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一本画报的群众观——《民族画报》启示录
发布日期:2016-12-08

《民族画报》创刊于1955年2月,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名,是用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六种文字出版的时政类综合性期刊。创刊以来,《民族画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少数民族读者的喜爱,与《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并称为中国三大画报;进入新世纪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百强重点期刊称号;2013年9月,在即将迎来出刊600期之时,又荣获中国“百强社科期刊”称号。

回顾近6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民族画报》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坚持。

 

(一)

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出媒体传播活动的两条基本规律——事实决定律和尊重受众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活动同样也必须遵循这两条基本规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工作只有在尊重事实和尊重受众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完成传播活动,实现自己的特定诉求。

“事实”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果,“受众”则是人民群众自己。尊重事实和尊重受众,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我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才能在宣传报道中强化百姓视角、民生情怀;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才能强化宣传报道的服务意识,为少数民族群众排忧解难;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才能深入研究受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注重使用少数民族群众语言,鲜活表达;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才能从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在交流中与之形成共识,增强宣传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一言以蔽之,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媒体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真正遵循新闻出版传播规律,真实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充分体现少数民族群众意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切实履行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和发展的职责使命。

作为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媒体工作者,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才能守护职业责任,创新宣传手段,才能摈弃媒体传播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同时获得媒体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媒体工作者不仅是少数民族社会变化过程的反映者、记录者,而且是少数民族社会进步的呼吁者、推动者。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要强化对社会进程的深入观察和深刻了解,体察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国情,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要求,抛弃道听途说和浮光掠影,抛弃不求甚解和浅尝辄止;要善于捕捉和描述社会进程的细节变化和动态过程,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客观变动,适应环境变化;更要加大对热点难点问题的阐释力度,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厘清思路,不避重就轻,也不刻意拔高,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和主流,辩证地看待问题,发展地看待问题,强化媒体宣传报道的建设性作用。

《民族画报》是以图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媒体,不到现场是拍不到图片的,所以创刊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记者一直都在“走基层”。但要求年轻记者向老一辈学习时,不仅强调要到民族地区第一线去,更强调要倾心体会基层少数民族群众的真情实感、切身需求,反对“一日游”甚至“半日游”式的采访。我们强调要亲眼目睹、亲手拍摄、亲身感受,深刻体察民情、真诚服务群众,及时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强调要克服对电脑、网络的过度依赖,提倡体验式和调查性报道;强调要俯下身、沉下去寻找线索,追求“发现式”报道。踏实走基层,踏实做宣传,理应成为我们少数民族媒体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媒体要实现自身的责任使命和价值追求,必须有“恒心”,要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如一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如一地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从2011年8月开始的“走转改”活动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大的实践气魄推动广大媒体工作者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意义重大。

作为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尤其对少数民族群众要有深厚感情,热爱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

少数民族新闻宣传报道的源泉是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他们不仅给了我们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创作灵感,也给了我们深刻的教益和启迪。因此,对他们的疾苦,我们理应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对他们的需要,我们理应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对他们的发展,我们理应饱含深情殚精竭虑。

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要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必须依赖于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内心对这份责任具有的强烈认同感和使命感,只有将感情内化到每一次采访、编辑具体细节中,才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果,根本原因就在于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媒体始终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民族画报》成长的历程,就是一个典范。

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保证了《民族画报》刊物的品质。《民族画报》记录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留下了一批值得赞叹的作品。摄于1957年的《在结婚登记处》是中国摄影史上一再被提及的经典作品,简洁明快的照片记录下了壮族姑娘农兰英在登记结婚时对实行新婚姻制度的真实喜悦。发表于1980年的四组专题报道《路》、《鞋》、《家》、《灯》,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景物入手,深刻揭示了四川大凉山彝族人民挣脱奴隶制度枷锁后的变化,至今仍被视为画报类专题报道的范例。这些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经典佳作的推出,正是源于《民族画报》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践行。近60年来,《民族画报》的镜头始终对准普通百姓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始终倾听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声,始终清醒意识到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保证了少数民族新闻出版队伍的品质。近60年来,《民族画报》锻炼了一支值得骄傲的队伍。我们的编辑记者,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个进入每年大雪封山长达6个月的云南独龙族聚居区采访,还曾在新疆背着干粮行李步行采访一年多,也曾对黄河、青藏公路等展开系列探访……对于画报的编辑记者而言,少数民族群众,就是工作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根基所在、价值所在。

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保证了《民族画报》服务少数民族群众的品质。《民族画报》的创办和出版是党和国家贯彻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各民族相互了解团结进步的重要途径。近60年来,《民族画报》发行全国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以上的订户在边疆民族地区,绝大多数受众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目前,《民族画报》朝鲜文版已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朝鲜文期刊之一,蒙古文版2013年月均发行量较2011年增长128%,维吾尔文版在新疆尤其南疆三地州广受欢迎,藏文版和哈萨克文版的发行量也稳步增长,读者覆盖率和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全媒体形势下的办刊模式,2012年民族画报网站重新上线,目前正在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数字图片库,力求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

《民族画报》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是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媒体履行历史使命、实现职业诉求的基点,是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媒体健康发展的基点。 (本文作者为民族画报社社长)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