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武陵山片区十村记
世间有此桃花源——写在《武陵问桃源·武陵山片区十村记》出版之际
发布日期:2017-01-11

望坪全景1蔡云.jpg


2013年11月3日,深秋时节,瓜果飘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在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山路辗转走进村里的特困户和低保户家看望,并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

从水、路、电到教育、医疗,习近平边听边问,无不关切。他说,我这次来,就是要看少数民族乡亲们,要看真正少数民族的村子,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参加座谈的村干部和村民说话不绕弯子,纷纷建议:这里风景好,希望政府帮助改造房子、发展旅游……习近平指出,这次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也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他叮嘱当地干部群众:“好好干,有奔头”。

最是扶贫放不下,深情关切暖民心。从在福建著写《摆脱贫困》提出“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到在湘西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构想,再到将扶贫上升到战略高度,强调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核心思想始终围绕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目标”的宗旨。而总书记的这次湘西之行,也标志着新时期武陵山区和全国的扶贫工作,吹响了立下愚公移山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一)


“止戈为武”;“高平为陵”。

《左传》和《诗经》里的这两句短语,成为“武陵”。

大致位于北纬27°31°和东经106°111°之间、东西横亘四五百公里、南北纵贯七八百公里的武陵山及其余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以千山万壑、层峦叠嶂、不可抵挡的气势覆盖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个省市的边界地区。山环水绕,山重水复,山奇水秀——惊世的喀斯特地质奇观,大开大合,举目皆现。这里夏无酷暑、冬无极寒,雨量适中,乃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型气候,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10多年前武陵腹地的湘西里耶古城,一枚枚秦简从层层泥土覆盖的深井中被挖掘出来,举世称奇。拂去泥浆,在这些古老的竹木简牍上,不时可以读到穿越2000年时光的“武陵”。

而一般人知晓“武陵”,多从阅读《桃花源记》开始:“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我们并不陌生。

屈原在此仰天吟《九歌》,孔尚任的好友与土司王爷在此共同演绎《桃花扇》;沈从文说此地“美得让人心痛”;孙中山勾画过此地的铁路宏图; 赵世炎、周逸群、向警予、贺龙、粟裕、滕代远从这里走出大山,投身革命建功勋;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走村入户,与各族干部群众共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让子孙后代过得更好……

这就是武陵。

相对西部,武陵是东部;相对东部,武陵是西部;相对全国,武陵是中部。这里自古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素有“中国之中”和“西南门户”之称。作为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跨鄂湘黔渝四省市毗邻地区,武陵山区既是我国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既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和生态功能区,更是承东启西、策应南北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地区。

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文化同根,资源同类,经济同型。从自然环境看,武陵山区乃不可分割的地理实体,有相似的生态条件和资源禀赋;从人文历史看,这里长久交汇着各种类型的文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多元一体、水乳交融。古往今来,武陵山区地处土家苗瑶民族走廊,民族交融和文化开放程度高,内外交流不存在语言文化障碍,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共同开发这片土地的过程中结下“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厚情感,形成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民族关系。岁月绵延不绝,武陵山区终究成为中华大地上难得的文化沉积带、民族文化走廊,是一个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宝地。

与此同时,作为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武陵山片区幅员面积17万多平方公里,包括71个县市区、3600多万人口。因为文化多彩、山川秀美,这里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桃花源”,但也曾是封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属于典型的老、少、山、穷地区。几年前,当地的小康实现程度仅为百分之六七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尤其艰巨。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西部大开发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加快武陵山片区的脱贫致富步伐,一直是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片区所在省市党委、政府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片区各族人民孜孜不懈的美好追求。

武陵山片区,成为我国扶贫攻坚史的一个缩影和样本。

“八五”期间,武陵山区被划为全国18个大的连片贫困区之一。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武陵山区被整体纳入扶贫开发重点地区。

2009年1月,国务院关于重庆统筹发展的文件中,提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

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武陵山片区作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同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同年11月,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率先启动。

