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伊犁河谷边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侧记
发布日期:2018-10-26

  伊宁乃至整个伊犁地区,作为城市出现的历史不过两百年时光,却是新疆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的区域。诞生伊始,它便担负起固边守家卫国、国际贸易来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重任。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发散点、亚欧大陆桥的中间点,它沟通着东亚、中亚和西亚,并衍生出多条支线,联接了南亚和欧洲各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伊宁前程远大。

 

014_5168_副本.jpg

玛依努尔与丈夫艾尼瓦尔在家中吃早餐,伊宁人的一天通常从一碗奶茶开始

06:40分,花园街


  零下20度,天空湿而黑,风挟着霰雪打向屋顶。城市还在沉睡,玛依努尔·塔西买买提已披上外衣,前往地下室,向锅炉的余灰中添入煤块。窜起的火苗很快将热量传导到小楼一层南侧的厨房,在滴水成冰的隆冬,厨房的灯光宛如一枚小小的、跳动的心脏。


  玛依努尔的家位于伊宁市公园街,刷成白色的漂亮的欧式两层楼,是老城区众多新别墅、老房子中的一座。


  伊宁古称“宁远”,始建于1762年,为清代“伊犁九城”之一,如今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亦是新疆对外开放最为活跃的城市,跨民族、跨区域、跨国家的商务及社会交往从未停止过。贸易带来财富,伊宁人建房子也就讲究。人们喜欢把钱用在盖房上,就算倾其所有也要把房子盖好盖漂亮,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伊宁民居与南疆民居的古老厚重迥然不同,处处透着洋派。走访老城434条街巷中的任意一条,五颜六色的欧式民居随处可遇。它们或新或旧,或高或矮,无一例外地有着前廊、院落、花木和葡萄架。六边或八边的尖屋顶下,楼房的门窗各具其形——人们通常会根据其样式与花纹,推测房屋主人的民族及房屋建造的年代。


  伊犁州定居着汉、回、维吾尔、哈萨克、蒙古、锡伯、乌孜别克、俄罗斯等4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7.9%。并且,许多家庭都有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海外关系。在这个著名的侨乡,建筑风格及生活方式所呈现出民族、宗教和地域的多样性,不足为奇。伊犁河谷之富庶,也由此可见一斑。


  玛依努尔家的两层楼房建于4年前,用了两个夏天的工时。小楼是丈夫设计的,雕花吊顶长廊、红松地板、欧式壁炉连建筑带装修,耗尽了她这些年从事土耳其服装生意的全部积蓄,此外还卖掉了一套单元房。庆贺乔迁之喜的那天,到贺的嘉宾仅男性就有400多位。


  玛依努尔有着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两种血缘,是身材高挑、容貌出众的褐发美女。出嫁近20年,每日早起为家人准备早餐已成习惯。冬天,主妇在厨房里忙碌,天气稍一转暖,做饭、用餐、起居等活动,就会搬到院中的“卡力多尔(走廊)”或葡萄架下的木床上进行。强调到户外“吃空气”,是伊犁人的传统。


  玛依努尔使用俄式炊具熬茶,茶具是吉尔吉斯的,茶碗产自景德镇,果碟果盘进口于土耳其。兑奶茶她采用哈萨克族传统手法,茶中加入方糖则受了俄罗斯人影响。此外,她还会做一份蔬菜沙拉,以均衡营养。煤气灶上的砂锅正熬着中药。玛依努尔入冬以来感觉有些肝火旺盛,头天就在伊宁中医院问了诊,抓好了药。

 

  玛依努尔在厨房忙碌时,丈夫艾尼瓦尔·库尔班江也已起身,打了手电在后院给羊喂草料,顺便检查一下鸡圈。尽可能地在庭院里养殖家畜、种果树、花草,也是老伊宁人的生活传统。增添生活情趣的同时,不隔断与自然的纽带。


  艾尼瓦尔生就一张好看的面孔和一副好性格。他是老伊宁人,维吾尔族司机,打出生到娶妻生子,都没离开过花园街。家里每次宰羊,他都会将羊肉分成多份,送给亲朋及街坊,“自己养的动物干净、香……是朋友都给送,不区分(民族),塔兰奇(种地)人就是这个样子的。”伊宁老城区为多民族杂居,正是如今政府提倡的“嵌入式”居住。


  当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新疆后,先后从吐鲁番、南疆一带迁移了6000多户维吾尔族农民至伊犁河谷屯田。艾尼瓦尔的祖辈便于那时定居于此,他们被称为“塔兰奇人”。


  维吾尔族人的早餐通常较简单,馕、奶茶再加上干果,便是一顿。飘香的奶茶与小圆馕之后,伊犁人的一天正式开始。 


10:30分,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维吾尔族女商人海力亚站在鞋店门口,向喀赞其老街深处望了又望。今天是交货日,在皮鞋作坊订制的7双套鞋还没送到,客人就要来取鞋了。


