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武陵山片区十村记
乡村旅游的样板终将炼成——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仡佬族侗族乡佛顶山村记
发布日期:2017-01-12

_MG_2673.JPG

佛顶山村口


在贵州省的东部地区,有两座著名的大山,梵净山和佛顶山。与梵净山一样,佛顶山历史上曾是一处佛教胜地,201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此次所采访的佛顶山村就在佛顶山的东坡脚下,属铜仁市石阡县坪山乡,是一个以仡佬族为主的村寨。

佛顶山村位于石阡县与镇远、施秉两县的接壤地带,距县城约30公里。出城,便是高速公路,下高速穿过镇远的一个小镇,便到坪山乡。蜿蜒崎岖伸向大山深处的柏油路,将佛顶山村的11个组联接起来。采访期间,我沿着山路多次往返于各村组之间。其中,尧上、打杵岩、坪阳寨和高巴寨是我关注最多的地方,由外到内或者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为坪阳寨、高巴寨(两寨比邻而居),继续往上是尧上,再往上是打杵岩,然后到佛顶山旅游区的山脚。游客从这里可以拾阶攀爬佛顶山,欣赏壮美景致。

这几个村寨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以及景况,折射出当地仡佬族等各族同胞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反映了当地政府围绕精准扶贫与旅游开发所采取的方略和取得的成果。


尧上:乡村旅游的生动样板


在佛顶山村各组中,尧上是目前名气最大、也是佛顶山最早搞旅游的寨子。

过去,石阡县有一句几乎老幼妇孺皆知用来的哄吓孩子的话:“要再哭闹,就把你送到尧上去。”即便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尧上唯一的道路也还只是一条由林场修的土路,坑坑洼洼,颠簸难行。而如今,县城家长哄小孩的话是:“快好好读书吧,要是考了高分或者得了奖状,就带你去尧上玩。”

8月15日,正好是当地的月半节。来到尧上时,已近傍晚。寨口,土乡土色的大广场,左侧有老鹰口衔灵芝立于葫芦之上的石雕,右侧搭着简易的舞台。广场前方,是一条宽阔的街道,两侧则是比邻而建的两层木质吊脚楼,大多是近年来村民建造的民宿或餐馆。


_MG_3939.JPG

尧上街道一角


位于街道左侧的山坡上,分散着尧上村民的老房子和院落。细看,每家屋顶的翘角处都有鸟头状的雕饰,凸显出仡佬族建筑的特色。街道右侧房屋的后面,一条约七八米宽的河流,名叫包溪河,清澈的河水缓缓地从山上流经佛顶山村的各个村组。据说,旧时尧上虽地处偏僻封闭的深山,但由于田、水俱佳,所以百姓温饱无忧。


_MG_3249.JPG

流经佛顶山村各寨的包溪河


53岁的村民杨秀和在临近广场处经营着名为“特色小吃神仙豆腐”的小店。这位身材不高但憨厚热情的仡佬族汉子,打点着店里。老婆吴学芬比他小十来岁,正坐在店门口制作一种食品。只见她一手拿起一片粽叶,一手从盆里拿起一根搓成条状的面团,用粽叶包裹严实后,再用一根稻草扎紧。娴熟的手法,很快就将成品装满一箩筐。这是当地有名的小吃——黄水粑。


_MG_2819.JPG

杨秀和(右)与爱人经营的小吃店


在佛顶山村特别是尧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黄水粑。最明显的标志是,无论开餐馆还是搞住宿或是摆小摊等,店前都摆放着一个或大或小的木桶,里面装着蒸煮了一夜的粑粑。一元钱一个的黄水粑,每天销量都非常可观。以杨秀和家来说,平时每天都要包四五百个售卖,很多游客还打包回家或邮寄。到旅游旺季,每天要卖出两三千个。自己忙不过来,杨秀和就请外面的人来帮忙。

这种由大米粉、豆浆和红糖掺和在一起制作的黄水粑,曾经是仡佬族人过年时才制作的传统食品。大年三十包好一箩筐,然后蒸熟后要放着吃一个月,这与北方人吃饺子的习俗很相像。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有心的村民将原来的黄水粑由水瓶大小改为现在的手抓见长,香甜的味道和柔软适中的口感,很受游客们的喜爱。中央电视台和贵州电视台都曾来尧上做节目,录制村民们制作黄水粑的手艺。

