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示范创建
寻找“骆驼精神”——北方民族大学服务宁夏回族自治区侧记
发布日期:2019-05-07

北方民大.jpg


骆驼被誉为“大漠中的生灵”。2014年,时任北方民族大学(以下简称北方民大)党委书记任维桢首次提出“骆驼精神”。在他看来,地域文化对大学精神内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北方民大位于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其坚韧执着、艰苦奋斗的办校治学作风与骆驼吃苦耐劳、踏实勤奋的性格十分契合。骆驼也是丝绸之路文化的象征,这一点又与北方民大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秉性有着很多共鸣。2016年,“骆驼精神”正式作为北方民大精神写入学校章程。


如今,经历十年筹建、黄牌危机、“命悬一线”的答辩等,又经历了栉风沐雨的校园建设,北方民大终于玉汝于成、琢璞成珠,以“花园式校园”“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的形象华丽转身。踏实坚持、一路向前的作风,成就了北方民大今天“双百工程”的师资队伍、“双创教育”的品牌和综合性民族大学的辉煌。


“负重远驮勤跋涉,铃声不断自悠扬。”可以说,“骆驼精神”贯穿了北方民大34年的历史,使之成为西北大地、黄河之滨民族高等教育独一无二的存在,为西北地区尤其宁夏的社会经济发展、骨干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前夕,记者来到宁夏,在校园、城乡和社区,在北方民大人的身上,寻找属于他们的“骆驼精神”。


坚守“约定”    从不缺席


记者对“骆驼精神”的寻找,先从校园开始。


34年前,在为建立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前身)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到会者达成了“坚持立足宁夏、面向西北、服务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办学宗旨,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为目标,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积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会上,西北大学前校长巩重起教授曾风趣地说:“我们都见识过‘宁夏五宝’。国家民委建设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决策,是为宁夏再添一宝。”


此后,北方民大就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了一个郑重的约定:立足宁夏,服务宁夏。


“征程千里困难多,清泉召唤勇奔波。”34年来,北方民大从一所只有区区几间教室、两个专业、百十来个学生的学校,发展成为拥有来自全国56个民族,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0多名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美丽大家园。今天的北方民大学科门类各具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若干学科与研究领域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承担国家或地区重大项目、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立足宁夏和西北,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忠实践行者和名副其实的“宁夏第六宝”。


履行承诺,不忘初心。日益发展的北方民大从未忘记与宁夏的“约定”:瞄准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结合宁夏区域特点,开展科技攻关,提出了“科研追求原创,科研服务地方”的工作理念;强化为宁夏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把地域劣势变成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优势,建立了4个自治区级实践教育基地、32个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近300个院级实践教学基地。2015年,学校专门编印了《北方民族大学科研服务地方宣传手册》,宣传推介学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项目和成果资源,包括专家库、科研项目、可转让成果、可承担的潜在项目和预期转让、转化成果;开展各种对外合作交流,尤其是近5年主办或承办的76次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效地促进了宁夏的对外开放,提升了宁夏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2014年,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北方民大又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将招生重点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为助力宁夏的扶贫攻坚,北方民大专门组织专家教授围绕宁夏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红寺堡区实施了一批农业试验示范项目、软科学专项研究项目,持续多年就红寺堡区区域形象设计、生态移民、民族关系、社会管理、可再生能源产业定位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

其中,在宁夏生态移民建设、脱贫攻坚和民族关系研究方面卓有成就的束锡红就是北方民大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矢志不移  只为初心


在北方民大社会学民族学研究所见到所长束锡红时,她正在就“宁夏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重大工程前期研究项目”的相关调研数据回复自治区发改委西部开发处。书桌上,放着束锡红主编的《生存与发展——宁夏红寺堡大河村生态移民经济社会变迁考察》和刚刚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丛书《生态移民与发展转型——宁夏移民与扶贫研究》,其中有她和学生在宁夏南部贫困地区的调研报告,这些报告都曾为宁夏制定脱贫战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束锡红此前的研究领域是西夏学、敦煌学、藏学,近年来的生态移民建设、扶贫研究使她成了一名“跨界”学者。她主持完成了多个国家级民族关系研究项目(如《西北回族社区变迁与回族社会现代化模式研究》,该项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此外,她带领团队先后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科技厅等单位达成10余项合作协议,她参与撰写的 有关生态移民的调研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并被中办、国办采用,为移民开发和精准扶贫领域提供了数据支持。


