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塔木
发布日期:2019-06-28

横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北部的塔敏查干沙漠号称“八百里瀚海”,沙丘遍布,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在这里的几万名蒙古族农牧民过去只有在心里才敢去想象富足的生活。


30年前,全旗最穷的茫汗苏木迎来了哲里木盟(现通辽市)派来的扶贫工作队。根据当地的自然情况,工作队果断提出:旱路不通走水路。于是,22亩水稻田破天荒地在茫汗苏木常海嘎查落了户,当年亩产即达到了千余斤,种植水稻的农牧民不但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还一举甩掉贫困帽子。生活在沙区的农牧民终于看到了走向富裕生活的曙光,也永远记住了“塔木”这个亲切的名字。



塔木和水稻的结缘,得从1987年说起。这一年,哲里木盟民族宗教处设立了科技培训科。这个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助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能的科技培训科,强烈地吸引了塔木。他毅然放下自己所钟爱的蒙古语文工作,于1989年来到了科技培训科。


随着工作角色的变换,塔木一头扎进新的环境中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1989年,他被抽调到盟委组织的扶贫工作队工作。当他随队来到库伦旗茫汗苏木常海嘎查蹲点时,这里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落后深深地震撼了他。负责科技推广和扶贫工作的塔木感到肩上的担子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一定要为农牧民做点事!”他暗暗下定了决心。


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分析,扶贫工作队认定这里是开发水稻的好地方。在牧区种水稻,这可是新鲜事,别说农牧民心里没底,就连村干部也没什么热情,没有技术,这稻田怎么种?


万事开头难。工作队把著名的水稻专家严哲洙请到了茫汗苏木。面对不熟悉汉语的农牧民,严哲洙的培训课很难讲下去,塔木自告奋勇地当起了翻译。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两个“巴克西(老师)”同时上课的有趣场面。当塔木用流利的蒙古语将“硫酸钾”“返青期”“分蘖期”“贪青”等农牧民从来没听说过的令人费解的专业用语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时,乡亲们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并不懂行的老师。


从农牧民期待的目光中,塔木也感受到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从此,他与水稻适用技术的推广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帮助生活在沙沼盐碱地带的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塔木常年奔波于沙乡牧村,手把手地给老乡们传授水稻技术。“旱路不通走水路”,以稻治沙、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改善生态环境,使群众看到种植水稻的好处,看到新的希望。


在严哲洙的指导下,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塔木已初步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有一天,严哲洙对塔木说:“你已经可以单独给农牧民讲课了。”


塔木首次在常海嘎查14户农牧民家试种了22亩水稻,昔日黄沙满布的荒漠中开垦出片片绿浪滚滚的稻田。亩产近千斤的沙地水稻,填补了沙漠里种植水稻的空白,塔木也成为全国种植沙漠水稻第一人。第二年,常海嘎查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0亩,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增加了250元。如今,茫汗苏木水稻种植面积早已超过10000亩。


1990年,塔木又深入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苏木东巴嘎塔拉嘎查推广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新技术,改变了这个嘎查长期吃返销粮的历史。


在这个嘎查,塔木起早贪黑,向群众传授水稻新技术。然而,新事物的推广并非易事。多少年来,当地的群众早已习惯于粗放的经营方式,“种水稻”“吃大米”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面对大多数农牧民的抵触,塔木毫不气馁。“犯其至难,图其致远”,他首先从改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入手。“要改变经营方式必须从‘转变观念换脑子’开始,教他们了解科学、相信科学,让他们改变过去广种薄收的传统做法和等、靠、要的落后观念。


“不用真招不行!”于是,塔木每天清晨5点起床,克服病痛和农牧民一起到稻田干活,耐心地用蒙古语讲解和传授新技术。农牧民缺少资金买不起稻种和化肥时,他掏出自己的工资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事实胜于雄辩。这年秋天,全嘎查2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650公斤。初冬,塔木又来到嘎查,原来对他种水稻没信心的一位老乡拉住他的手说:“塔巴克西(塔老师),走,到我家吃饭去!”听着农牧民兄弟诚恳的话语,塔木的眼睛湿润了。



多年的工作使塔木深深认识到,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根本大计。这对于全区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哲里木盟意义尤其深远。


在塔木的主持下,全盟民委系统先后在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创办了7所农牧民业余科普学校,请专家讲授农林牧适用技术,先后有1500多人直接受到了正规培训。每次培训,塔木都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


在农牧民居住分散的沱沼区,他常常深入水稻开发区,采取定点集中培训、巡回指导、跟踪服务、召开现场会等多种方法推广新技术。此外,塔木还聘请专家给农牧民讲授玉米、小麦、油料作物种植等知识和养鸡、养鹅、养兔等养殖业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3年,他主持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少数民族农函大——中国农函大哲盟民族支校,开设了种植、养殖两个专业,在全盟各旗县市建立了20多个辅导站,已有1000余名学员结业。


就这样,塔木的科技培训队伍越来越壮大,他的科技培训事业正遍地开花。



人,贵在有一种精神。


塔木是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来自草原,对农牧民、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挚爱,他总是把农牧民看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并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影响农牧民,将一粒种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塔木下乡,从来不讲究条件。他说:“群众都不富裕,吃老百姓的,心里不安!”他一向与农牧民同吃同住。1996年,他的妻子动了大手术,而恰恰此时,他又要到扎鲁特旗指导水稻种植技术,两件事碰到了一块儿,难坏了塔木。同他相濡以沫、刚能下床的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老塔,不要担心我,乡亲们投了那么多资金,你要是耽误几天,种水稻的事还不泡汤啊!”塔木给妻子买来一大包方便食品,将炒菜用的肉一一切好分装在塑料袋中塞进冰箱,就奔赴扎鲁特而去了。


40多年来,塔木的足迹遍布哲里木盟的五旗一市一区,80多个苏木乡镇和嘎查农牧村,累计下乡近4000个日日夜夜。长期下水田劳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骨关节炎,有时关节肿胀腿部化脓,在村医家打吊瓶输液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每到年底,有的苏木嘎查会拿出一定的酬金感谢他,他却分文不收:“我不是来打工的,我是民委派来的党员干部。我要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对得起养育我的草原人民!”


为解决当地农牧民缺少蒙古文养殖、种植技术教材问题,塔木翻译撰写了110多万字的农牧业科普教材和实用技术书籍,前后编译出版《水稻病虫害》《盐碱地看图种稻》《农药手册》《小麦栽培》《沙漠种稻技术》等17本书籍。其中,译著《水稻病虫害》被评为自治区科技图书类一等奖。


除研究盐碱地水稻和沙漠水稻种植以外,塔木还对沙地防渗膜马铃薯、高粱、膜玉米、萝卜、糜子等课题进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果。2013年,他研究出沙地造田防渗槽技术,获得专利。


40多年来,塔木为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推广种植盐碱地水稻20多万亩、沙漠水稻3万多亩,受益农牧民达8300多户,有5510户农牧民因此脱贫,退耕还林还牧50万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些年来,塔木先后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30多次。“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服务,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我最大的光荣!”塔木如是说。


文/本刊通讯员  见习编辑 王孺杰)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