佛顶山还有一种小吃是当地特色招牌,那就是神仙豆腐。原料取材于佛顶山上一种被称为神仙树的树叶,将树叶取下后冲洗干净,然后浸在山泉水里用手反复揉搓,直至树叶的绿汁全部融入到泉水中,然后在其中点入草木灰,约一分钟时间,便凝结成晶莹剔透碧绿如宝石般的神仙豆腐。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用当地小西红柿加水和蒜泥制作的汤汁,再加上辣椒酱或鱼腥草,吃起来清爽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对佛顶山村特别是尧上的村民来说,这两种特色小吃既不需要什么特殊食材,也无须掌握什么神奇秘方,只是依托大山和先辈的馈赠,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热情好客,便将其变成增收致富的手段,同时也成为村寨里的特色招牌。

按照约定,第二天一早我跟随杨秀和去山上采神仙树叶。这是一种枝干并不高大的树木,村民们都将从大山深处找到的神仙树栽到了离自家不远的山坡上,便于采摘。杨秀和家,蒸了一夜的黄米粑起锅了。掀开盖在大木桶上用塑料包裹着的稻草,浓浓的清香透着热气散发出来。

曾经在外打工的杨秀和回到家乡已十来年,开这个小吃店也有几年的光景,如今年收入达八九万元。有着商业头脑的他还做着更大的梦,就是成立一家公司,将黄水粑打入超市卖场,推向全国。

夜色降临,邹明星一家围坐在一起吃鸭肉干锅。堂屋墙上的香火,衬托出山里人家传统的生活氛围。不同于那些开农家乐或民宿旅馆的隔壁邻居,同样临街的邹家似乎看不到任何与当地旅游相关的事景。

看到外人进来,邹明星一家人马上请我坐下来一起吃。“你们没做农家乐吗?”我问道。“我们现在不做,公公赶马车,婆婆在家做黄水粑,老公在县城上班,我自己带两个小孩,平时摆摊卖黄水粑、神仙豆腐等小吃。”邹明星的儿媳妇回答。

提到赶马车,54岁的邹明星张嘴笑了起来。“我赶了11年的马车,现在电瓶车和两人座、三人座自行车越来越多,不好玩了。2004年尧上就有游客了,人数不多,2005年到2006年游客开始多起来。那时交通还不方便。现在高速公路通了,客人更多,很热闹。”从尧上到佛顶山旅游区还有三公里多一点的路,邹明星就和村里一些人赶马车往那里拉客。一位游客往返20元,单程10元,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往返二三十趟,有五六百元收入。现在周六周日可以挣二三百,平时最少也有几十元。

吃完饭,邹明星带着小孙子和小孙女来到屋外空地上停放的电瓶车上玩。这是别人家的电瓶车。他的马车前两天坏了,正在修。空地前面是缓缓流过的包溪河,河对岸的山坡上前几年新建起了一排排木质吊脚楼,此时已亮起五彩斑斓的灯光。河边,几个贵阳来的游客在带着小孩钓鱼。

“我感觉马车逐渐要被淘汰了。”邹明星说,“现在坐马车的游客少了,而且有电瓶车和单车,人们也不稀奇了。最多的时候村里有21匹马,后来有人买了两台电瓶车,现在已经有11台了,自行车也大约有两百辆,赶马车的只有六七个人了。家里也曾让我换台电瓶车开,但我觉得还是赶马车有意思。”

虽然收入不太稳定,但邹明星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以前干农活收入很低,种一年到头还不知道有没有收成。现在村里基本没有多少人干农活了,大部分都是干旅游,老百姓都很满意。”说到开心处,邹明星还唱了一首平时赶马车逗客人时唱的仡佬族山歌:“大田栽秧行对行,三路青来两路黄,秧子黄来欠露水,小妹脸黄欠笑郎。”

第二天上午,我在尧上老寨子里转悠时,碰巧看到一个大伯在用电焊修理马车。这辆车正是邹明星的。修车大伯名叫邓国宗,仡佬族,今年60岁,但看上去显得更年轻一些。他告诉我,邹明星的马车很多地方坏了要焊接,而且座位还要加宽,让客人坐上去更舒服且不淋雨。当我问马车是否即将从村里淘汰时,他拿出手机向我展示了一张照片。这是他深圳的一个朋友发给他的一辆四轮马车的照片,要比现有村里的马车豪华不少。邓国宗笑着说,他已经买好了做这种马车的四个轮子、车轴和钢材,正在琢磨着开始着手做。“我先做一辆试试,如果有人要就卖给他,没人要的话我就自己赶着玩。”

