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在那笑容绽放的地方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纪实
发布日期:2016-02-22

新疆和田县送来的锦旗.jpg

新疆和田县给中华中路社区送来的锦旗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卢献匾。在谈到当时热议的话题“你幸福吗?”时,他由衷地感叹道:“中国的少数民族很幸福。”

走在今天的八桂大地,各族同胞脸上绽放出的笑容,就是对他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在初秋的暖阳与清风中,我们行走于广西的14个地市,结识了这样一群人:网名“欢欢”、“乐乐”的金婚夫妇、柳州山歌论坛版主潘老师、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的社区好书记谢华娟、立新幼儿园孩子们喜爱的马奶奶、北湖街道雷厉风行的莫主任……他们虽然都只是社区中的普通一员,却用自己的行动播撒着民族团结的种子,演绎了一个个温暖动人的故事。

自2010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实际,将创建活动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在社会各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社区与居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只有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服务群众家门口”,才能真正让社区居民住得安、办事顺、有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似阳光、似空气,渗透到了社区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氛围”这个词汇频频被提起——在各民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社区里,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氛围让社区的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地绽放出幸福满足的笑容。


南宁中华中路社区:温暖的笑容最动人

“我去过很多地方打工,来到南宁感觉最温暖。这里的民委和社区干部就像我的家人,为我弟弟上学、妹妹找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每年开斋节,小区居民都和我们一起庆祝,我太开心了。”现居住在中华中路社区的甘肃籍回族姑娘马萍告诉记者。

瑶族奶奶黄凤英在中华中路社区生活了10多年了,年过八旬的她能叫出社区里每一户成员的名字。“我们这里有一些少数民族同胞,大伙儿都一起庆祝中秋节、春节、三月三、古尔邦节,天天都在过节呢!”说起左邻右舍,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我常年一个人住在楼上,手关节不灵便,3 斤以上的东西都提不动,大伙便经常帮我提东西上楼。有时候我在家几天不出门,他们还会跑来看望问候!”

南宁市西乡塘区衡阳街道中华中路社区北邻火车站等繁华地段,总人口为3089 人,少数民族占社区总人口的29.6%,共有壮、汉、维吾尔、回、苗等13个民族的同胞安居在这里。社区内的流动人口比例超过30%,每年租住在社区的维吾尔族流动人员达百余人次。自2010年被自治区民委确定为首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社区试点以来,社区通过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服务各族群众”、“民族情深党旗红”、“携手共创卫生城、心连心共建和谐家园”等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数支社区爱心小分队随叫随到,将“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落实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出了火车站就找中华中路社区,有困难就找谢华娟帮忙”。这是流传在前来南宁务工的维吾尔族、回族群众中间的一句暖心话。

2002年,谢华娟调到中华中路社区担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此后她的心就没有离开过被她视为亲人的少数民族同胞。她是事无巨细的“管家”,帮助前来做生意的少数民族同胞在社区安顿下来,帮助他们租借摊位,协调日常纠纷;她是默默奉献的“义工”,常年利用节假日开办汉语培训班,与广西民族大学的志愿者一起,帮助少数民族同胞尽快融入社区;在2008年广西冰冻灾害发生之时,她还连夜发动社区各族群众,熬煮姜糖水送给滞留在火车站的旅客饮用。2009年6月,谢华娟在走访群众时,发现一名8岁的回族小男孩马宝因为户口问题和经济困难,还没能找到合适的学校上学。随后,她四处奔波交涉,在市、区两级民族工作部门的帮助下,圆了马宝的上学梦。

2013年以来,谢华娟和同事们还积极申请南宁市社区惠民资金,将社区凹凸不平的主干道修缮一新,并安置了减速带。他们还积极促成南宁大学生“结对帮扶献爱心,登门入户学学识”的爱心家教活动,帮助辅导社区3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使很多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因此受益。

如此充满爱与温暖的中华中路社区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是广西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这也是南宁市“一互两共三联合”社区工作机制和“13456”创新民族事务服务体系下的典型成果。如今,南宁模式已与北京牛街模式、上海模式、广东模式、武汉模式并列为我国五大民族事务服务模式。


南宁万秀村:在“家”中绽放安心笑容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南宁市西乡塘区北湖街道的万秀村,正帮助在南宁的上万外来务工人员实现这个愿望。