“自2000年宁夏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约1350万亩,超过150万人受益,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这其中就有我们的贡献。”束锡红自豪地对记者说。为获得第一手的调研数据,下乡入户、风餐露宿,对她和团队成员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您平时要上课、带研究生,这么多的成果您是怎么完成的呢?”看着眼前厚厚的一摞专著和论文,记者问。


“我和学生的大部分假期时间都用在做扶贫调研上。这些年,我们几乎走遍了宁夏南部山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科研选题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的需要就是科研的方向。”束锡红郑重地回答记者。


开拓进取    做到最好


为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培训组织干部人才,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北方民大2014年9月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短短4年的时间,在面向民族地区培训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专业技术业务骨干、军队干部等各类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12月,北方民大被确定为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干部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首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重点建设单位;2017年7月,学校获批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记者来到北方民大继续教育学院时,院长马小华正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忙碌,敲门声响起好几下她才回过神来。这个化学专业的教授,如今最重要的工作却是为基层民族干部培训设置“精品课程”。


继续教育学院刚成立时,是一个无老师无场地无经费的‘三无’单位。当第一份“订单”——内蒙古自治区包头边防支队的320名民警要来培训时,马小华他们却一筹莫展。培训费用不多,也没有相关经验,尤其对边防民警该培训什么内容?在校领导的鼓励下,马小华带领同事边学边做,第一个培训班办得十分成功。随后,接二连三的“订单”连接不断 。


开拓、进取、探索,不断力求做到最好,没有老师就去找,不懂相关培训内容就学习请教专家。凭着这股精气神,马小华和同事迄今为止一共举办了48期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达9720人。在致力于服务宁夏本地的同时,还为来自西藏、内蒙古、甘肃、青海、湖南的干部进行了培训。3年的时间,他们打造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其中一块是今年3月被授予的“中国智能产业联盟培训基地”。


在继续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既有“新时期民族地区民族部门领导干部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和途径”“如何有效发挥民族地区干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能力”等非常实用的课程,又有专业性很强的如“语义网与知识图谱关键技术”“民族地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等课程。


除了干部培训,继续教育学院还先后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培训10余期,学员达1500人次。


精益求精   做到极致


团委书记王哲身材瘦长,神情温和淡定,只有在他说话时,你才会感觉到他内心深处涌动的激情。


团委加上他一共就3个人,却在8年的时间里组织和参与了各类活动并频频获奖。团委办公室外20米长的走廊橱窗里摆满了奖牌,这些奖牌中有全国的、自治区的、银川市的……内容包括志愿服务、支教、扶贫、创建。200多块奖牌,每块奖牌后面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宁夏的大事,一件也少不了我们。”王哲的语气中透着自豪。的确,近年来,校团委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志愿服务、创业就业、社团建设等方面不断创下佳绩。


“我们团委最有特色的工作就是志愿者服务”,据王哲介绍,团委的志愿工作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承办全区包括银川市重大的活动。“比如中阿经贸论坛、银川全球智慧城市峰会亚洲都市景观颁奖典礼、国际博览会、银川市国际马拉松等。”王哲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着。这时,团委副书记白玲递给记者一本册子,上面记录着几年来北方民大志愿服务多达50多项(次):大学生“西部计划”项目、“医院阳光行”、中美旅游领导峰会、中阿博览会志愿者服务……这些服务已成为宁夏志愿者服务的品牌。


“自治区大庆活动的接机、礼仪等服务一向是由我们北方民大学生参与承担的。服务地方上,我们也做出了品牌,比如‘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绿苗’计划、‘医院阳光行’等。其中,‘医院阳光行’和‘绿苗’计划获得了自治区志愿者大赛银奖。”