清早,还没有游客来,整个寨子很安静。一位身材矮小但很精干的老人挑着粪桶走进了一户人家。原来,这家人在屋里做了一个封闭式的猪圈。户主人叫李治碧,正在剁猪菜。出于清洁卫生的考虑,村里禁止村民在户外养猪,她就把猪圈在屋里养。由于封闭设计的很到位,所以屋里很是干净卫生。李治碧的儿子在佛顶山管理局上班,自己平时帮餐馆做菜,有客人来就去,一天100元工钱。那位老人叫黄启才,是来她家挑粪去浇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里的很多土地都流转了,像黄启才这样依然种地的人也不多了。

黄启才挑好粪桶,左手拿起一把锄头,向村口自家田地走去。穿过村口广场时,看到有些垃圾,他放下粪桶和锄头,拿起角落里的扫把便打扫起来。老黄平时负责打扫从广场到另一侧桥头的卫生,一个月1200元工钱。同时,他将自己种的菜卖给农家乐,闲时也会做神仙豆腐卖。

广场上那只口衔灵芝立于葫芦之上的神鹰石雕很有气势。关于这只神鹰,有仡佬族人人皆知的传说:尧上曾有过一场大瘟疫,有一天村里来了手持葫芦的老者,看到村里很多人死了,就将葫芦里的药给病人吃,吃后人就病愈了。老者说,这是用老鹰含的灵芝熬成的药。一年又一年,得救的人为纪念那位老者和神鹰,每年二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搞敬雀节。亲友们聚在一起,做点粑粑、豆腐或嘎嘎(猪肉)庆贺一下,表示对鸟的敬意。现在,村里的成年人依然会哼唱一首民谣:二月逢春开山花,林中雀儿叫喳喳喳。大雀为了养小雀,飞到田里害庄稼。害得百姓无收成,无米下锅害大家。仡佬想出好办法,二月初一打糍粑。糍粑打在树丫丫,雀儿飞来叼糍粑。糍粑黏住雀嘴巴,从此不再害庄稼。

从2003年开始,敬雀节成为村里的一个盛大活动。敬雀节期间,会举行祭祀仪式,还有上刀山下火海等一些娱乐活动,吸引了周边仡佬族村民以及各地游客来游玩,多的时候达上万人,路边都停满了车。在敬雀节的带动下,尧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距离神鹰石雕不远处,还分别是六和山庄和邓氏宗祠。“六和文化”是仡佬族的古老遗存,天和风雨顺、地和万物生、君和国太平、师和知礼仪、亲和只生贤、邻和少人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新六和文化”演变成为“社会和谐、环境和美、邻里和睦、家庭和顺、父母和爱、夫妻和鸣。”同时,仡佬族历史上受佛教文化影响较深,我在村寨采访听到的传说故事很多都与佛教有关。邓氏宗祠里曾有许多印经书的刻板,“文革”期间都烧掉了。如今,那里展示着一些仡佬族族的民间生产生活用品。

尧上的旅游始于2003年。据说当时的县委书记在经过尧上时,看到这里不仅生态优美,而且民风淳朴,于是决定在这里打造旅游业。参与过尧上最初旅游开发工作的杨再勇,曾是石阡县民宗局的一名干部,如今已经提前退休,在尧上买了房屋并居住于此。据他介绍,当年县里在尧上成立了旅游开发指挥部,成员单位有20多个,常驻这里的有包括他在内的三个部门的四名人员。他们围绕村里的水电路以及传统建筑、民俗节日等,梳理了40来个项目。指挥部撤走以后,如何继续开发尧上旅游,成为村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2007年,尧上采取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旅游协会,个别没有资金的村民则采取以砍柴等替代劳动形式参股。在协会的带领下,村民共同开发旅游,成立了餐饮部、住宿部,并购买了两台旅游车,入股村民在不同岗位工作并领取工资。当时旅游业还没有得到大发展,村民就在闲散时间一起学敲锣鼓、跳秧歌,还请专家来指导培训礼仪、经营服务等,并经常参加县里的各种活动。原来不想入会的一些村民,看到协会红红火火,也都积极主动要求入股。协会还每年根据入股的股份分红,同时对贫困户展开帮扶。某种程度上,协会对当时尧上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尽管入股的村民工资从最开始的300元逐步涨到了1500元,但后来他们看到在外面搞小吃摊挣的钱更多,便动心了。当时,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原有的餐饮部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一些游客甚至吃不到东西。转型势在必行。

2013年,村里的旅游完全放开,餐饮部、观光车等都承包出去了,协会鼓励村民出去创业。这些年的实践,使村民都有了经验和见识,胆子也大了起来。如今,尧上有餐馆11家,民宿大大小小十几家,再加上养殖、摆小摊、赶马车开电车的等等,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可观的旅游收入,多的一年达二三十万元。

