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草原上“不锈的乌兰牧骑”
发布日期:2016-11-18

2016.9.12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胡科摄影 (12).jpg

2016.9.12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胡科摄影 (28).jpg

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剧照    胡科/摄


1957年,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上,诞生了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第一个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为“红色幼芽”,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继而,各个旗县、盟市以及自治区都有了乌兰牧骑。60年后,当这台名为《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的情景歌舞,从祖国北方的乌拉特草原、察哈尔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直演到首都保利剧院时,她所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影响力、精神凝聚力、艺术竞争力呢?

作为“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的结构非常别致:一个在北京学声乐的蒙古族姑娘就要毕业了,是留在首都还是回到草原?年逾古稀的老奶奶为此与孙女展开对话,这一条贯穿线巧妙地荟萃了乌兰牧骑60年的经典歌舞,并强有力地推出了许多具有超越性的新歌新舞新节目。那么,奶奶最终能否说服孙女回到草原、回到牧民当中呢?《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把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也对乌兰牧骑存在的价值淋漓尽致地进行了阐述。

艺术是镜子,观众渴望从中看到自己,是普遍的审美心理;生活孕育艺术,艺术升华生活,是艺术的发展规律。草原上司空见惯的生产方式如挤牛奶、剪羊毛、擀毛毡、套烈马等等,被乌兰牧骑队员们演绎成舞台上生动、欢快、美丽的舞蹈。既有经典的《挤奶舞》《擀毡舞》,又有新的作品《熟皮舞》《驯鹿舞》《斗熊舞》等等,朴实的动作、朴实的音乐、朴实的服装、朴实的表演,颠覆了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的后现代艺术风气,乌兰牧骑扎根生活的艺术生命力也得到充分肯定。人们耳熟能详的老歌如《赞歌》《敖包相会》和一首首新歌如《祖母的咕如歌》《道尔吉,你为什么不高兴》等等,有的唤起了观众作为草原牧人的民族豪情,有的激发了观众浪漫的青春激情,还有的强化了观众深切的乡情和亲情……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创造生活的广大民众;生活滋养艺术,滋养服务人民的生命力顽强的艺术。这是乌兰牧骑的艺术精神,也是奶奶对孙女最有力的劝导。

有些人认为,乌兰牧骑的队员个个一专多能,队伍短小精悍,既非“高、大、上”,也难出“经典”。然而,当你欣赏《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时,你会看到他们是如何通过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将三个“结合”锤炼成艺术亮点的:一是生活与艺术结合得好,二是经典与时尚结合得好,三是一专与多能结合得好。如果说,牧民们爱看的节目,就是因为生活与艺术结合得好。21世纪的中国农牧民是年轻化的一代新人,要为他们服务,就要把经典与时尚结合起来。而这台情景歌舞的经典之处就在于既有具体的经典作品,如歌曲《牧民歌唱共产党》、舞蹈《彩虹》等,又有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如呼麦、长调、马头琴演奏、冒顿绰尔演奏等。经典的传承,要靠创新,一是追根寻源,二是融陈出新,三是顺势开拓,四是勇于突破。

当今的农牧民欣赏口味发生着改变。他们也喜欢听电声乐队与民族旋律结合的各种“组合”,喜欢看蒙古舞与现代舞结合起来的各种舞蹈,喜欢看带有喜剧色彩的蒙古语小品,等等。于是,在乌兰牧骑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完成的《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演出中,“奈热组合”和幽默滑稽的表演唱,都是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艺术亮点。

当一个叫春花的蒙古族姑娘出现在舞台上时,一专多能的艺术魅力在新生代身上再一次大放异彩。她不仅是小提琴演奏家、中提琴演奏家,能够表演蒙古语说唱即乌力格尔,而且还是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当她在舞台上放下提琴引吭高歌时,乌兰牧骑的精神就在创新的曲目和表演形式中一次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表面上看起来,又说又唱又能演奏的各种“组合”似乎是不同程度受到了欧美演艺业的影响,其实,一专多能人才的展示在乌兰牧骑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追求最大工作效益的艺术精神。在《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当以一首《雕花的马鞍》而驰誉中外的男中音歌唱家那顺走上台的时候,观众的掌声就是对孙女塔娜的又一次引导——在乌兰牧骑的精神传承中,不论是老一代队员如拉苏荣、金花,还是中年队员如那顺,亦或是青年队员如春花,都是一专多能的高手。你看,那顺可以独唱,可以演奏四胡,可以演唱乌力格尔,还可以表演话剧。

当孙女悟出乌兰牧骑队员令人钦佩的本领已不是个人的本领,而是乌兰牧骑创新精神造就的本领时,放弃在大都市生活、到服务基层的乌兰牧骑去,就成为她心甘情愿的选择了。

乌兰牧骑,这一植根于农牧民生活沃土的参天大树,一轮甲子过后,筋骨依然坚如铁,温度依然暖如初,在《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中被一一勾起,穿成串连成片绘成画,涤荡、渐变、晕染——于无声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乌兰牧骑正是凭借真情感化了一代又一代人。

长长的马队,鲜红的队旗,沉甸甸的行囊,各式各样的乐器和道具,仅这典型的“标配”,足以勾起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女声独唱《牧民歌唱共产党》、四重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舞蹈《挤奶员》、独舞《奶酒献给毛主席》、男声独唱《赞歌》……这些只属于那个年代的唯美的旋律,纯净的歌声,热情的舞蹈,将人们带回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原文化发展繁荣的红色记忆中,观众无不热血沸腾。《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以具象的历史实物、抽象的艺术符号、朴实的语言及独特的艺术形式,帮助观众寻找到了一个爆发口,让他们的感情从这里奔涌而出。

当《牧民歌唱共产党》的歌声响起,虽然有“草原百灵鸟”美誉的牧兰“斯人已逝”,但这位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的第一代乌兰牧骑艺术家仿佛就鲜活地站在了舞台上;展现真实劳动场景的经典舞蹈《挤奶员》,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群舞《岱日查》等,以独特的方式巧妙诠释出了民族情感和精神面貌;原生态民乐组合奈热乐队,以马头琴等传统蒙古族乐器及神奇的呼麦,将大草原最古老的声音与现代曲风共同交织成穿越时空的吟唱与诉说;一曲悠扬的《鸿雁》感染了全场。新创好来宝在那顺的带领下,以蒙古族特有的说唱形式将《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推向了高潮,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