部,五是人户分离的。所有贫困户都要通过村委会研究并召开村民大会表决通过,最后将每个人的档案上报乡里。

  吐如孜村住村工作组来自和田地区农业发展银行,现任组长开山江是民考汉,不仅维吾尔语、汉语说得好,而且两种文字用得也好。他是第二年住村。今年,组里又换了四位新成员,有维吾尔族、回族和汉族。

  目前正是脱贫攻坚阶段,工作组的任务繁重。作为组长的开山江也是忙得很,中午很少休息。在他宿舍的床头,放着七八本书籍和资料。这是他今年上半年宣讲的内容,包括知识读本、学习辅导、自治区领导讲话等。开山江介绍,工作组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一是每周三的村民大会集中宣传;二是专门针对村里80、90后年轻人进行宣讲;三是通过村里广播及时宣传新的政策和精神;四是抓好“四好建设”,着重从道德方面加强教育宣传。

  这几年,英阿瓦提乡通过开展“美丽的脸蛋露出来,漂亮的头发飘起来”文化活动,以现代文化引领民俗文化。举办文明风尚培训班,对妇女进行培训,引领她们的服饰穿戴并宣讲计划生育等政策。同时,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如编辫子、刺绣、拔河等比赛,并请县文工团在节日期间到乡村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农村的事情,不能着急。急,啥事也干不了,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干。”开山江颇有体会地说。比如,周三的村民大会,刚开始时有的群众晚到一两个小时。现在,一广播开会,村民们都能准时到。

  同样让开山江感受深刻的是,村两委班子的素质明显提高。“村支书能力很强。村干部能力、水平上去了,各项工作做好了,威信也就自然高了。”而村民对于村两委的看法也有了很大转变,真正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组织和靠山。


铁艺大户和小花帽人家


  同和田县的许多农村一样,吐如孜村大部分地里种的都是核桃。与我之前所去的阿孜乃巴扎村处处翠绿不同,吐如孜村因一侧靠近沙漠一侧靠近墨玉河,所以核桃林地大部分都在比邻河水的地方。

  英阿瓦提乡的人特别爱做生意,有的在和田,有的在旁边的墨玉县。特别是周末,村里几乎找不到人,要么去挣钱了要么去花钱了。

  当地的铁艺和小花帽也很有名,和田乃至其他地区的货车经常到村里来进货。离村委会不远,就有一家铁艺加工户。只见前院里堆满了焊接好的安全窗,后院里一个工人正在喷漆。他叫艾山·阿布杜米力克,今年31岁,是本村二小组的,干这个活计两年了,以前是建筑工。他说,在此打工的有十来个人,基本都是本乡的。现在一批货刚刚完成,工人就回家歇几天,等销售差不多了再来。

  “这里的安全窗主要用于本乡和本县的抗震安居房建设。工资按工作量给,去年秋天我一个月就挣了1万元。现在安居房大多还在建造当中,等完工后门窗需求量就大了。”艾山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来到村里另一个铁艺大户,那里看上去更像个小型工厂。大门前和庭院里放满了产品,不时有工人抬着钢板进出。院内一侧的车间里,传出轰隆隆的巨大声响,一台四五米高的大型机械正在扎钢板,旁边还有三台稍小的机器也在工作着。主人肉孜买买提介绍说,他家生产的是门窗上用的装饰品。“原来是木头做的,用铁艺成本低一些,而且结实耐用。”

  65岁的买买提明·阿吉大爷是这家铁艺厂的“总管”,大儿子负责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小儿子肉孜买买提负责生产和监督运行,工人有十五六个。老人说,以前南疆只有一家这样的加工厂,2014年8月,他和亲戚朋友一起投资100万元建了这个厂,年收入15万元到20万元。据说,村里还有十几户铁艺加工作坊,工人约200人。

