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四特”模式:跨越 创新让民族工作社会化升级——江西省民族宗教局局长张勇专访
发布日期:2016-12-06

作为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四特酒一直是江西引以为傲的知名代表,既代表了中国千年的酒文化,也代表了物质文化的精神传承,更代表江西人民火热的红土情怀。1959年8月周恩来总理在庐山品尝四特酒后,赞扬它“清香醇纯,回味无穷”;1972年11月12日邓小平在樟树考察时,喝了四特酒,赞誉它“酒中佳品,味道独特”。今天,江西又创“四特”,只不过这次它不是名酒,而是“特色产业、特色村寨、特色文化、特色人才“,是一部推动江西民族地区发展、与全省同步进入小康轨道的秘籍……

 

新思路:只有发展模式升级,才能创新,才能开创散杂居民族工作的崭新局面,才能创造条件使民族地区同全省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记者:张局长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我们都知道,早在十多年前,江西的民族工作社会化模式在全国民族工作战线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我和另外一个记者曾来江西采访,2002年在本刊还专门推出过《江西:一种新的民族工作方式的诞生》的专题报道。可以说,那是江西民族地区实现小康梦想的开始。今年8月,江西探索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发展新路子的“四特”建设模式,又引起了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的高度重视,并专门做了批示。请您给我们讲讲这些年来,江西民族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和成果。

张勇:好的。早在2000年,我省就大力推进散杂居“民族工作社会化模式”,民族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重视,各个部门的支持和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借力成势,同谋共为,民族工作大家做,在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跨越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和发展道路,做到政策性扶贫、开发式扶贫、攻坚式扶贫多点多极整体推进。十多年来,我省民族工作社会化不断纵深推广,如今我们又在民族工作社会化这个大平台上积极探索一种民族地区新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做强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村寨、繁荣特色文化、培养特色人才。这一做法开始释放较大的正能量,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民族乡人均纯收入7933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50%以上的民族村农民人均收入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民族地区团结和睦,多年来民族地区与全省发展差距拉大的历史在赣鄱大地宣告结束。可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江西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者多年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

 

新做法:搭建四大平台,充分发挥正能量,努力使民族经济充满活力

记者:您能详细谈谈江西在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吗?

张勇:可以说,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团结,根本任务是发展。发展是团结最好的保障,团结是发展最好的平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族地区必跨之栏,不能因为发展不足、发展不快而推迟时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步伐是民族地区必过之坎。等发展,等扶持等不来小康社会,等不来和谐稳定。多年来,我省主要采取搭建四大平台,充分发挥正能量,努力使民族经济充满活力的做法。

一是优惠政策平台。我们一直注重优惠政策的不断完善。先后会同发改委制定了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规划,出台了民族地区专门文件“一号文件”,多点多极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催生民族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涉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项目达100多个。2010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民族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共20条,每一条政策都有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实施部门,都是干货。文件实施三年来,仅省直部门就为民族地区筹措资金近5亿元;特别是在扶持产业、新农村建设、民族乡享受省级示范镇建设等方面,实现了优惠政策的重大突破。

二是对口支援平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是全省上下民族工作部门投入精力、花了心思、用了感情、运作成功的一项工作。几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都亲自过问这项工作,带头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领导小组每一个成员单位负责同志都会一年几次来到少数民族群众中间,问需问难,逐一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次领导小组会议都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讨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连续16年不间断,从省直部门到县级基层部门,真情倾情帮扶,项目像星星之火,遍布了民族地区乡村山寨。受援民族乡村实现了80%以上的覆盖,每个民族乡每年获得资金均在百万元左右,平均每个民族村每年获得资金都在20万元左右,资金加项目加信息加感情成了江西对口支援工作的特征和特色。

三是部门协作平台。如何把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纳入全局工作、部门本职工作、区域协作工作中去,这是民族工作社会化的重要一翼,我们经常上门加强联系,踩准节点,把梳理好了的项目和工程分门别类与相关部门对接,争取更广层面的支援。省直部门能根据自身职能,主动做到民族乡村年年都有资金“进圈进笼”。在省直部门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和资金项目安排上,每年都能找到民族乡村的项目,有许多省直部门在下达资金时,还特意派人深入到民族乡村进行调研,想方设法为民族乡村安排项目和资金。比如,赣东北三个民族乡联通公路建设、赣中两个民族乡公路联通建设近120公里,4200多万元的投资计划,分别进入全省公路建设总盘子,优先下达计划;七个民族乡河堤修复、防洪堤建设30多公里,水利部门分三年投入资金近6500多万元;民族乡农业综合开发连续三年在全省总体建设中专项安排资金近2600万元。

四是四级联动平台。全省相当一部分市县都成立了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半以上的市县实行领导挂点民族乡村,民族乡村发展倍受关注,形成了高位力推、中间不虚、基层不空的新格局。14年来,省民族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6次专门会议,每次会议都能解决关键性、全局性、特殊性问题,所涉区市和县里的领导小组也对民族地区发展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感情。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都能通过领导小组的协调得到解决。这样,民族工作部门职能得到进一步延伸,配置资源、出台政策的综合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14年来,江西通过“领导小组”这个关键平台为相关地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鼓励民族乡在县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实行异地办厂,原地纳税政策,民族乡财力逐年得到增加。2012年,全省八个民族乡财政收入达4.2亿元,连续五年增幅高位飘红。还有“十二五”期间提高民族乡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增设民族乡教育专项资金每年一千万元,提高民族乡一事一议补助标准和民族乡享受全省示范镇建设等,都是通过领导小组协调确定的。

 

新创举:打造四大特色,多点多极推进民族经济转型升级

记者:从您刚才的阐述中,我们看到江西民族工作在这四大平台上醒目亮丽。我们能不能将这些做法看作是十多年前江西“民族工作社会化”的升级版?