万秀村毗邻南宁市中心,处在北湖路、明秀路、友爱路、秀厢大道四条交通干道所围成的方形区域内,地理位置十分便利。2000年以来,万秀村已经成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最佳落脚点,居住在这里的流动人口逐年呈几何级数增长。1700多栋出租楼,57000多名流动人口,这样的数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城中村常见的乱像。1999年开始担任万秀村村委会主任的邓培寿,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化。“我们村的特点是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以前居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脏乱差现象严重,治安混乱,村道上还集结着不少摆地摊的流动人员。”但是邓培寿更明白,对于成千上万外来务工人员而言,这里是他们融入南宁、安家落户、实现城市生活梦的第一站。要想让他们在这里住得安心、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环境、治安、消防、管理、服务……桩桩件件,万秀村必须有所改变。

乘坐万秀村特有的环保交通车穿行在村内街巷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没有污水垃圾,没有杂乱的电线,也没有随处可见的小广告。干净的路面、整洁的建筑物外立面、清晰规范的标识、完善的公共设施,完全打破了我们对城中村的刻板印象。北湖街道党工委主任莫永新告诉我们,从2013年起,自治区和南宁市就全力支持万秀村打造自治区级平安示范村,建立和完善城中村社会治理工作机制。如今的万秀村早已旧貌换新颜。

“晚上关了店,我也能在社区里逛逛街了。”说起万秀村这两年的变化,来自南宁市上林县的陆星如感触颇深。她在村里开了一家烧卤快餐店,过去晚上9点结束营业后,只身一人的她赶忙关门落锁,不敢在路上多停留,匆匆赶回自己的住处。社区生活的改善始于治安条件的改变。万秀村从南宁市保安服务总公司聘请了一支40余人的专业保安队伍,与村内的6名民警、6名协警一起在社区道路上巡逻,维护社区治安。此外,村内各个主要道路口设置的治安岗亭和居民聚集场所安装的高清摄像头也严密地监控着社区的治安环境,为居民带来一份心安。如今,每当结束一天的辛劳,陆星如便乘着夜色在社区里散散步、逛逛街。

对壮族农民工莫穷来说,社区就是他的依靠。今年初,莫穷被工地老板拖欠了两个月工资,走投无路的他向村内的网格员求助。网格员将掌握的情况上报给相关管理部门协调解决,很快帮莫穷要回了拖欠的工资。万秀村的几个主要出入口都张贴着村内的网格区划图,清晰地展示了“村-组-格”三级服务管理体系。偌大的万秀村,被科学合理地划分为50个网格,由100名网格员实现精细管理和精准服务。邓培寿告诉我们,万秀村的网格员要做到三个“必访”:即“有困难必访”、“有矛盾纠纷必访”、“有特殊情况必访”。因此网格员每天至少要花4个小时在网格区域内走访,消除服务管理工作中的盲点,让社区内的流动人员有家的感觉,真正安心地留在万秀村安家立业。

万秀村的变化还有许多:村中心市场刚刚改建完毕,整洁规范、焕然一新;特有的村内交通车将居民送至周边各个交通站点,乘坐一次只需1元钱;为规范房屋出租,每栋出租屋的门口都贴上了村委会统一制作的出租信息卡;为适应村内狭小道路而设计的小型消防车“五脏俱全”,随时整装待命;为满足居民教育需求,村委会通过降低租金等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办学,目前村内已经建起幼儿园和小学……

如今的万秀村不再只是临时落脚的“窝居”,它已转变为一个更加规范、成熟、完善的社区,一个让每位来到城市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能找到归宿感的“家”。


柳州大龙潭社区:“歌声”与“微笑”

“社区欢聚邻里节,请喝油茶要趁热;我先唱首开台歌,敬礼迎出众阳雀!”

9月12日晚10点,一篇题为“大龙潭社区又办邻里节”的帖子出现在柳州音乐论坛赶歌圩板块上。帖子发布一个多小时内就收到了20多条对歌回复,“多谢社区来操办,街坊团聚几亲热”,“不懂对歌没关系,欢聚一堂唠家常”,“油茶热热心更热,民族团结一家亲”……

发帖人“草根”是柳州音乐网论坛版主,也是大龙潭居民熟悉的山歌老师潘伟生。潘老师告诉我们,山歌千百年来在民间口口相传,是柳州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在论坛赶歌圩板块发表的这些网络山歌,都保留了传统山歌歌词的形式,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大龙潭社区毗邻大型国有企业,退休老人占居民的一半以上,怎样把他们凝聚在一起,变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一家人,是党支部书记韦庆珍最先考虑的问题。通过下户走访,她发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于是,她与潘老师一起,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民族政策编写成山歌,引导社区居民广为传唱,并从2010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网络山歌大赛。居民们通过柳州音乐网这个平台相互交流情感,让山歌成为他们之间的“连心桥”。

