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哈密之美
哈密有这样一个家
发布日期:2018-05-24

  “草长莺飞三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新疆哈密的三四月,总是艳阳高照、微风拂面,令人陶醉。


7EC9782CA28014AF504BBC5ABB849D43_副本.jpg


  3月28日上午,哈密市伊州区惠利园小区的一栋民宅里传出了欢声笑语,司地克·牙力老人的儿女们趁周末来看望他和老伴帕旦木汗·乃买提。这一家3个儿子、4个女儿都回来了,加上满屋跑的孙子孙女,好不热闹。两位老人乐呵呵地坐在孩子们中间,脸上满是幸福的笑。


  坐在两位老人中间的高个男子,他的眉眼和老人的儿女并不相像,却与这一家人亲密无间。此时,他正和老妈妈帕旦木汗手拉着手聊天。“你的生意这几天怎么样?”“敏敏这几天吃饭好不好?给她加营养了没有?”帕旦木汗问着,高个男子微笑着一一回答。少顷,他又问:“妈妈你眼睛恢复得怎么样?”“爸爸的胃好受些没有?”老人也微笑着回答。


  他们在用汉语交流。


  高个男子是两位维吾尔族老人的汉族儿子高全业,在这个家里排行老二。他与这个大家庭的不解之缘要从20年前说起。


汉族巴郎哈密打工  维吾尔族老人无私相助


  1998年秋,为了改变贫穷的家境,28岁的高全业从甘肃来到新疆哈密打工。那时的哈密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小城,就业机会较少,高全业凭借自己会开车也会修车的本事,找到一份开拖拉机犁地的工作。其时,几代垦荒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已将这里的数万亩戈壁变成了良田,大量种植着哈密瓜、葡萄、棉花等农作物。为此,每年春秋两季的犁地作业就成了农家的大事。雇佣高全业的老板,也是靠在各乡镇揽犁地的活来挣钱的。


  刚到哈密,高全业举目无亲,居无定所,老板安排他在哪里犁地,他就在哪里的农户家凑合一晚。后来,他受雇到伊州区南湖乡南湖村,这里是有名的哈密瓜产地,全乡农民都种植哈密瓜。按照老板的要求,高全业在南湖乡要长期工作,挨家挨户地犁好哈密瓜地。犁地的活又苦又累,他每天天刚亮就去上工,天黑得看不清人影才下工,晚上睡觉用高全业的话说就是“只要是个遮风的地方就凑合睡了”。那时候农户家条件都不好,哪有多好的地方给高全业住,夜里打地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直到一天黄昏,劳累了一天的高全业站在地头,拍着浑身上下的土时,迎面走来一位维吾尔族大叔。这位大叔就是司地克·牙力,他是南湖村的护林员,经常骑着一头瘦毛驴巡查村间道路上的林木。


  眼前破衣烂衫、面黄肌瘦的高全业引起了司地克的注意。他上前询问情况后,就对高全业说:“我家房子还算宽裕,你以后就住我家。”


  其实,司地克家只有三间土坯房,他和老伴加上6个孩子住着并非有多宽裕,但他打定主意要收留这个年轻人。回到家,司地克简单向妻子帕旦木汗说明了情况。帕旦木汗看了看灰头土脸的高全业,鼻子一酸,赶紧打来热水招呼他洗脸,又拿出自己儿子的衣服让高全业换上。当晚,高全业睡得很香。看他睡了,帕旦木汗又把高全业的脏衣服洗干净,找出自己大儿子的一件旧衣服,一针一线把衣服改小,悄悄放在高全业的枕边。


  “我是一个母亲,不管是汉族巴郎还是维尔吾族巴郎,在我眼里,他就是个孩子。他一个人在哈密,吃不好睡不好,我不管他良心不安。”帕旦木汗对笔者说。


有人牵挂虽苦犹甜  知冷知热家的温暖


  从那以后,高全业成了有爹疼有娘爱的人。“那时候妈妈经常做我爱吃的薄皮包子、炸饼子,爸爸经常站在地头的树下喊我吃饭,兄弟姐妹们也经常给我送饭。”


  有了爱,穷困的生活也会像掺了蜜一样甜。这个维吾尔族家庭给了高全业久违的温暖。这样的日子,过了整整五年。这个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与高全业建立了家人般的感情,大家相濡以沫、患难与共。高全业自然而然地称呼司地克夫妇为“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久了,高全业慢慢地能够听懂爸爸妈妈说的维吾尔语,爸爸妈妈也跟他学会了很多的汉语。