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先行先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时期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国家民委作为武陵山片区试点工作联系单位,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推动的作用,加强对片区脱贫攻坚的统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专项政策、落实扶持资金,并从2012年起向片区派出联络员,5年将派出380名,开展联络和协调工作,为推动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作出了积极努力。

今年初,国家民委在重庆召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推进会,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完成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坚决打赢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战。会议期间,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商联、国家开发银行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政府签署《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减贫致富与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八方将致力于探索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区域旅游合作和跨省交界欠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与香港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南民族大学与湖北省利川市政府、大连民族大学与贵州省铜仁市政府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片区试点开展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精准扶贫等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在各部门和四省市协同配合、共同推进中,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就,民族团结模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期间,中央各部门加大了对武陵山片区各项资金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就投入2400多亿元。“十二五”前四年片区共减少贫困人口31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个百分点。片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前四年都快于四省市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看到喜人成绩的同时,对照总体规划目标,武陵山片区困难还很多、担子还很重。

进入决胜阶段,决不能让武陵山片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落伍掉队。打赢武陵山片区脱贫总攻战,要重点打好“五大战役”,即精准扶贫歼灭战、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战、统筹城乡发展攻坚战和生态保护建设持久战;要树立必胜信心和决心,以“天降大任”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切实强化责任、加大支持、提高效能、形成合力,团结一心、奋发有为、苦干实干,不断开创武陵山片区工作新局面。

武陵犹胜桃花源。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武陵山片区,已然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


(二)


我的家乡在武陵。2011年和2012年,我又花将近两年的时间对武陵山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统采访。加上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多次探访,我便有幸走遍了武陵山区所属鄂西南(恩施)、大湘西、黔东、渝东南的所有县份。

无以计数、绵延起伏的大山小山之间,溪涧潺潺,碧流密布,最终汇成万古奔腾的乌江、沅江(酉水)、澧水、资水和清江等几条主干河流。它们在喀斯特地貌褶皱的岩溶山系中时隐时现,长久而深刻地塑造了大地的模样,成为武陵人生生不息的母亲河。沿河两岸,山谷之中,大大小小的坝子,或缓或急的坡地,便是生养武陵人的家园。

溯流江河的源头,穿行东西向的318、319、320国道和南北向的207、209国道,还有沪渝、渝湘、沪昆、杭瑞、包茂、银北高速公路以及蛛网般的省道县道乡道和村级公路;从上个世纪的枝柳铁路、湘黔铁路,到近些年才通车的渝怀(重庆至怀化)铁路、宜万(宜昌至万州)铁路、渝利(重庆至利川)铁路,再到有望修建的郑万(郑州至万州)铁路、安张(西安至张家界)铁路;走进高楼一天天增多、堵车越来越常见的州府县城,流连于在旧貌新颜之间转换的村寨……

对于如我般的行者而言,这样的穿越,当然并非只是饱览那些大自然和时光造就的地理奇观与神秘风物,也不止于探究这些景观背后的秘密;最重要的,在于贴近当地的人,倾听其心声: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仡佬族、瑶族、回族、蒙古族、白族、羌族……只有他们,才能告诉我这块土地到底意味着什么,深藏着怎样的奥妙。

武陵问桃源。

行走武陵的一趟又一趟旅程,无疑也是寻觅桃花源的经历。

山清水秀,和平恬静,没有贫富贵贱差别,人人自得其乐……随着历代文人的传颂与诠释,《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成了中国乃至东方世界乌托邦的象征符号,影响深广。