  村内,每家每户的葡萄架都整齐地连在一起,形成一条条漂亮的葡萄长廊。在泽克如拉·肉孜的院内,我见到了生长了几十年的老葡萄根,从地面下一直延伸到墙外,有的已经结出米粒大小的葡萄。和田地区农发行正准备投资20万元,将村里每家每户墙外侧的土渠改成防渗渠,从而美化道路并提高葡萄产量。

  见到阿依木尼沙·肉孜托合提时,她刚刚参加完当天的义务劳动,开着电动三轮车去做小花帽徒弟的家。听说我想采访小花帽人家,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的阿依木尼沙说,直接到我家去吧。

  来到阿依木尼沙家,她的小儿子正在院子里玩耍。她指着自家的房屋笑着说,这是刚刚盖的新房。然后,阿依木尼沙走到缝纫机前,拿起放在上面的布料便缝制了起来。全手工的小花帽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完一个,她加工的是价格较低的种类,一天能做120个。以前,手工费是1.5元一个,现在做的人多,变成8毛钱一个。阿依木尼沙说,她做这个6年了,没事的时候就做,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她还有9个徒弟,现在都在自己家做。


_MG_9879.JPG
小花帽人家阿依木尼沙和她的大儿子


  让我感到有点吃惊的是,阿依木尼沙做木工的老公在空闲的时候也会做小花帽。而且,她16岁的女儿和12岁的大儿子同样会做。如今,女儿正在职业学校学习裁缝专业。采访时,上小学五年级的大儿子放学回家了。当我夸赞他会做小花帽,问他以后想做什么时,他回答我说:“好好上学,想上大学!”


一次村民宣讲大会


  4月18日(星期一)下午,开山江组长接到乡里电话通知:周三的村民大会提前到明天召开,县里的宣讲员要下来宣讲。

  第二天上午,当我10点钟来到村委会时,只见门口一侧已停放了多辆电动三轮车。院内,男女老幼已经坐在篮球场的空地上。最靠近宣讲桌的是村里的年轻人,然后是中年男人和老大爷,老大妈、妇女和孩子们坐在最后面,妇女们的鲜艳服饰在阳光下格外绚丽。此时,县里的宣讲员还没有到,村委会副主任兼安保主任阿布都力木正在介绍情况。


_MG_9987.JPG
在村委会大院内举行每周一次的村民大会


  今年31岁的阿布力克木·买提尼牙孜是名建筑工,他带着自己5岁的大儿子坐在靠前的位置。“昨天晚上7点广播通知,让大家尽量提前过来,我今天早上9点就过来了。”阿布力克木说,他家住在五小组,离村委会1.5公里。“每周三的宣讲我都过来听,知道了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希望早点脱贫。”

  身穿一身红色衣服的肉孜古丽,是邻村刚刚嫁到吐如孜村的媳妇。这天上午10点,她骑电动车三轮车带着自己的公公、婆婆来到村委会听宣讲。她的丈夫是货车司机,自己则在家做小花帽。肉孜古丽说,她和家里人每次都过来听宣讲,清楚了惠民政策就知道如何靠手工艺脱贫致富了。

  宣讲员到了,马上宣讲了起来。他是县卫生局的一名年轻干部,名叫开拜尔·麦合穆提。面庞略显削瘦,一身合体的黑色西装,看上去很精神。这天,他主讲的是如何脱贫和法律知识。

  12点左右,宣讲结束,村民们纷纷起身回家。阿布力克木也带着自己的大儿子回家去。“到家先吃个馕。现在天然气到家了,老婆做饭也很快就好了。”他笑着说。

  因下午还要到另外一个村继续宣讲,开拜尔要抓紧时间赶路。走到村委会门口时,几个群众跟过来询问如何看病的事。

  包括开拜尔在内的这个宣讲团,一共有21人,每人负责不同的乡村,从4月11日开始到4月30日结束。“县里特别重视这个事情,要求因人施教,精准宣讲”。他之前在县政府进行了三天培训,全部内容材料都要自己学好掌握好,而且要把精神和意思用农民能听懂、易接受的方式讲出来。