张勇:你的比喻很恰当。可以说,今天江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民族工作社会化带来的直接结果,也是催生民族地区“四特”建设模式产生的重要前提。

记者:我们所知道的江西“四特”是一个名酒品牌,探究其历史,已有千年以上。今天,江西又创一个新的“四特”,是江西民族工作的新经验和新“品牌”。请您给我们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新的“四特”模式。

张勇:这是一种荣幸的巧合。下面我就详细解读一下我们江西民族工作的“四特”。

特色之一:三大板块推进特色产业。在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产业方面,我们立足做强,不贪大贪全,因乡因村制定推进赣南的特色果业、赣中的特色油茶、赣东北的特色毛竹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十年来,我们已筹集资金达1.5亿元,三大支柱产业基本上在民族地区扬优成势。少数民族群众人均纯收入30%以上来自特色产业。在三大产业板块中间,我们还着力推进小型种植、养殖、花卉、苗木经济向前发展,点缀着三大特色产业群的发展壮大。

到目前为止,江西全省民族地区特色果业已达15多万亩,油茶20多万亩,毛竹50多万亩,这批特色产业稳定地保证了农民增收,加上其它特色产业,民族地区“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在形成。在做强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企业出资、农民出地、合股经营、利润共享的模式,利用专业合作社,更大范围吸纳农民创业、群众经营,全省民族地区各类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20多个。目前我省还利用政策导向,注重通过扶持家庭农场、林场的发展来进一步壮大民族经济实力,鼓励一些条件较好的民族村、组发展培植花卉、苗木、茶叶等产业,进一步加强同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地的联合,把民族地区的产业市场建到省外。如资溪县和同畲族村在浙江、湖南有产业基地,在北京、上海有产品市场, 30万元以上年收入的少数民族农户接近全村的半壁江山。

特色之二:三大类别推进特色村寨。特色村寨建设是我省的一项崭新工作,国家民委领导早在2003年就江西开展小康示范村建设作出过重要指示。我们抓住江西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机遇,采取做大资金拼盘,统一规划布局 ,加强指导引导,不断创建工作特色。一是在小康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巧借农村建设资金、一事一议资金、农村文化资金等项目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二是把产业发展和文化开发作为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两翼。三是利用国家民委资金,争取新农村建设招标,要求县市实额配套干部百姓全力参与,勇当主角,逐步推开特色村寨建设。近三年来,我省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共吸附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点15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省特色村寨建设走产业振兴与文化发展并举之路,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做到资金有保证。这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传承保护了民族文化,彰显了民族习俗魅力,更壮大了产业发展空间。

特色之三:三种形式培植特色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精气神。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不久,我省就出台了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文件,省财政设立了少数民族文化专项资金。我们坚持把全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为发展特色文化的主抓手,把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作为总构架。一是让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特色文化的主角;二是有条件的民族乡村开展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工作;三是扶持民族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共同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我省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把畲族山歌打造成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重头戏,近三年共搜集整理畲族山歌600多首。这些山歌同江西地方文化相融相别,在江西文化百花园中十分鲜艳。我们注重民族文化保护,特别是畲族、瑶族特殊的文化习俗保护开始得到重视。在畲族村寨、瑶族山庄,许多民族文娱节目得到恢复,民族习俗得到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传承人。支持民族乡村弘扬传统文化,又创造新的区域文化与时代文化,让民族文化更加凸显民族、区域和时代特征。通过民族文化建设,民族传统文化走上全省综合性大舞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省运动会上广泛推广,畲族才艺在旅游重地成为重点节目;一些畲族文艺人才自编自演的传统剧目列入全省文艺重点扶持剧目等。

特色之四:三种类型大力培养特色人才。一是关注返乡人才和在乡人才结合创业,二是培养党员干部典型人才示范带动群众互动创业,三是扶持田间地头“草根”人才与信息网络人才共享市场创业。

返乡人才与在乡人才结合创业,成为我省民族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据统计,近三年来,近20位返乡创业人才成为民族村支书和村长。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使民族村特色产业很快走向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批党员干部同少数民族群众互动创业,逐步解决了贫困户创业难问题,全省每个民族村都有一批党员干部主动同贫困群众联手创业,实现共同致富奔小康。许多草根人才与信息人才拼市场创业,使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距离拉近,特别是果业开发、油茶开发和毛竹开发,产品有了网络信息,农民生意旺季更旺、淡季不淡。

记者:您此前一直在统战部门工作,在未来的民族工作中您有何打算?您的梦想是什么?

张勇:今年4月,作为新任局长,我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一方面非常感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多年来江西民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就和经验,是我的工作之福,江西民族工作的基础是很好的,做得更好就有前提,更有可能。前人栽树,后人不只是乘凉,要更出彩,更枝繁叶茂。江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道路还很漫长,这是我的工作之责。发展不停步,工作不懈怠,共同繁荣发展是全体民族工作者的责任,我更要担起这副沉甸甸的担子,让自己的事业同民族工作同步向前。民族工作有不变的职责,也有崭新的内涵,江西民族地区正在聚集同全省一起同步建成小康的能量,这是我的工作之梦。上任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我就感受到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氛围,感受到了江西各民族前进的力量。在民族工作方法上,我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力求创新,多做实事做好服务。江西民族地区在这几年基本实现“两个达到”后,正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阔步向前,我们民族地区还会迎来更大的投入、更多的政策、更好的发展。待全省民族地区和全省同步建成小康之日,请你们再来江西分享我们民族发展和小康生活的喜悦。

我的梦想是让江西少数民族群众和全省人民一起,同步进入小康。我会为此努力!

记者:谢谢您!

张勇:谢谢你们!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