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人物
杨绍书
发布日期:2019-07-30

今年57岁的杨绍书,是一位从事苗汉双语教学工作的乡村教师。几十年来,他发挥自己懂汉语的特长,教苗寨里的孩子们学汉语、写汉字,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一句托付,留守大山苗寨


杨绍书从小生活在偏僻的黔西县瓦岗三组哈冲苗寨。在那里,10多户人家居住在蜂子岩山腰上,上面是高高的绝壁,下面是奔腾不息的错界河。哈冲苗寨风景优美,但乡亲们的生活却异常艰难。那里交通闭塞,赶个场办点事,要么是坐船出去,要么就得翻越高高的蜂子岩。


在杨绍书的记忆里,小时候的苗寨很穷,很多孩子一年四季没有鞋穿,冬天脚趾冻得通红,有时甚至饭都吃不饱。因为穷,寨子里的很多娃娃从小读不起书,听不懂汉话,更不会说汉语,与外面的人无法交流,所以不敢去赶场,家里好东西也卖不出去。


“我家的条件算是好一点的,8岁时,父亲把我送进了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杨绍书只上了一个学期的初一,因为家里没钱便辍学了。


正当杨绍书为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而发愁时,1977年8月的一个夜晚,公社书记彭正祥冒雨来到他家,动员他说:“咱们苗家人为什么穷?就是因为没有文化,连汉话都不会说,你现在是我们这儿最有文化的人,公社想请你办个识字班,教娃娃们读书!”


当时的杨绍书很犹豫,一方面担心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另一方面他自己也很想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想到苗寨的娃娃到了读书的年龄却无法上学,如果没有人来教他们读书识字,他们就永远走不出这高高的大山,将会一辈子贫穷下去。”想到这里,杨绍书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


说干就干,在家人的支持下,杨绍书把家里10余平方米的堂屋腾了出来当教室,做了一块木板涂上墨汁当黑板,在堂屋中央摆几张板凳,上面搭上长木板做课桌。“一个老师的学校”就这样办起来了,9个光着脚板的娃娃成了他的第一批学生。


第二年,学生增加到15个,第三年增加到22个。找不到帮手,杨绍书只能一个人教三个年级。许多孩子读完三年级后,就去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继续读书。


尽管苗寨穷,但大人们体会到了娃娃读书的好处,赶场时孩子可以帮助大人用汉语交流,买卖东西会算账了,好东西也可以卖出好价钱了。


带领孩子们上学,一走就是23年


1995年,杨绍书所在的苗寨小学被撤并到了离苗寨4公里外的华山小学。


为保证娃娃们能够继续上学,杨绍书除了教孩子们文化知识外,还要天天带着孩子们翻过蜂子岩,走山路上下学。由此,护送并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又成了杨绍书的新任务,“要尽力保证他们安全,让他们走好这条崎岖的山路。”


山路一走,就是23年。


从瓦岗三组到华山小学,必须翻过悬崖,而且只有一条狭窄、崎岖的“毛狗小路”。这里原本没有路,硬生生地被杨老师和孩子们用脚踩出来了一条路。


从山脚到山顶,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要步行50分钟,如果遇上天寒地冻,就更加艰难和危险。路途中有一处最为险要,要从一块大石壁上爬过,石壁几乎与地面垂直,要徒手抠住石缝才能经过,人称“手扒岩”。每到这里,杨绍书就让孩子们停下来,将他们一个一个背过去。


看到这些年幼的娃娃走这么远的山路,杨绍书经常自责,恨自己能力有限,不能解决他们的困难。“但让我欣慰的是,我的付出有了回报,我教过的400多名学生陆续走出了大山,有5名孩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有的当了公务员,有的生意做得很大。”杨绍书很骄傲。


让村民住下来,让孩子融起来


2017年,整村搬迁到县城的消息传到了哈冲苗寨,杨绍书兴奋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然而寨子里的不少乡亲并不愿意搬迁,他们担心离开了一辈子耕作的土地会没法生存,甚至还和镇里动员搬迁的扶贫干部吵了起来。


面对这个局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绍书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第一个带头搬迁。同时,他又义务当起了扶贫搬迁宣传员,白天到4公里外的学校上课,晚上回来走村串户做乡亲们的工作。


他动员乡亲们说:“40年前,我选择教书,就是看到乡亲们不识字,穷!这些年,一个个苗家后生识了字,外出务工挣了钱,但因为环境太差,我们的生活改变还是有限。现在政府不要我们出一分钱,给我们起房子,让我们搬到县城,娃娃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以后就会更有出息,这种好事为什么不干?!”


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乡亲们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他们相信一个曾经教了村里三代人的“杨老师”是真心对他们好。


今年5月,杨绍书所在的哈冲组15户村民全部搬到了黔西县城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刚来时,村民们看到整洁的小区、宽敞的道路、鳞次栉比的街道,既好奇又兴奋。但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沟里的村民很多方面还难以适应,心里感到不踏实。这时,杨绍书又主动向他们宣传、讲解政策,让村民们逐渐放下了心理包袱,主动去适应新环境。


黔西县第十小学1000多名学生中,有50多名学生是跟随父母从大山里搬出来的苗族学生,他们不擅长汉语,有时与老师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交流会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的赵校长找到了杨绍书,聘请他做学校的苗汉双语辅导员,希望他用双语给孩子们搭起沟通的桥梁,杨绍书爽快地答应了。此后,杨绍书经常开展课外辅导和交流活动,帮助苗寨来的孩子们尽快适应学校这个大家庭。


“如今的我已年近花甲,但我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我要继续做一名称职的苗汉双语辅导员,让各族孩子们在党的阳光普照下快乐成长。”说这话的杨绍书,显得信心满满。


文/本刊通讯员  见习编辑 王孺杰)


制作:李泓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