  冬天是海力亚的小鞋店生意最好的季节。老伊犁人喜欢穿皮靴三件套:内靴走在地板上又保暖又轻便,内靴直接蹬进配套的皮靴就可外出,皮靴外再加套胶皮鞋,走在雨雪泥泞的冬春幸福指数飙升。如此贴近伊犁特质的手工业产品,就产自伊宁的小巷中。虽说如今手工制品备受外来流水线产品冲击,但在牧区和老辈人中仍有一定的市场。伊宁许多家庭都从事商业及周边产业,区别仅限规模大小。自海力亚夫妇下岗后,生活全靠这间旅游区入口处的小鞋店。


  在喀赞其200多年历史中,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族人多以传统手工制造业为生,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由此规划而成。其临街商铺出售英吉沙刀具、牛皮靴、土耳其地毯、喀什土布、和田丝绸、俄罗斯巧克力、哈萨克斯坦铜具等。而街巷深处,仍有部分维吾尔族人继承祖业。海力亚进货的皮鞋作坊也在其中。


  尽管时间尚早,贺忠老人已从乌珠牛录的家赶到喀赞其,取年前在海力亚鞋店订制的皮靴。


  从乌珠牛录到喀赞其将近1个小时车程。乌珠牛录村隶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距中国、哈萨克斯坦边界只有18公里。1764年,为巩固西北边防,乾隆一道谕旨,3275名锡伯族官兵连同家属从盛京(沈阳)出发,西迁至伊犁河谷,开始了艰苦的戍边、军垦生活,并成为伊犁13个世居民族之一。锡伯官兵戍边的同时,修筑了100多公里长的察布查尔大渠,再加上林则徐被贬伊犁后修建的林公渠,伊犁河水终于如同毛细血管般遍布河谷各处,伊犁地区得以开垦出万亩良田,成为“塞外江南”。


  在多民族居住环境中生活,令在伊犁的锡伯族人普遍长了“几条舌头(掌握多种语言)”。贺忠是查县的锡伯语、锡伯文传承人,很为自己的“锡伯舌头”自豪。他初中起才开始学习汉语,年龄稍长,便常跟随父亲去山里拉木头。拉木头往往要在山里待半个月,他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孙女们的锡伯语已然退化,他恨铁不成钢。


  贺忠自己种麦种菜。每过半个月或一个月,他就去趟山里查看自家寄养在哈萨克人牧场的牛羊,同时从牧民那里买些鸡蛋、苹果和畜产品回来。穿上在海力亚鞋店订制的皮靴三件套,进山再合适不过。爱新舍里镇居住着七个民族,其中锡伯族最多。每到春节、古尔邦节,镇上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会相互拜年。锡伯族办喜事也会专门订一天宴请穆斯林朋友。


  听贺忠说到这些,海力亚也不住地点头,说喀赞其各民族也多,大家相处方式与爱新舍里的“一样一样的”。


  从喀赞其在最初形成时的几十户传统手工制造业者,到如今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游客穿梭的民俗旅游区,喀赞其的变化巨大。尽管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到来,喀赞其依然极力保持着属于自己的特质。如顾客贺忠和商家海力亚在共同等待皮鞋作坊送鞋的过程中,对手工皮靴制造者的信任,对精致工艺的赞叹,对往昔时光的眷恋,慢悠悠地,静悄悄地,喀赞其的“味道”与特质已然形成。


  这也是伊宁的“味道”与特质。 

 


014_4277_副本.jpg

开发区的设立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


14:10分,喀赞其民族手工业开发区


  不过,由于喀赞其的前店后作坊式格局缺乏发展空间,这种模式在伊宁愈来愈少见了。为此,政府在喀赞其附近的塔什库勒克乡设立了喀赞其民族手工业开发区,提供场地、管理和为期5年的免租,鼓励传统手工业制造者入驻。


  最早,阿布都力·吾布里的民族刺绣作坊,设在喀赞其自家的院子里;后来搬至汉人街,工人从四五人发展到10人;迁入开发区后开始规模化生产,工人增至60人。作坊进阶为工厂,产品销售也遍布全疆。

 

  阿布都力的厂房为两进、960平米,此时正是工厂忙碌之时:几位女工在提花机及绣花机流水线上来回巡视;第二进厂房集中了更多的女工,她们的手在缝纫机上快速翻飞,斑斓的绣品从这些少数民族女性手中流淌出一道道彩虹。


  聊到工作进度时,阿布都力有些愁眉苦脸——已有多家海外商家与他联系,但产量始终是个瓶颈——这真是个甜蜜的烦恼。


  喀赞其民族手工业区成就了阿布都力们,也为管理者如凯付尔提供了面向世界的舞台。


  柯尔克孜族人凯付尔39岁,有着令人仰视的身高、淡灰色眼珠和少年般纯真笑容。2001年他在吉林大学毕业,准备前往伊朗德黑兰大学留学,却因美国“9.11”事件爆发而终止。在开发区管委会工作后,他负责招商,先后长驻浙江杭州、广东佛山及境外的阿拉木图,直到2010年才结束多年的漂泊。家乡气候适宜、民风淳朴、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令见过世面的他再也不愿离开。


