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青春作伴好还乡
发布日期:2016-12-08

这是一个彝族男孩行走青春的故事,与信念有关,与梦想有关。

这不仅是一场空间跨度极大的行走——从西南大山深处的贵州毕节到繁华的首都北京,再到澳大利亚的悉尼,然后重返毕节,更有一个男孩历经10年时间打磨蜕变继而升华的心灵变迁。

他,叫王偲衡,典型的“80后”,射手座。

“80后”可能是很特殊的一代。这种特殊并不是多值得炫耀,而是某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色。作家九夜茴曾经在作品中这样形容“80后”:我们在贫与富的边界上走过,在自由与约束的边界上走过,在纯良与邪恶的边界上走过,在闭塞与开放的边界上走过,在金钱与财富的边界上走过,在道德与道义的边界上走过,在世纪与时代的边界上走过。甚至在我们出生之前,长辈们可能就先决定了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更加成就了这种特色……

这样一种临界的特色注定了“80后”不安分的性格,王偲衡就是这样一个不甘于安分的人——在这个并不高大魁梧的男孩身上似乎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活着就是折腾嘛”。只是他并不曾想到,当年那个叛逆不羁的自己,一路跌跌撞撞,还真就“折腾”出了一片天地……

 

走出大山

1985年,王偲衡出生在贵州毕节县。

提起毕节,但凡对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有了解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这里是贵州乃至全国出名的贫困区,也是被联合国相关组织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 在毕节曾经流传着一些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现实情况:“巴掌宽,尺把长,能种一行是一行”,“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一泼雨下来,全部都冲完”……而一句“纳(纳雍)威(威宁)赫(赫章),去不得”,更是表达了人们对毕节生活贫困和交通不便的深切无奈。

在王偲衡的印象中,儿时的故乡却是一个“好玩”的地方。王偲衡的家就在母亲工作的医院的家属房里,房子后面就是山,每天一放学,他就和小伙伴跑到后山捉虫子、做游戏。“那时候的山上,还能见到萤火虫呢!”

这个男孩的生活就应该这样继续下去,但1997年的一次经历却使他对另一个城市产生了无限的好感和期待。

那一年,刚刚初中毕业的王偲衡参加了“我到北京上大学”的夏令营活动。“那时候觉得北京好大啊,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还有很多特别好玩的地方。那里的大爷大妈特别亲切,问路的时候他们都会热情地告诉你。”这次与北京的亲密接触使他对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初步感知,也让他对于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憧憬。

2003年,高考之前。

王偲衡爬上了儿时常去的那座山。在这里毕节全城的景色尽收眼底:城四面被山包围着,只有一条狭窄的公路通往城外。每天天刚蒙蒙亮,这个小城就伴随着鸡叫声苏醒,晚上夜幕降临之后街上再难见到行人。虽然毕节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城市建设只争朝夕,但和自己之前曾经到过的北京相比,首都的繁华与厚重更让王偲衡魂牵梦萦——这个在县城生活了18年的男孩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考到北京去!

高考结束,王偲衡考出了3年来的最好成绩,顺利入读中央民族大学。

就在王偲衡收拾行囊,准备到北京开始自己新生活的时候,毕节这个位于黔西北的落后小城也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发,知名度越来越大,为国人瞩目。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003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

新生辩论赛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预科部的一场半决赛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观战。作为最大的夺冠热门,这两支队伍披荆斩棘一路杀将过来,必定都要拼尽全力,坚持到底。同学们来到现场一看,发现这8位辩手本身就很具有视觉冲击力:除了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男孩,其余一水儿的美女,看上去个个牙尖嘴利,都没那么容易“搞定”。

这惟一的一位男选手就是王偲衡。

一场比赛下来,大家都觉得这个男孩不简单。作为二辩的他,沉着冷静,语速不快但是掷地有声,与场上女辩手们的针锋相对比起来,他的张弛有度成为了最大的亮点。这一场,他当之无愧地被选为最佳辩手……