北方民大的“西部计划”宣讲活动,已经连续两年被团中央评为“西部计划优秀项目”。“能获得这个奖项非常不容易。”王哲说。


“西部计划”项目里,北方民大志愿者是全区服务民族地区人数最多的。志愿者在宁夏和其他民族地区开展妇女生存现状、孤寡老人帮扶和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研;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围绕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活动。2014年,北方民大志愿者与台湾高校40余名师生共同深入红寺堡区开展支教活动。除了服务宁夏本地,志愿者还深入祖国边疆,比如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普县开展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就有13个,每年都有100多名志愿者加入。


学生社团是团委工作中的另一个亮点。王哲拿出一本花名册让记者看,上面是标了星级的社团名称:法学社、外文戏剧社、计算机服务社……其中有校级学生社团42个、院级社团115个,涵括文化、艺术、体育、思政、公益、民俗、环保、民族团结等多方面。社团中不断涌现出新品牌,比如“星火民族情”社团已经蜚声银川和宁夏,成为校园文化的亮丽载体。


61岁的银川市共享社区居民王菊茹对“星火民族情”社团最有感情:“我有5个孩子,来自4个民族。”3年前,她和丈夫与北方民大的蒙古族儿子巴特尔、柯尔克孜族女儿古丽巴努尔、维吾尔族女儿夏伊达和热娜结了亲。这个特殊的家庭正是缘于“星火民族情”社团开展的“结亲互助”活动。临近自治区大庆,最近王菊茹一家就像过节一样开心,刚刚毕业的巴特尔被评为银川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王菊茹被评为“宁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宁夏妈妈”,她家更被提名为宁夏“最美家庭”。在共享社区,这样的“多民族结对家庭”还有9个。

 

 

“拔剑千山过,归来仍少年”。学校2018届全体毕业生写给母校的“请假条”在网络上出了名——“我们因毕业需请假,时间永远,无法按时返校,望批准!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依旧青春。”字里行间,充满豪情。

“放眼纵横谁与渡?苍天降任于斯驼。”30多年来,北方民大毕业生总计57000余人。以近5年留宁平均值18.98%计算,留宁的毕业生约为10000余人;以近5年留宁外地生源平均值60.72%计算,去外地的学生约有6000余人。“政治坚定、公民表率、业务过硬、社会栋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对北方民大毕业生的真实写照。

记者对“骆驼精神”的寻找,又落脚到3位扎根宁夏的北方民大校友。


坚韧自信   出类拔萃


1.jpg                                                          苏晓隽


两个标准化足球场,一个校内公园,几条绿意葱茏的林荫道,漂亮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间花红柳绿、鸟鸣声声……如果不是门口吴忠回民中学(以下简称回中)几个大字,这里的环境看上去更像一个公园。校门口通向教学主楼的过道上,写着高考录取学生名单的展板满满当当占据了道路一侧。展板上方“学规矩到回中,上大学到回中”一行字,尽显回中“有教无类,出类拔萃”校训的精髓。这所回民中学的校长就是荣获“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1988年毕业于北方民大汉语言文学系的苏晓隽。


在宁夏教育系统,苏晓隽将对中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成了一门艺术。

回中颇有名气的“民间博物馆”,便是苏晓隽的创意。馆里陈列着的各类“文物”,都是苏晓隽和学校的师生员工以及家长们自发捐赠和收集来的,每一件都具有年代感:明末的大水缸,民国时期的镜子,回族的口弦、驼铃,农耕文化的各类物件,还有老报纸,小人书……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年代最久远、价值最高的,当属一只被精心修补过的元代陶瓷碗。“这只碗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到历史,感受到工匠精神,了解到我们民族的文化。”苏晓隽拿起碗,为我们细细讲解。为学生开辟另一个学习历史、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的课堂——这才是他的目的。


苏晓隽说,如何提高民族中学的竞争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他一直在摸索的事。2012年担任校长后,他独辟蹊径,带领回中找到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品位的抓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123456策略”。用这一方法,他构建起了学校教育的框架,抓住“民族”这一品牌,从政策、体育、艺术、文化、人才、团结、进步各方面开展特色教育。每年学校都会在“孔孟课堂”举办6次讲座,专门宣传普及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和知识。结合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年的努力,他让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回中的一大特色,其经验和模式不仅在宁夏,甚至在全国都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典范。


