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策划
资助育人见实效 团结之花齐盛开——大连民族大学创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18-02-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资助工作新的重大部署,为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总遵循和新要求。大连民族大学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加大资助工作力度,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将党和国家的温暖传递给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校园民族团结之花孕育新的芬芳。
  大连民族大学是一所汇聚了56个民族学子的高校,全校学生总数达18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0%,其中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重达48%。


56民族学子合照_副本.jpg

  

预科教育,助学生成长一臂之力


  预科教育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连民族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学校每年专门拨付10万元经费,在预科学生中开设“专项少数民族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岗位总数达到了110个。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与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学校处级干部、优秀教师、机关职能部门教师的沟通与联系,逐渐有机会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并与老师们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勤工助学增加了学生与老师学习沟通的机会,让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学业、交往、心理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指导与关注。
  2015年,维吾尔族姑娘古丽从新疆吐鲁番只身来到大连求学,当时身上除了不到1000元的生活费,就只剩下满满一口袋的馕。来校报到时,因为咨询了新生“绿色通道”,古丽与资助中心的老师相识。得知古丽情况后,资助中心第一时间为她申请了免费的被褥和生活用品。恰逢预科有专项勤工助学岗位,资助中心又为古丽申请了办公室勤工助学的工作机会。资助中心老师还经常到寝室了解古丽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抽出时间与她练习普通话。一年的勤工助学工作让古丽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顺利升入本科后,古丽继续在资助中心的勤工助学岗位上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竞聘为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党建部副部长。古丽在大学生资助中心勤工助学的两年,锻炼了自己,也更加积极地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
  大连民族大学自2014年10月份开始开设少数民族预科生勤工助学岗位,到目前为止已有302名少数民族学生实现勤工助学,新疆、西藏学生比例达到75.5%(维吾尔族学生比例达到53.6%),发放金额达到30万元。

  

奖学金里的温情


  在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中来自贫困地区、经济困难家庭的比例大,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家庭经济不富裕、成绩底子弱等因素,性格腼腆、内心情感也不愿意表达。2017年,为鼓励和激励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促进偏远地区学生成长成才,大连民族大学在原有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评比的基础上,增设了“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新疆西藏少数民族特等奖学金”,为他们提供了依靠自身努力争取更高级别奖学金的平台。
  2017年有近40%左右的来自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了国家和学校各类奖学金,学校的关怀让学生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家访,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2017年暑假,大连民族大学90位教师赴新疆、西藏、贵州、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云南、河北、宁夏、辽宁等10个省份72个县市,走进399名学生家庭,回访毕业生35人,实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解答家长关心关注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及家庭的具体困难,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实现家校协同育人。
  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辅导员在家访活动开始前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到整个活动进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辅导员奔赴民族地区,重点以各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学生为家访对象,为受访学生家庭带去学校的关爱,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各方面情况,了解学生或其家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学校资助工作新的方式方法,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
  “家访活动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使学生资助工作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增进辅导员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提升学校资助工作的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大连民族大学副校长陈明华说。

  

精准资助,细致入微的关心


  “小吕,学校刚给你的银行卡打了1000元钱,这是学校为你发放的返校补助,希望能帮你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你就安心开始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吧!”开学前,大连民族大学贵州学生小吕接到了辅导员的电话,这对他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小吕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亲靠搬运为生。寒假期间,小吕的父亲突然从楼梯上摔下来造成腰骨断裂,高额的手术费使家中债台高筑。正是学校的精准资助解决了小吕的燃眉之急。
  大连民族大学的教师利用假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走访,了解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中发生变故、家人身体出现重大疾病等,使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返校路费都成了棘手问题。为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影响学业,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辅导员和班委做好情况摸底,各学院根据上报的情况及摸底调查的结果,确定对符合返校补助条件的学生进行资助。
  除了日常的临时困难补助、假期返乡补助,学校还根据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增添了返校补助、“大数据分析”补助等多种资助方式。2017年以来,学校筛选出月均消费额低于400元的学生名单,并由辅导员对其进行确认,通过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向学生校园卡实施“暗补”,积极推进精准资助。


各民族同学交流_副本.jpg

各民族同学交流

 

发展性资助,润物无声的教导


  小罗是大连民族大学的一名土家族学生,也是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里的一员,来自重庆市石柱县沿溪镇清明村。初入大学,由于陌生的求学环境和不同于以往的生活节奏,小罗没能及时地找到目标和追求,沉迷于游戏,一个学期下来,共有四门科目不及格。
  新学期伊始,班导师孙老师得知小罗的成绩后,提出要与小罗结对子,并要求其每周五下午到办公室做思想及近期学习情况的汇报。
  “学习什么专业不重要,未来可能你从事的工作不一定专业对口。但大学培养的是会思考的人才,将来才会触类旁通。”
  “人生就是不断努力和自我修正的过程,我相信你是最棒的!”
  “有进步,再努力,成为一个好男儿。”
  ……
  这些话都是孙老师在小罗思想汇报上的批语。几年来,小罗交给孙老师的30余篇思想汇报,每一次都得到真挚的回复,让他切实感受到鼓励和关怀。
  如今,即将升入大学四年级的小罗顺利通过了专业课考试并补齐了大一所欠科目。2016年教师节前夕,他以《一生有你》为题写下了一篇感恩文章。文中写道:“人生匆匆,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我们会一生铭记。感谢,一生有你!谨以此文,献给班导师孙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始终是学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发展性资助就是学校采取的重要途径。与保障性资助理念相比,发展性资助更加注重“能力资助”“精神资助”和“心理资助”,在自主学习、创新、实践、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等能力方面给学生予以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激励促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此外,大连民族大学自2014年起开展“一帮一”学习互助活动,通过“一帮一”“一帮多”和“多帮多”的形式,促进各族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搭建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常态化平台。通过互助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平均分至少提高了10分。2017年,学校共组建“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1436组,参与人数5276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连民族大学创新资助形式,积极构建全方位援助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增强自我认同感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真正做到经济上“助困”、心理上“助心”、发展上“助成”。在新时代,学校将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帮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以新面貌、新气象、新精神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