  24岁的开拜尔家在和田县斯玛瓦提乡,2014年从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学的是农牧专业,工作两年了。“以前在党校培训过,单位很信任我,我自己也很想做这个。”开拜尔说,现在宣讲效率很高,刚刚还有农民向他询问看病的事。他想和单位协调一下,把单位的医疗车开过来,让农民就地看病。

  “家里人都是农民,爸爸今年74岁,很支持我做宣讲。”开拜尔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还帮助同村的3个孩子考上了大中专学校。现在村里的孩子都以他为榜样。

  宣讲结束后,两名90后年轻人阿布杜热依木和艾力·热扎克准备结伴回家。阿布杜热依木是刷漆工。他告诉我说,“有些问题原来不清楚,现在都明白了。”

  艾力·热扎克的汉语很好,脸上洋溢着憨憨的笑容。他曾去福建、吉林做过烤肉串生意,在外待了4年,只在过节的时候回家。“今年还去了一趟武汉。因为老婆怀孕8个月,最近不准备出去了。”艾力·热扎克说,他一般冬季农闲的时候出去,除去生活费,大概4个月能挣两万元到两万五千元钱。他喜欢在外面打工,虽然消费比较高,但还会继续去。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早上或者下午,在村里经常可以看到上学或放学回家的孩子。离家近的,多是三五成群走着回去,离家稍远的由家长骑电动三轮车接回家。为保证上下学安全,村里还特意在小河边里侧清理出一条路,让孩子们避开公路。

  英阿瓦提乡中学和吐如孜村小学离村委会都不太远。乡中学的校园干净整洁,教学楼也很气派,特别是体育设施很惹眼,篮球场、排球场以及乒乓球台样样都有,条件很好。校长阿布力克木介绍说,全校1290名学生都是维吾尔族。学校周围5公里以外5个村的学生全部住宿,共有536名。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好,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多次代表和田县参赛并获好成绩。去年,学校组织参加全国未来之星青少年阳光体育比赛,8个学生在南疆赛区拿了名次。


_MG_0493.JPG
英阿瓦提乡中学课间休息活动


  今年30岁的副校长满万梓是汉族,结实的身体和宽大的脸盘,乍一看还以为是维吾尔族。2008年,他从兰州城市学院毕业后来此教书。“这里汉族教师少,当时看到和田招老师,就考过来了。”满万梓说,这边气候和兰州差不多,但刚开始饮食不适应,而且附近没有商店,买瓶水都困难。那时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宿舍,几个教师就住在教室里,后来还往返市里租房住。如今,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各种设施齐全。

  据乡中学党支部书记王利强介绍,学校有29个班,学生210人(七年级两个,八年级两个,九年级一个)。“因为有些学生基础差,因此只能选语言基础好的进行教学。”全校有96名教师,约三分之一具备教学水平。目前,全校的14名汉族老师正在地区教育局进行维吾尔语轮训,30岁以内的少数民族老师也要参加汉语学习。“以前,这里的学生一点儿汉语都听不懂。现在教育科目成绩一年提高5个百分点,平时学生交流也不错。”

  吐如孜村小学就在乡中学的旁边。我们来到这里已临近中午12点,学前班刚刚下课。中班老师玛依拉正带着孩子们排成两队,站在校门口准备放学回家。“本来下午3点50分放学,今天有两个老师练习舞蹈,所以中午就放学了。”玛依拉对我说。24岁的玛依拉老师家在和田市,大学在乌鲁木齐学习教育专业,工作3年了,平时都用国家通用语言教学。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我分别问排在前面的两个小朋友。“我叫买迪娜,今年6岁了。”“我叫阿布塔拜,6岁了。”孩子们用略显生涩的汉语对我说。此时,一些学生开始在校门口一侧的食堂前排队,准备吃午饭。只见他们都身着校服,在老师的指挥下,一个个有序地走进食堂。