其实,讲历史之厚重,谈名气之大小,似乎武陵不仅难以比肩周边的秦岭和南岭,更无法与远方的阴山、天山、昆仑、喜马拉雅相提并论。尽管如此,中国人长久憧憬的桃花源境界,亘古不变的桃花源情结,却与武陵息息相关。现实中,走进过武陵山区的人,大抵也都会留下如下的印象:万山丛中,密林深处,有无数地方类似典型的“桃花源”——如《桃花源记》刻画的那般美好景致。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曾经说过,“桃花源”使中国大地满是关于天—地—人—神和谐共生的神话故事,并为此充盈灵秀和精气神。他建议,尽快开展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与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保护规划,以保证农村发展过程中达到乡村山水格局、生态景观、乡土文化遗产和草根信仰体系的和谐。

对武陵多年持续的探访过后,我越发明白俞孔坚的心思:要回到土地自身,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全球化的思考,地方化的实践”;要从土地伦理的角度,关照国土生态安全以从物质上保障民众的栖息和安宁,维护乡土遗产景观以从精神上保障百姓的归属和认同感。

如许的探访,还使我坚信:比照文献典籍记载和真实场景,武陵山区的“桃花源”分布地域极广。全国各地好些个地方都号称是“桃花源”,而唯有武陵关于桃花源的意境和实景最为真切,形神兼备。在我眼中,武陵山区到处皆有“桃花源”。就像300多年前《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的抒情:“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远在武陵山外的东南沿海的文人大家,把土司统辖的容美视为“桃花源”,无限神往。“宁知一曲桃花扇,正在桃花洞里逢”。

“行脚国中春复秋,更无佳处胜施州(恩施)。少年曾饮清江水,长忆深恩到白头。”多次考察武陵山区的《武陵土家》作者张良皋老先生,更是逢人便说“世间有此桃花源”。身为建筑学家、文史学家,年届九旬的老人家始终牵挂着武陵: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这里的闭塞贫穷必当改观!

2012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开播“北纬30度——中国行”,其中数期关于武陵山区的节目吸引了许多观众。备受瞩目的北纬30度乃动植物南北方向的黄金分割线,属于最适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武陵山区的恩施、湘西、铜仁和渝东南,则正好位于北纬30度两侧。这些地方处处再现“桃花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虚拟与现实之间,岁月按照自在的逻辑向前。不管“桃花源”到底在哪个具体的地方,自古至今,从桃花源情结到中国梦,武陵的前世今生注定与之有着不解之缘。


IMG_7679.jpg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垣乡皇都侗文化村


这是天意!更是了不起的创举——把中国人千百年的梦中家园和美好向往“桃花源”,建设成为武陵山片区现实中的城镇乡村。


(三)


“养儿不用教,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走一遭。”这是历史上流传于渝东南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体验过这些地方的艰难困苦,自然能让人懂事明理、发奋图强。这个话还有一句潜台词:千百年来,面对武陵山区闭塞偏僻、贫穷落后的现实境况,“桃花源”这一美好愿景,某种程度不过是陶渊明们的想象和向往,一种诗意的志趣表达和抒怀罢了。

“大痴山水人间少,真本原来落此中。”

进入新时期,一座山脉及其所覆盖区域的自然地理、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发展态势,还有其间各族民众之生存现状、追求向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高度完整地进入了宏观层面的国家视野。武陵山区,这个曾经不太为国人熟悉的人文地理单元,如今频频闪亮登场。精准扶贫,民心所向;全面小康,宏图伟业。

天时地利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描绘,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掀开了武陵山片区跨越式发展、让“桃花源”美梦成真的新篇章。

时过境迁,天壤之别。

从溪州铜柱 “永无金革之虞,克保耕桑之业”的誓约,到率领族人赴湖广总督衙门“激切呈请”改土归流的鄂西土司;

从千百年“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武陵蛮”,到土家族的确认以及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建立;

从土里扒食不得温饱、“等靠要”坐吃山空,到建档立卡精准识别、“五个一批”精准脱贫;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搬出来换个活法”的异地搬迁扶贫;

从苞谷洋芋红苕“老三样”,到成功引种曾经闻所未闻的名优水果和花卉林木;

从“单打独斗”闯市场的个体户,到层出不穷的专业合作社;