此时的王偲衡已经适应了北京的一切,尽情地享受着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

2004年9月,王偲衡从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考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与此同时他接手了学校的武术协会,成为新一任会长。在此之前,拥有10年历史的武术协会一直淹没于民大众多的社团之中,默默无闻。原来的会长是体育系学武术的,团员们有时间就过来和会长练一会儿,没时间就不参加活动了,社团的管理非常松散。

王偲衡接手后,首先对会员制度进行了改革。为了请到专业教练,他提高了入会的费用,这样一来,不仅使协会的经费更加充足,也使会员对于参加社团活动的热情有了很大提高。他还将社团活动的范围更加明晰,形成了以散打、双截棍、跆拳道、空手道、传统武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结构。一年之后,武术协会面貌一新,不仅成为了民大的精品社团,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兄弟院校的交流活动,声名在外。

如今,练武成为了王偲衡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理念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追求。王偲衡一直很崇拜知名艺人成龙,认为无论是作为艺人还是慈善家,在成龙身上,中国武术的正能量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扬。

后来,到澳大利亚留学的王偲衡还参加了当地的综合格斗业余组的比赛,一举获得冠军。

2008年9月,王偲衡给自己精彩纷呈的大学本科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他申请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留学机会。就这样,当年那个立志要走出大山的男孩,将要走出中国,去到大洋彼岸,开始他注定继续绚烂的留学生活。

悉尼,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是澳大利亚乃至大洋洲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也是全球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新南威尔士大学就位于悉尼的肯辛顿。作为澳洲八大五星级名校之一,新南威尔士大学是东南亚、欧洲及北美洲最负盛名的“21世纪大学集团”的成员。

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王偲衡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教育方式。“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硕士这段时间,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老师讲得很少,主要是靠我们自学和互相交流,在这里做得多不等于做得好,无论你多勤奋多刻苦,只要你做得不合格就会挂科。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各有特点,也各有所长,我们会比较注重团队合作以及相互帮助,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现在回想起来,王偲衡对于自己在澳洲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满意。“虽然实习的时候,有不少公司对我的作品还是很满意的,但我总觉得自己的感觉不够到位,如果现在再让我回去读书,我想效果会好很多。”

2011年9月,带着对澳洲自然风物的深深留恋和两年的学习实践所积累的经验,王偲衡回到了北京。

他要为自己的事业打拼。

这一年的岁末,王偲衡参加了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的录制,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研究生身份希望求得一份月薪5000元的广告方案策划工作。

简单的自我介绍过后,节目现场的18位职场达人有9位为他亮起了表示支持的灯。经过智立方CEO、新东方大客户总监和创可贴T恤创意总监的3轮现场考核后,王偲衡以其缜密的思维和精彩的回答赢得了13盏亮灯,直接面对100家企业——如愿获得了智力方CEO的职业推荐信。

不久之后,他成为了智立方的一名AE(客户主管)。

创意行业的“熬人”果然名符其实。半夜开会是家常便饭,加班加点更没什么好大惊小怪,毫无生活规律和个人空间可言——今天工作的结束,就意味着明天工作的开始。

除了在一线城市打拼的辛劳,对未来生活的不可预知也让王偲衡开始动摇自己留在北京的决定:“看身边的同事朋友,大多数人整天为房、为车、为孩子而奔波,他们的生活被牢牢绑在工作上。与其多年后为了在这个城市蹉跎岁月却不能落地生根而空叹,倒不如现在就决绝地改变,全身心地投入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

 

回试验区做试验

王偲衡又回到了毕节。

1993年,毕节因一场特殊的试验被人们关注——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使这个地区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困境,为了突破“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提出:把毕节办成一个生态试验区,确定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国务院批准,毕节拥有了一个很长的头衔: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

2012年8月,王偲衡回到毕节市,开办英语培训学校。

一年前,这里还叫毕节地区,2011年10月撤地改市。2013年1月,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毕节这个曾经贵州省最贫困的地区,生产总值872.42亿元,增长15.3%;完成财政总收入240亿元,增长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0元,增长15.6%……

王偲衡都有点不习惯这样的家乡了:到处都在修路盖楼搞绿化,据说有7家酒店正在按照五星级标准建造。

但是回来的年轻人并不多。亲朋好友见到他总会不约而同地问,怎么好好的就回来了?