由于山歌论坛的提前预热,第二天的邻里节热闹非凡:社区服务中心的橱窗里,一首首居民创作的山歌赞颂着民族团结万古长青;门前的民族团结宣传长廊下,来自壮族、回族、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喝着油茶聊着家常,笑容在秋日的阳光中分外灿烂。刘建全和杨大云老夫妇就是在论坛上看到邻里节召开的消息专门赶来的,已经度过金婚的他们依旧恩爱甜蜜,经常以网名“欢欢”、“乐乐”发布山歌。杨阿姨告诉我们,虽然自己是湖南嫁过来的汉族媳妇,但每次社区组织打油茶、对山歌、“三月三”百家宴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时她都会积极参加。“我在网上唱山歌,就有人跟我对唱。参加山歌比赛,我还得了个三等奖哩!”正如他们的网名一样,老两口的社区生活充满了欢乐。


大龙潭社区三月三百家宴活动.JPG
大龙潭社区“三月三”百家宴活动


瑶族居民盘丽珍热情地为每位到场的邻居倒上油茶。平日里她也是热心肠,在毛南族居民谭廼核的带领下,她们和满族邻居那淑英三人组成了支援小队,每天都去照顾瘫痪在家的空巢老人卢玉珍,帮老人翻身、擦褥疮、换药,风雨无阻。“我在社区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同是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看见她这么痛苦,没法不去帮忙。”大龙潭各族居民相亲相爱、亲如一家,互敬互助的感人故事时刻都在上演着。

山歌不仅能交流情感,还能应用到社区工作中,让山歌成为化解纠纷的“和事佬”、解决问题的“解忧草”。大龙潭社区不定期到各个居民小区、楼栋、市场等居民聚集的地方组织“民情唱谈会”,用山歌的形式反映问题、表达意见、讨论办法。

去年底,龙潭小区遇到更换燃气管道没有牵头负责人的困难。韦庆珍立刻组织社区内的网格员、楼栋长及退休小组长一起召开“唱谈会”,大家坐在一起边唱山歌边讨论:“大龙潭边是我家,各族群众都爱它,社区工作靠你我,你浇水来我种花。”山歌唱出了大家爱社区的心声,各个网格长、楼栋长都自愿承担住户安装的登记工作,并顺利推选出一位总负责人。

邻里节上的欢声笑语,代表着大龙潭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可。获得如此高的满意度,韦庆珍认为最重要的是服务——想居民所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

各民族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借由山歌实现交流交往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手足相亲的情谊凝成一张张笑脸,伴着歌声的微笑则更加美、更加甜。


桂林银锭社区:关爱的笑脸暖人心

银锭社区是个年轻的社区,书记秦晓月年龄不大,一身运动服打扮显得青春洋溢。她风风火火地引我们到社区刚刚整修一新的少数民族活动室,展示自己整理的社区民族团结活动档案。每一项活动的策划、实施、总结,还有每月总结、年终总结和分主题总结,一本本厚厚的档案资料里记录着许多社区居民、工作人员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动人故事。其中,马祥民这个名字时常出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去年9月,银锭社区开展“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的主题活动。回族居民马祥民走进社区内的立新幼儿园,通过一堂生动的少数民族风情课,让孩子们了解了回族的风俗习惯,也让他们喜爱上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马奶奶今年72岁了,却依然精神矍铄。课堂上她拿起一幅幅展示回族服饰的图片,耐心地为小朋友们讲解。活动结束时还对小朋友们提出希望:“祝愿小朋友们认真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除了马奶奶介绍回族风俗之外,社区壮族党员谭桦、幼儿园的瑶族老师都为小朋友们讲述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秦晓月告诉我们,此次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从小珍惜爱护民族团结的感情,建立水乳交融的民族关系。

银锭社区靠近汽车站和清真寺,社区内的回族流动人口来往频繁。为掌握流动人口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需求、预防纠纷,社区管段民警夏泽峰和居委会密切合作,挨家挨户深入走访,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遇到矛盾纠纷,居委会也会动员社区内德高望重的回族居民从中调解,马奶奶就经常充当社区调解员。热心的马奶奶时常伸出援手,慈祥的笑脸总能让对方倍感亲切。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如果说将中国梦用画面表现出来,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广西各族同胞幸福洋溢的笑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那些幸福笑容绽放的地方,民族团结的果实一定会分外甜美。


银锭社区“民族文化进社区 书画艺术送居民”活动.JPG

银锭社区“民族文化进社区  书画艺术送居民”活动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