村民们腰包鼓了,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以前,总是林业局和佛顶山自然生态管理局来强调保护生态,如今村民都知道青山绿水是他们的金饭碗聚宝盆,不用政府去管,人人都是监督员。

尧上现有326户1380人,仡佬族占90%,还有侗族、苗族和汉族。在尧上呆了几天,我成为寨子里的熟客,很多村民见到我都会打招呼。平时,村民基本上都有各自的事干,年迈体弱的老人也帮着做黄水粑。稍稍清闲,大家会聚在凉快地儿摆摆龙门阵。

从入村第一天起,村民们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质朴,对人真诚热情。我的这种感受,与村支书黄秀金的解读不谋而合。现年43岁的村支书以前在外做木材生意,2005年返回家乡。他从30多岁干支书到现在,深受乡领导和村民的信任,还曾当选尧上旅游协会首任会长。

“我平常开会的时候总说,我们这里有两个优势,山水环境是优势,但那不是主要的;人文优势才是主要的。我们淳朴热情善良,哪怕对有些刁难的客人也很客气,哪怕赔钱也要让让客人高兴地走。不能把民风搞坏了,这是我们的无价之宝,是我们的立身之本。”黄秀金出去看过很多地方,觉得有些地方民风搞坏了,商业氛围太浓,惟利是图,把客人想去追求的东西搞丢了。

近年来,一些外来游客也在尧上买房居住,还有一些邻村的村民在这里做起了小生意。黄秀金对他们的到来都表示欢迎,还鼓励村民向客人学习。“有些人问我能坚持多久,我说能坚持一年是一年,尽量不要让外来的冲击影响到这里的淳朴民风。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开会时经常讲的就是这个。”黄秀金如是说。


打杵岩:留守者的乐园


8月17日中午,我同来自东北的几位客人乘坐电瓶车一起前往佛顶山村的打杵岩,那里有一个专为留守妇女开设的经营摊点。

约10来分钟时间,电瓶车便开到打杵岩。一个小广场出现在眼前:左侧的长廊里,十几家摊位前的妇女打理着食品或招呼着游客。每个摊位的配备基本都是一个火炉、一张食品桌、一个冰箱以及一两张就餐桌椅,长廊的长椅也可以供游客休憩。摊位的后面,包溪河缓缓地向山涧流去。几个小孩子拿着竹笼正在河水里捉鱼,他们都是经营摊位妇女们的孩子。

摊位售卖的食品大都是黄水粑和神仙豆腐,还有自家做的竹筒饭、米粉或咸鸭蛋等。在仡佬族妇女邓开碧等几家经营的摊位上,还摆放着从山里采来的各种山货,包括野灵芝、天麻、野竹笋、野香菇等等。这些山货都是自家采的,而且价格不菲,晒干的野香菇价格是300元一斤,晒干的野竹笋则是2000元一斤。即便很贵,但这些山货还是有游客购买。邓开碧一年四季都在这里设摊,年收入有两三万元。

据乡里干部介绍,整个长廊共投资24万多元,每个摊位一年只交500元的管理费,再无其他费用,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当地留守妇女就地创业。为保护佛顶山的生态环境,这里也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广场正前方的佛顶山旅游区入口两侧,是打杵岩居民的房屋。我在那里遇到了回家乡度暑假的郑成勇,一个读建筑装饰专业的大学生。这个小伙子身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意识,准备毕业后先在外地搞两年专业,然后会回家乡创业。他十分看好家乡的旅游服务业。

这让我想到了刚刚打工返乡的小邓。他原本在广东一家大品牌的制鞋厂工作,经过10来年的打拼后成为厂里的管理人员,后来自己尝试在广东创业失败,前几天刚回到家乡。小邓看好本地的发展机会,给父母在佛顶山村买了房子,自己则谋划着以后的发展方向。

从郑成勇家门前的路继续往前,是坪山乡的另外一个村——大坪。据说,乡里也准备在那里搞深度旅游。


坪阳寨:移民新寨路在何方?