父亲王国亮却对王偲衡的选择很是支持。王国亮上个世纪70年代毕业于贵州大学英语系,从事中学英语教学多年,几十年工作下来,他对毕节教育资源的短缺、特别是英语教育薄弱这一现状深有感触。

如今的毕节已经不像当年需要王国亮推着自行车,一个乡一个村地去推广“张思中十六字外语教学法”,而是有了大大小小近百家英语培训机构,但是“把全毕节的英语老师找出来,发音标准的也没几个”,而且毕节的英语培训机构多为应试性质,补习多,培训少,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重视不够。

毕节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也开始想把孩子送出国,但多年来毕节并没有留学中介机构,也没有教授托福和雅思课程的,想要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只能到贵阳或是其他一线城市。

这就是商机。

王偲衡的英语培训学校名为Camp21。他这样告诉记者学校名称的含义:“据科学研究显示,21天是人类形成一项习惯的最短时间,Camp指营地。Camp21可以理解为帮助孩子以21天为时间节点建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与王偲衡一起回到毕节的还有他的女朋友王子默。之前在北京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执教的她对于王偲衡回乡创业的想法非常支持,两个人也从生活上的伴侣成为了工作中的伙伴。偲衡开玩笑说:“我们俩就是《中国合伙人》的微缩版,他们是把英语培训的理念引入中国,引入一线城市,我们是把这种理念带到中小城镇……”

单从教室布置上,Camp21就不同于毕节其他英语培训学校:教室是圆桌式,学生们围成一圈。教室的照片墙上挂着主讲老师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照片、美剧剧照、漫画等等。课堂教学也力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教师的授课方式风趣活泼,视角独特……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们的认可。

现在,学校有全职教师4位,工作人员1位,助教4位,学生人数超过百人。

回乡创业,并不意味着把北上广的模式复制粘贴过来就万事大吉。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实际情况。

在最初学校形象推广的时候,王偲衡就吃过水土不服的“亏”。他组织人沿街发传单,在当地电视台打广告,效果都不好。“毕节的学生家长好像对广告免疫,可能是因为宣传得天花乱坠最后做不成的事儿太多了。”最后,王偲衡总结出了经验:“最有效的广告是‘我的同学在那儿上,说挺好’或者‘谁的妈妈说Camp21不错’。”

因为学校主要都是中小学生,王偲衡还专门设计了一些印章,“表现好就给盖印章,集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奖品。无论这个奖品是什么,对小朋友来说,上课都会变得更有动力。”

学校成立至今,正好一年。

这一年,王偲衡积累了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不论是在学校的运行方面,还是在个人素质的提升方面,王偲衡和他的团队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今年,王偲衡准备在成本控制上再多做一些尝试。“现在300多平米的教学场地,一年光租金就要15万元,还是有些贵。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教学场地我们要重新选择。准备买一个合适的场地,现在已经有初步的意向了,预计半年后搬迁。” 

 

我相信

王偲衡说自己是典型的射手座性格:轻松、开朗,凡事总往好处想。

创业一年来,经历的辛苦和承受的压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从最初的拓展市场到现在的路线调整,王偲衡一直没让自己闲下来。他笑言现在自己再也不需要读什么励志的书了,每天的事情做都做不完,推着你不能偷懒。他有空了最爱做的就是听郭德纲的相声,放松身心。

“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不太忙又不太闲,能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对我而言,只要大方向没问题,哪怕有些小偏差我也会调整后一直坚持着走下去。”

参加了《职来职往》栏目录制之后,王偲衡就喜欢上了节目里选手求职成功时播放的《我相信》这首歌。闲来无事的时候,他就会找来听听:“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我相信自由自在,我相信希望,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有你在我身边,让生活更新鲜,每一刻都精彩万分,I do believe……”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