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节现场同学们跳起打柴舞
向同学介绍民族文化
藏、壮、哈萨克、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学生身着民族服饰,在绿茵场周边搭起独具本民族风情的帐篷;旁边摊位的姑娘们一边请客人品尝畲族糯米酒,一边讲解畲族文化;不远处黎族小伙们正跳起打柴舞……今年4月,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南民族大学以“丝路情缘”为主题的少数民族学生文化交流节如期而至。文化交流节期间,除了表演丝路主题歌舞,还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特色风情与文化,打造了一场专属于中南民族大学的“丝路”盛会。
杨志鹏:专属于幕后工作者的乐趣
见到杨志鹏时,他正在会场忙着清点道具。作为此次文化交流节负责人之一,杨志鹏已经“连轴转”了一个多月,虽然辛苦,但能和同学们一起专注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让他觉得特别充实。
学校少数民族骨干训练营的学生是文化交流节活动执行的主力军,到后期活动筹备时,大家每天都会在清真食堂开两次碰头会。一天晚上,讨论得正起劲时,灯突然全熄灭了,大家这才想起来已经到了关灯时间。“我们马上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借着微弱的灯光继续讨论、记录,直到把当天的工作完成。”杨志鹏兴奋地说。
这天,舞台表演节目中用于火炬传递的道具不见了,杨志鹏被叫来救场。眼看开场时间逼近,他急中生智,让几个同学用剩余材料临时制作了一个备用火炬,保证了节目的正常演出。“学校举办交流节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各族学生,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更好地接纳和欣赏其他民族文化,这也是我们为民族团结做出的一点小努力、小贡献。” 杨志鹏说。
邓勇巴登:越多人关注,我们越高兴
学校操场上搭起的11个帐篷里,藏族特色的帐篷全场人气最旺的一个。热情的藏族学生拉着大家跳起锅庄,还邀请同学们进帐篷欣赏藏族饰品,品尝香浓的酥油茶。
负责藏族文化展示的邓勇巴登兴奋地告诉记者,活动开始前20多天,所有在校的藏族学子们就已经行动起来了。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头脑风暴,构思创意,再一起准备道具、摆设物品、排练歌舞。 “做这么多准备工作,就是想让学校师生多了解藏族文化,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今天看来,我们做到了!”为了呈现出最好的展示效果,邓勇巴登和同学们在道具的制作上花费了很大功夫,有些物品还是从西藏邮寄过来的。
华夏:汉族志愿者的民族情
记者来到哈萨克族帐篷时,华夏戴着工作证,正埋头和哈萨克族同学们一起摆放道具。来自江苏的华夏刚上大二,此前已经担任过一届交流节的志愿者了。去年,他在景颇族的帐篷里为各族同学服务。“做志愿者,能让我更加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与少数民族同学融为一体,我感到非常荣幸。去年我穿着景颇族的服装和大家一起跳舞,还被同学当成是景颇族了呢!”华夏开心地说到。
明年的交流节是否还会来做志愿者?“当然会!”华夏毫不犹豫地回答。“进大学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接触到这么多的少数民族同学,让我可以感受到如此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是学校给我们这些汉族学生的福利啊,交流节这么好的机会是一定不能错过的!”
一天的交流节活动接近尾声,所有参加活动的师生都在操场上围成一圈,跟着音乐一起舞动。此时走在中南民大校园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56个民族最动人的歌谣。(责编 龙慧蕊)
(校园风采:56个民族的“丝路情缘”——中南民族大学第四届少数民族学生文化交流节小记)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