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让民族建筑教育为民族地区发展助力——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产学研建设侧记
发布日期:2018-02-23

  群山之间,一座华美的白色建筑屹立其中,从高空俯视,形似一朵绽放的油茶花。这是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为铜仁玉屏侗族自治县规划设计的“玉屏中国油茶博物馆”。它将玉屏县独具特色的箫笛、油茶等文化元素与侗族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建筑之美讲述着“中国油茶之乡”的故事。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倪琪这样阐述团队的设计思路:“要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环境,把建筑形象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用现代建筑的语言体现侗乡民族文化内涵。”
  这只是近年来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与民族地区合作的一个缩影。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努力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明确办学方向、加强专业建设,明晰了“创建一流民族建筑教育,服务民族地区基本建设”的办学理念,它不断激励着大连民大建筑人在探索中前行。


现场指导建模_副本.jpg

 

整合资源创建特色建筑教育模式


  走进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你一定会被走廊两侧摆放的琳琅满目的建筑作品、模型所吸引:羌寨、苗寨、侗寨、彝族土掌房、朝鲜族民居、黎族船形屋……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作品都是建筑学院学子亲手制作的。
  “民族建筑测绘”是建筑学院的一项特色教学。2016年7月,建筑学院的师生组成六个工作组分赴海南、贵州、安徽、辽宁、大连等地,开展对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民居的测绘实习及写生活动。此次活动对民族地区社会风俗、历史文化进行实地调研,为当地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筑做了一次详尽的“体检”,其所生成的数字模型也为规划开发当地民族建筑旅游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
  建筑学院2014级的42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胜利村,对“尹登古居”等当地传统建筑进行测绘和写生。他们虚心向老师和老乡们求教,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活动,将自己融入当地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之中,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
  黎族船形屋是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由2014级建筑学专业11位师生组成的海南工作组,先后赴东方市白查村和五指山市初保村对船形屋进行测绘考察。海南的六月,酷热难耐,山林里更有蚊虫滋扰,但丰富的黎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仿佛给每个人烦躁的心间沁入一丝清凉与宁静。“在测绘与调研的过程中,深感时间的紧迫和我们工作的重要性。此行的传统少数民族建筑数据化工作,是对传统民族建筑保护、开发的基础工作,保护传统民居、传承优秀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带队的建筑学专业系主任武志东老师不无感慨地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和学习的方式,建筑学院学生收获甚丰。学生们不仅了解到各民族文化与建筑的关系,而且对民族建筑文化、生态环境的真实状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服务社会开展民族建筑保护实践


  2015年寒假,建筑学专业2012级的宁强和他的同学在院长倪琪的带领下,深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永陵镇,为古镇改造示范项目进行数据采集。宁强曾在2015年报名参加了无人机驾驶员培训考试,倪琪决定尝试用无人机实施测绘,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建筑生态与产业无人机三维可视化工作室”。
  永陵之行是工作室第一次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民族建筑保护项目。永陵镇因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朝发源地之一的永陵而得名。宁强携带着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这次测绘拍摄、图像采集的任务,随即便生成了鸟瞰图,清晰、全面的数据为接下来的建模、后期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场地竖向变化较大的传统民族村寨的测绘工作中,无人机三维测绘具有高效、高精度、大空间范围、低成本的优势,测绘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并可以进行三维建模,再配合传统手工测绘,两者对应不同测绘内容各有所长、互为补充。无人机可视化工作室成立两年来,师生们测绘了2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测绘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
  如今传统的历史文化建筑正在逐渐遭受破坏与冲击,如何保护传统民族建筑和传统建筑文化,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是当今建筑学界的重要课题。建筑学院把建立统一的关于民族建筑、民族文化的研究平台——民族建筑空间数据库,作为一项长期的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注重引导学生对于民族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关心并积极投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建筑学院制定严格的体系和标准,构建民族建筑理论研究、社会实践的数据化平台,为民族村落保护、利用、延续提供了基础数据。
  针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保护,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在贵州省的校地合作成效尤其显著。贵州省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聚居着汉、苗、侗、土家、仡佬等29个民族,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2016年4月,建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大连民族大学·铜仁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在铜仁地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对其原始信息状态进行采集,并通过数字化影像合成,为这些原始村寨保留了原始记录。
  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深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发扬工匠精神,实现了民族建筑保护与学生成才的“双赢”,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传承贡献着力量。如今,这所年轻的学院正朝着创建一流的民族建筑教育的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另辟蹊径推进传统专业改革转型


  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建院之初,院长倪琪就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为民族服务,为社会贡献,做人民建筑师”。同时,在实现普适性建筑文化需求与完善传承民族建筑文化融合的摸索、调研、论证中,建筑学院明确了围绕民族地区及地方区域发展,以典型项目开展示范性教学工作的专业建设思路。
  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建筑学院将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模式大刀阔斧地改革为“四年三段制”的工作室模式,即一年级进行基础学教授,二三年级开始让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四年级则开展校地社会实践。建筑学院目前设有13个导师工作室,现有专业教师23人,都有建筑行业工作经历,这对于建筑类专业来说,无疑是重要的资源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允许师生自由双向选择,充分发挥每位工作室导师的专业优势,在统一教学编程的前提下,提倡各工作室开展个性化教学。在课程的编排中穿插与民族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扎实并适应当今民族建筑教育教学发展的教学体系。
  目前,建筑学院已与贵州、辽宁、海南、安徽等地共建了15个教学实习基地,依托少数民族村镇项目,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加速了少数民族人才的成长,让教学实践与民族地区建设齐头并进,实现了民族建筑教育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推波助力的办学初衷。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为民族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随着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入学习贯彻,建筑学院对于未来发展的方向也越来越明确。那就是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对国家未来发展作出的战略安排,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在服务民族方面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实现民族建筑保护与学生成才的“双赢”,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传承贡献力量,为建设美丽中国谱写崭新的篇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