2015年回中成为宁夏高考的一匹“黑马”:一次上线突破400人,1名学生以663分荣获吴忠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4名同学进入吴忠市高考文科学生考试成绩前10名……


苏晓隽还注意吸纳优秀教师人才。在回中的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占三分之一,其“一师一课”教学达到了部优水平,在宁夏排名第三。但在教师的光荣榜上,苏晓隽和他的领导班子从不露“脸”,“荣誉和上镜机会都留给第一线的教师”。


“我心目中理想的中学,是有影响力、有高度,有让其他同类中学无法超越的地方。”为了这个目标,苏晓隽还在继续探索。


扎根基层   放飞青春


2.jpg                                                               秦文博


在贺兰县立岗镇人民政府见到副镇长秦文博时,他因头一天牙龈发炎,疼得张不开口说不了话,捂住半边脸,还在处理工作。秦文博告诉记者,前一天牙疼得没办法,只好去医院打了一天点滴,就这一天不在,工作就堆积了起来。大到镇上和区里签订的发展协议,小到村里孤寡老人生活的安排,办事的人都在门口等着他。


秦文博是80后,甘肃平凉人,毕业于北方民大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专业。2012年,通过公推直选,他成为贺兰县立岗镇兰光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让一个毕业没几年的毛头大学生当书记,行吗?”对此秦文博没有气馁,他觉得多说不如实干。上任后,他先做了两件事,一是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他联系母校老师和宁夏农科院在技术上成功引种新品种,带动了村里的产业发展;二是成功调解了几十起矛盾纠纷案件。两件事下来,村里的群众都服气了。


毕业这些年来,秦文博的故事很多:带领回汉村民大力发展经济,创新形式发展特色农业,为群众提供了400多个就业岗位;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建立起一个集宣传、培训、交流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关心弱势群体,经常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帮扶残障群众;改善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里农田灌溉难的问题;硬化村级公路,为老百姓解决了路难行问题……


秦文博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获得“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之际,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沙画的梦   宁夏的家


3.jpg                                                                 刘飞


记者见到刘飞的那天,恰好是他的沙画获得“西夏沙”商标注册成功的日子。


书生气质浓厚的刘飞,2010年毕业于北方民大国际贸易专业。他写过一首诗《远方》:“天很白,旷野/没有树,远方/只有一只骆驼/转过头看我。”几年后的刘飞也成为一头“骆驼”,把自己诗中的骆驼做成了沙画精品,做成了宁夏旅游文化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宁夏有沙子的旅游景点,几乎都有我的作品。”刘飞说这话时还有些腼腆。其实,在他柔弱的外表下,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


“他是那种很聪慧灵秀的南方人,干净得让人心疼。”曾两次帮他贷款创业做担保的老师这样评价他。在朋友眼里,性情温和的刘飞看似与世无争,其实内心充满激情。朋友评论他“学错了专业,但来对了地方”。


刘飞的工作室在母校对面的北方民大创业孵化园。园区里,处处可见创业学子的“招牌”。2011年,北方民大面向宁夏创新驱动战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2016年更名为创新创业学院,将这里变成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并提出“立德树人、文化引领、兴趣驱动、多元发展”的育人理念,构建了“1314”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育种”园区、“育苗”园区、“育树”园区、“育果”园区一站式的实践平台。先后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百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第三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


刘飞创作的西夏沙画大约有50个品种,除宁夏本土文化元素外,他还会根据游客的喜好来创作。“有沙子的地方都应该有沙画这样的旅游纪念品。”刘飞说。这是他的又一个梦。如同自己钟爱的骆驼一样,刘飞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宁夏的大漠中,为追寻这个梦想而前行。


5天的寻找,只是简单在北方民大长长的杰出校友名单上划了几个勾,但“骆驼精神”已经在记者脑海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其实,何止杰出校友,踏实、坚韧、执著、自信早已融进了每一个北方民大人的事业、生活审核血液、生命中,成为他们精神和品德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他们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贡献青春和生命的动力源泉。

                                                                          

(本文得到北方民族大学宣传部的大力支持  责编: 刘雅)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