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协文学艺术界别小组讨论现场,一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受到了媒体的格外关注。她,就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全国政协委员——哈斯塔娜。
哈斯塔娜
“我是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厚爱和期望,带着内蒙古全区75支草原乌兰牧骑的使命,来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当天,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哈斯塔娜备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这样说道。
60年前,苏尼特草原诞生了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两辆勒勒车、四件乐器,一支“一专多能”的9人小队伍,开启了草原文艺征程。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作为内蒙古独特的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一专多能”是乌兰牧骑队员必备的素质,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长期在戈壁、草原上发挥着“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作用。2018年春节,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登上了央视春晚,把乌兰牧骑的风采展现给全国观众。
此时,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哈斯塔娜凝视着驻地窗外,思绪仿佛回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她一字一句地说:“总书记勉励我们要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如今,乌兰牧骑队员们有了更加明确的创作方向。“草原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沃土,我们要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草原气息的作品,反映新时代农牧民的不懈奋斗和美好生活。”哈斯塔娜和她的伙伴们知道农牧民们最喜欢看戏看小品,便把精准扶贫的主题融入到表演节目中,编排了《喜鹊为什么喳喳叫》等,深受大家喜爱。
60年来,乌兰牧骑以蓝天为幕布,以草原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如今,乌兰牧骑有了自己的全国政协委员,哈斯塔娜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会上,她时而用蒙古文做笔记,时而用汉语写着发言提纲。“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是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和鞭策。在政协委员履职尽责方面,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我要用乌兰牧骑的精神要求自己,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赴京参会前,哈斯塔娜立足本职文艺工作,积极了解、收集社情民意。为了更好地发挥乌兰牧骑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满足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的文化需要,她建议有关部门坚持办好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展演等活动,并以三年一届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惠民服务。
草原人民需要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更需要草原人民。走进新时代,乌兰牧骑传承着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红色基因,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发展。“我们乌兰牧骑的使命就是要把党的声音传遍草原,把十九大精神送到牧民身边,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哈斯塔娜如是说。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