  忽然,“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的高亢口号声传来。原来,是我刚刚采访的中班的孩子们,用他们那稚嫩却充满朝气的嗓音,在玛依拉老师带领下,喊出了心中的梦想。

  食堂里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了,一个挨一个从窗口饭堂师傅那里取走一碗牛肉汤和一个馕,然后就在一排排桌椅前坐下。看到我拿相机拍照,有的略显害羞的低头吃饭,有的对我微笑或挥手,还有调皮的男孩主动到相机前摆姿势。


_MG_0692.JPG
孩子们在校内食堂吃午餐


  在食堂,我碰到了马米英老师,回族。“以前是汉语好,在这里当了教师以后,我现在维吾尔语比汉语好。”马米英介绍说,学生每天中午的食谱不一样,周一是抓饭,周二是馍馍、菜,周三是牛羊肉汤、馕,周四是馍馍、菜,周五是抓饭。

  吃完饭的孩子们,有的在休息、玩耍,有的打扫院子和教室。学校的大喇叭里,播放着《东方红》、《歌唱祖国》等歌曲。校长古力合曼介绍说,学前班儿童有146名,小学生有342名。“以前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现在宣传的好,而且学费、午饭费都免,本村适龄的孩子都来了,一个都没有剩下。学生太多了,教室比较紧张,教师也缺。”她说。

  据介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数学比较难,学生水平也不一样,但整体比以前好多了。同时,学校每周有民族团结课,用维吾尔语给学生讲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学校的维吾尔族老师也和汉族老师结对子。


沙漠里的新希望


  因20日上午10点乡里要开扶贫会,开山江决定赶快带我去村里的大芸 (肉苁蓉)基地看一看。开车约15分钟,只见一条沙漠公路通向远方,一侧是平整后的沙地,另一侧路边是几排防护林。林地间,黑色的细水管道喷灌着地下薄薄的泥土。穿过防护林,便是经过平整之后在沙漠中种植的红柳,一眼望不到边。这里,就是和田地区农业开发银行扶持吐如孜村的大芸基地。

  红柳是耐旱植物,一般长不高。这里的红柳栽植不到两年,约有一米来高,在沙漠上呈开放状生长。很多人都知道红柳枝可以用来穿烤肉串,但很少知道红柳埋在沙漠里的根,还可以生长一种肉苁蓉。这是一种中药材,有“沙漠人参”的美誉。这片大芸基地一共有120亩,总投资40万元。开山江随手刨开一根红柳的根部,只见长出的大芸已有手指粗细。“成熟后的大芸,有胳膊长短粗细。到11月就可以挖了,去年收了两吨多,今年预测可以收10吨。一公斤现在市场价三四元钱,晒干以后,质量好的一公斤可以达几百元。”开山江说,再过几年产量会更高,还可以开发深加工,未来的市场行情会更好。

  村里人多地少,而且人口增长很快,再过些年,土地将更加紧张。因此,和田地区农发行决定通过改沙造田种大芸,为将来的吐如孜村开拓一片新天地。“再过20年,这里八层大楼就起来了。”开山江跟我打赌说。

  在大芸基地靠近公路边的地方,专门打了三口水井用来浇灌。一口井曾被风沙覆盖住,村里15个人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现在专门有人管理水井,调整水阀开关,控制水流方向。

  吐如孜村和大芸基地之间,便是在沙漠中崛起的和谐开发区,蔬菜大棚和一些厂区已建立起来。不远处,则是和谐、和融、和安三座新村——漂亮的房子、翠绿的核桃林地;有维吾尔族,有汉族;有开饭店的,有经营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的……

  紧挨着新村的吐如孜村,再过几年,也肯定会有更好的光景。


_MG_9965.JPG
和谐新村一角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