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关注
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
发布日期:2018-02-09

  党的十九大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在崛起的中国大地上举办的又一次党的大会、盛会,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承载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期望,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行动指南。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我体会最深刻的是我党具有人民至上的情怀。3万多字的报告,“人民”一词出现超过200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从南湖游船到上海弄堂,从延安窑洞到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星星之火遍地燎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诞生于人民,依靠的是“人民群众”,拥有的是“人民军队”,致力的是“人民解放”,建立的是“人民政权”,奋斗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二字,贯穿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
  在教育工作领域,践行人民性的宗旨,就是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将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向往、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不懈奋斗的目标,推动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新决策新部署细化实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族高等教育肩负特殊历史使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要践行“新思想”、聚焦“新矛盾”、对标“新要求”、瞄准“新目标”,努力办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的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


党的十九大代表、校友占地斯门来校作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 _副本.jpg

学校邀请党的十九大代表、校友占地斯门作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


  一是要践行“新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办有高度的民族高等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总书记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教育事业发展,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民族高校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壤,具有鲜明的办学特性,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成功实践的生动体现。因此,坚定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是民族高等教育从始至终应该持有的政治态度。新时期,西南民族大学要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推进“四个服务”,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办学治校首要问题,秉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初心,肩负“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学校的领导权,更加端正和明确办学思想,自觉从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校的高度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将办学的使命担当融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二是要聚焦“新矛盾”,破解难题、接续奋斗,努力办有深度的民族高等教育。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投射到教育领域,是人民对更好教育的向往和教育中依然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教育四梁八柱的改革措施基本出台,开始“全面施工”和“内部装修”,高等教育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高等教育存在起点低、底子薄的问题,唯有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打好深化以教育体制机制为内核的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战,才能实现民族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写好民族高等教育奋进之笔、得意之作。面对学校内部发展依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路,以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行动开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聚焦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具体在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学科专业发展不够平衡、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学资源不够充足等问题上着力深化改革,组织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思想大讨论,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定不移以争创“双一流”为引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坚定不移深化各项改革,夯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坚定不移推进“一体两翼”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努力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是要对标“新要求”,立足服务、关爱师生,努力办有温度的民族高等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关爱各族师生,努力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保障每个少数民族家庭的孩子都能充分享有接受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是民族高等教育应尽之责,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应有的温度。西南民族大学要坚持铸魂固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按照“四个统一”“四有”好老师要求,引导各族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按照“平等不特殊、关爱不放纵、严格不苛刻”原则,关心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通过构建完整的帮扶体系,推进学生资助政策落地生根,用实际行动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让各族学生充分感受党的关怀与温暖;坚持立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民族地区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努力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进得来、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从而打通“立德树人—投身中国梦”的育人通道,让各族师生积极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事业。
  四是瞄准“新目标”,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努力办有广度的民族高等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目标、“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豪迈跨越,勾勒出海内外中华儿女意志的最大公约数,描绘出各民族团结统一最大的同心圆,凝聚起同心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
  办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民族工作目标任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大、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西南民族大学要着眼于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抓牢抓实以“五讲五做五风尚”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凝聚团结向上的精气神,形成各族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民族大家庭,充分展现“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校训精神;要加强同党外人士的联系,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善交朋友、广交朋友、深交朋友,赢得党外人士的尊重和认同,绘制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最大同心圆;要扩大开放办学,积极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智力优势,多出原创性成果,促进科技成果向民族地区转化,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实质性合作,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利益汇合点,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要有新作为,新使命引领新未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从事民族高等教育工作的广大教职员工将“为民”思想深深扎根在头脑中,就一定能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民族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一定能谱写新篇章,中国教育也一定能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