从几近衰败的偏僻山村,到旧貌新颜相得益彰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重点传统村落;

从背井离乡、别老离幼的打工仔打工妹,到带着资金、技术和新理念返乡创业的老板;

从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南方苗疆边墙,到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热点(比如张家界、凤凰古城、武隆天坑、恩施大峡谷、建始石门河、铜仁梵净山、松桃苗王城、通道坦坪河侗寨、黔江小南海等);

从山川阻隔、天高地远的巴盐古道,到“世界之最”的吉首矮寨、巴东四渡河高速公路特大桥;

从孙中山关于宜万铁路的世纪梦想,到高铁进山以及铁路、航空、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的形成;

从走村串户、小买小卖的货郎担,到遍及山村的“淘实惠”电商便民服务中心、数不清的“淘宝店”和快递;

从翻山越岭的赶圩赶集,到规模巨大的“建材城”“服装城”“家具城”“电器城”“茶叶城”等区域性大市场;

从“土得掉渣”的穷人口食,到广受“吃货”和城里人欢迎的“舌尖上的美味”(比如网上热销的望坪农家小菜、关口葡萄、恩施富硒茶、来凤凤头姜、吉首椪柑、黔江地牯牛泡菜、石柱黄连、秀山土鸡蛋、麻阳冰糖橙、德江天麻等绿色有机的土特产);

从山高路陡的穷乡僻壤,到数以万计武汉、重庆、广州等地市民纷至沓来的纳凉度夏、休闲养生好去处(比如利川的苏马荡、建始的望坪和花坪、石柱的黄水等);

从“通讯基本靠吼”,到“云上恩施”“宽带乡村”和寻常不过的微信朋友圈;

从侗族大歌、苗族刺绣、西兰卡普、土家摆手舞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国家级、省市级、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出口至欧美、非洲、中东的建始生产的光伏电子用品、秀山生产的手机等高科技产品;

从纷纷前来采风找灵感的莫言、张艺谋、龙应台、谭盾和美国好莱坞导演克里斯蒂·里比等中外艺术名家,到不断来进行战略投资的中国五百强乃至世界五百强;

从距今200万年左右的“建始直立人”遗址,到铜仁锦江河岸并列供奉着的儒宗、道宗、佛宗三尊“铜人”;

从沅陵县城宗教街上和谐共处的清真寺、基督堂、天主堂,到天天在各大媒体广而告之的“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

……

“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许奇”。武陵山片区的人文和自然,从来没有像眼前这样神采奕奕、生机勃发——“美丽武陵”的山山水水,人们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和信仰习俗,经由精准扶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互联网+等诸多路径,焕发出巨大活力,展现出无穷魅力和无限前景。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追梦圆梦的新的伟大征程。武陵人千百年来念念不忘的“桃花源梦”,终将在对中国梦的追寻中得以实现。只有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注和关怀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的支持下,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下,“桃花源”才会真正成为武陵人的日常生活景象。


今年春夏时节,为了全面深入地反映武陵山片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效和经验,真实生动地呈现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风貌,本刊六位记者来到鄂湘黔渝四省市10个县的10个村,进行住村采访、实地感受。他们不虚此行,收获良多。本期这组专题报道《武陵问桃源·武陵山片区十村记》,既是记者们对当下武陵的记录文本,也承载着本刊对武陵人的敬意和祝福。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2年初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继2008年5月深入武陵山区的恩施之后,第二次前来调研,并提出在当地开展移民建镇、扶贫搬迁、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综合试点。雨雪之中,高寒的山寨里,他拉着乡亲们的手说:“过5年我再来,看你们过上新生活,跨个大步子!”

是啊!“过上新生活,跨个大步子!”这不就是武陵人的“桃花源”吗?这不就是武陵山片区3600多万各族人民的中国梦吗?

企盼好梦成真久矣,好梦亦必将成真。

玉汝于成中国梦,世间有此桃花源!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