采访第一天,我来到的第一个村寨便是坪阳寨。与其他寨子不同,这里所有的房屋都是生态移民新建的。寨子中间的广场每天晚上都有演出,由一家公司负责运营并接送游客。演出场地的一侧,是巨大的寨门,门前开阔地上摆满了当地村民卖黄水粑、神仙豆腐的小吃摊。


_MG_2749.JPG

坪阳寨一角


寨子的外围是移民的房屋,还没完全入住。而寨子中央,包括演出广场,大多是由一家公司正在打造的各种商业业态,包括儿童学习游玩的场所。电子屏上反复显示着某某业态入住的信息。

仡佬族村民余安喜在这里经营一家军嫂小卖店,出售日常生活用品。他是第一家搬到新寨的移民。43岁的余安喜曾在四川当过兵,复员后又去广东打工,近几年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于是返乡创业。他家原来在深山里很偏僻的地方,随着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每户村民可以享受国家补助5万多元,他自己掏了约20万元,于2015年9月搬下来开起了小卖店。说到现今的生活状况,一脸笑容的余安喜虽然感到满意,但由于要供三个孩子读书以及购买装修房屋所花的不菲费用,他还是感觉到有些压力。


_MG_2777.JPG

余安喜(后排右一)一家人


晚上八点钟,演出准时开始,包括歌舞表演、篝火晚会和蹦迪。虽然演出人员热情高涨,但似乎还是很难满足外来游客的要求。

如今的坪阳寨有187栋移民搬迁新房,后面山上还有些老房子,共230户。对于一个乡来说,要在短期内建起这样一个大规模的移民搬迁项目显然有很大的难度。为此,坪山乡整合各方资金共2000多万元,实施了100户生态移民新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剩余移民搬迁房则由公司建造并做商业开发运营,一方面能够使该项目在短期内完工,同时也为搬迁下来的村民寻找创业机会。

其实,坪阳寨未来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公司的商业运营,同时也与佛顶山村一系列村寨的开发密切关联。邻村高巴寨马上要开发了,对坪阳寨无疑是个好机会。


高巴寨:让你拥有回归自然的体验


村民王远万收拾着自己的院落,这是一座古香古色的老屋,院子里有个大池塘,边上围种着正在开花的薰衣草。看到我们来访,王远万马上走了过来。他指着门前的田地以及不远处的大山说,我们寨子也在搞旅游开发了,前期设计图纸已经出来,县领导看过后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他还告诉我们,去年9月,高巴寨的50户村民出资成立了贵州梦里仡乡佛顶人家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今年正式启动。王远万作为大股东之一,任公司的财务总监。


_MG_3565.JPG

王远万(后排右二)和家人


王远万家旁边,他弟弟的儿媳妇周芳刚刚从广东打工回家,正在找工人对自家的房子进行改造装修。她的老公和儿子目前还在广东打工,很快也会回来。周芳四岁的女儿灿灿从小在广东生活,但回家没有多长时间就已经能听懂并且会说家乡话了。在高巴寨,王姓作为大姓,都是仡佬族。王远万兄弟几家都分布在这片田地的边上,小溪、稻田、山峦以及老屋构成一道绝美的风景。沿着柏油路往山里走,空气凉爽。王远万大哥王远成的家,就在寨子最深处。他家是贫困户,房屋门口上贴着扶贫信息的二维码,用手机一扫便可查看各项帮扶情况。从这里继续向山上走去,便会看到瀑布、古庙遗址和溶洞等景观。

按照规划,高巴寨将主要开发大山边上的两条山沟,供游客休闲观赏。在两条山沟包围的大山前方,是高巴寨正在建造的25户生态移民房屋,也是旅游规划的一部分。房屋错落有致,木质主体结构都已经建好,几个工人正在屋顶铺瓦片。原来的老房子屋里都没有卫生间和厨房,而这些新建的房屋都具备了上述条件。生态移民房前方,则是今年4月村里刚种起来的120多亩薰衣草。由于第一次种植,原本四个月的花期开到两个多月就谢了。不过,薰衣草公司已经进行了技术指导,并保证明年的花期一定开够4个月。往后,寨内还将建起石阡县最大的精品酒店和民族博物馆等。

从高巴寨可以一眼看到坪阳寨,也可以远望尧上的寨口。溪流、小桥、花草、果树、大山以及飞翔的白鹤和赶牛回家的村民,恍如世外桃源。说到今后的发展,王远万充满希望,同时他也表示,仅仅依靠村民集资入股还远远不够,希望得到更多外部的资金等支持。

离开佛顶山村当天,我和县民宗局干部罗大勇再次来到高巴寨。王远万从自家的鱼塘里捞出了十几尾通体布满金星的鱼,俗名叫金星鱼,这种冷水鱼据说现在只在高巴寨的河沟里有。随后,王远万和侄子带我们去探索山里的那个溶洞,他们已有很多年没有进去了。一路上,溪水潺潺,还偶有瀑布出现,在距离老庙旧址不远的地方,我们找到了那个溶洞口。溶洞内很是险峻,有些地方需要借助绳索才能攀爬,钟乳石等景观让人震撼。

就如同这个待开发的寨子,佛顶山村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定会十分广阔。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