  高全业还记得,有几次他被雇主派到外地去干活,一连几天回不来。当时的农村通信不发达,爸爸妈妈一天没有他的信儿,就会焦急万分,直到接到高全业的电话,才算放心。


  凭着辛勤劳动,高全业有了一点积蓄。两年后,老家的父亲给他说了一门亲。听说老二要回老家娶媳妇了,司地克和帕旦木汗两位老人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他们就跑城里给他买了一件白衬衫。临走时老人让他穿上:“早点把媳妇给我们带回来。” 已经30岁的高全业看着衬衫感动得哭了。一个月后,高全业领着妻子杜风琴回到新疆的家,两位老人早就给他们置备了新被褥,欢喜地交给新媳妇。杜风琴听高全业说过他新疆的爸爸妈妈,双方一见面十分投缘。杜风琴父母早亡,从小在哥哥家长大,因此对于两位老人的关爱备感温暖。


欲创业缺少资金  一家人全力支持 


  2003年,高全业看准了一个商机,打算在哈密农业园区开一家农机修理店。然而,一直给人打工的高全业手里没有什么积蓄,连一年的房租都付不起。


  得知高全业的这一想法,司地克夫妇把儿女们叫回来开了家庭会议,全家人都表示无条件支持他。司地克还亲自带着高全业跑前跑后去找门面房,并拿出自己的积蓄3000元让高全业购置了切割机、电焊机等简单的设备。忙乎了半个多月,还是差2000元房租,司地克的两个儿子——高全业的大哥和三弟又凑足钱送了过来。就这样,高全业当上了农机修理店的小老板。


  开业之初,司地克一家经常来帮忙,送饭的送饭,跑腿的跑腿。高全业凭着自己的好手艺和诚实经营,生意逐渐红火起来,修理店越干越大,如今已经成为了修理厂。说起高全业的生意,司地克和老伴帕旦木汗笑得合不拢嘴。“我们的小高现在是大老板了!”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坦诚以待传递爱心


  当上了“老板”的高全业一刻也不忘记爸爸妈妈的恩情,他在老人面前尽着儿子的孝道,在兄弟姐妹面前也尽着手足的情谊。


  2014年,司地克和老伴准备在伊州区惠利园小区买一套商品房。高全业听说后马上送来2万元钱。“我这个儿子很孝顺,跟亲生儿子一样。”帕提木汗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高全业三天两头拎着肉、菜、面等生活用品来看望他们。他们有时要出趟远门,高全业就会开车来接。“现在我们老了,要是时间长点不见他,就想他。”帕提木汗说,高全业知道她最喜欢吃大十字哪一家的烤馕,经常绕道给她买回来。


  近几年,司地克和帕提木汗每次生病住院,高全业和妻子都及时赶到背着老人下楼、陪护老人就诊。2017年6月,帕提木汗做了白内障手术,高全业和妻子轮流去医院照顾,还付了8000元手术费。

  司地克的小女儿海力切木·司地克说,去年爸妈去内地旅游,也是高大哥资助的,我们家里孩子过生日,高大哥没少给他们买礼物。“我喜欢小高叔叔,他差不多每年都带我和哥哥上山骑马。”司地克二女儿的儿子达尼亚力·阿迪力依偎在高全业身旁说。


  吾索尔·司地克是司地克老夫妇的二儿子,在南湖乡种哈密瓜,他和高全业来往得最多,关系也最为密切。他几天不见高全业,就想得慌,农闲时就去高全业的修理厂帮忙。高全业也对这个弟弟很照顾,每年春耕时吾索尔需要买化肥地膜,高全业总会及时把钱送到他手里。对于高全业,吾索尔满怀感动:“我哥挣钱也不容易,可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经常是不用我开口,他提前就把我需要的钱准备好了。”


  爱心需要传递。去年,司地克的孙女(大儿子的女儿)司努尔力·吾守尔收到西安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高全业立即联系了自己在西安工作的外甥女,让她到司努尔力所在的学校去看望她。现在,高全业的外甥女和司努尔力也成了知心朋友。


  在老两口眼里,高全业当上再大的老板,也还是他们的孩子。2017年高全业的女儿高敏要出嫁了,帕提木汗亲手为她置办嫁妆:绣着维尔吾族特色图案的被褥、花帽、披肩和婚纱。婚礼当天,司地克一家盛装出席。不久前听说高敏怀孕了,老人又连忙给孙女做好了抓饭,让高全业带回去。“敏敏最爱吃我做的抓饭。”帕提木汗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个美丽的春天,如此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就这样静静流传。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