  农历正月过半,西伯利亚的寒风吹到伊犁河谷已变得潮湿温润,带了些许春天的气息。伊犁河水流过的伊宁,正在迎来最好的时光。


  凯付尔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亦有着大而化之的智慧。“凯付尔”是经名,两个女儿苏菲亚、苏丽亚也是经名——只是上学后简化为“苏菲”和“苏丽”。取经名源于对家族历史的纪念,凯付尔的外婆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柯尔克孜族。1930年代,因生活太过艰难,外婆的父亲越过国境,将两个女儿分别送给中国的两家人。当时外婆只有6岁,是送往回族人家的小女儿。此后,外婆再也没有见过父亲,所幸的是她与送给哈萨克族人家的姐姐一直保持着联系。


  关于自己的族别,凯付尔有时候感觉“向别人解释外貌像不像太麻烦了”。家里生活方式偏“回式”,爷爷也是从甘肃广河移民至伊犁的回族。新疆各民族同胞似乎对祖籍没有过多的溯源,他们更认同眼下的生活之地。富庶、开放、流动,令伊犁有着特别的历史沉淀和民族交融根基。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地的民族关系并未过多受到“7.5”事件的影响。这就是伊犁。


  小时候,凯付尔住外婆家。外婆家养牛种菜,各民族街坊找外婆买盆牛奶、买把韭菜,不分彼此。如今他家住单元楼一楼,二楼汉族,三楼哈萨克族,邻里间的往来也都密切得很,亲热得很。凯付尔的妻子是回族,其家族成员的眼珠均为棕黄色,不同于通常回族人的黑色或灰黑色。妻子家族的历史传承,用凯付尔的话说“更是传奇”:一个世纪前,妻子的曾祖父携家人离开沙特,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东经商,最终定居伊犁。对两个女儿今后是否非穆斯林不嫁的追问,凯付尔报以爽朗一笑:“只要她们愿意,是否穆斯林不重要。”


  目前,凯付尔的家族中已有两位女性嫁与汉族,同时也有维吾尔族、回族和东乡族女性嫁入。 

 


12_副本.jpg

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一条小街分隔了中、哈两国国界的同时,也连接了两国的友好往来


16:40分,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口岸

 

  等待取货的李向兰开始焦虑起来。动作再不快些,就赶不上末班摆渡车了——坐摆渡车2元,打出租10元(行李另计费)。她舍不得这几元的差价,再晚通关可就麻烦了……4点半,免税店该关门了,今天只跑了四趟,离目标还缺一趟。


  李向兰已经58岁了,她把自己裹进一件红色羽绒服中,在人群中格外亮眼。每天清晨口岸一开关,她便准时立在通关队伍的前端。她对自己的麻利劲儿很满意:“你看我有50不?身体好着呢——”李向兰是口岸人中的“骆驼客”。


  在霍尔果斯口岸当骆驼客的门槛很低,只要一张护照、一辆拉杆车、一件行李包,外加手眼麻利肯吃苦就成。英雄不问出处,李向兰就是河南信阳人。哈萨克斯坦方也有许多骆驼客,包括哈萨克斯坦人、吉尔吉斯斯坦人和塔吉克斯坦人。


  口岸四季开关运行,年进出口货物超过200万吨,每天客流量过万,高峰期可达四五万人。尽管夹杂在游客及商贩中的骆驼客人数不多,运带货物量以公斤计,但绝对无法被忽视。他们每次20公斤,一天四五次,一次次往返于两国之间为商户运带货物,通过“人肉”物流赚取劳务费。


  县级市霍尔果斯既是中国离欧洲最近的城市,又是世界少有的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历史上,中亚民族就在伊犁以民间形式与中国进行贸易,当时的货物主要是中国茶和俄国棉、毛、皮革、金属等制品。霍尔果斯口岸设立后,更是融旅游、进出口贸易和中转货物为一体。


  老周每周都会来一趟口岸,为家里添置日用品。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免税店的东西物美价廉,是霍尔果斯市民日常购物的首选。这次,他要帮忙为朋友带几条香烟。目标明确,老周拔腿直奔位于哈方一侧的意大利免税店。


  中哈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于中哈国界线两侧,5.28平方公里,封闭式管理,是我国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只要持护照或临时通行证,就可经海关进入合作中心的免税店消费。两国都配备了从海关至贸易区的摆渡车,以方便游客往来。这里汇聚了中国、俄罗斯、韩国、意大利及中亚五国1000多个品种的商品,俨然购物天堂。

 

 

  送走店中最后一位顾客,清点货物,完成电脑登记,肉孜姑娘才能搭乘哈方摆渡车,出关回到在哈萨克斯坦的家。不少中亚国家女子受雇于两国雇主,在合作中心工作。冬季正是皮草热卖的季节,游客络绎不绝,忙得让这个21岁的姑娘有点吃不消。


  肉孜到中方的这家皮草店做导购不到3个月。她的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和俄语流利,但中文仅能说“你好”“谢谢”和“欢迎再来”。来游览、购物的多为中国游客,不过她灿烂的笑容和亚金色长发,填补了交流上的不便。肉孜很受各国、各族打工者的欢迎。闲暇时,她也教中方店员学习俄语。家人也支持她在口岸打工,她计划在一两年内学会汉语口语、挣点钱,“然后去北京留学呀……”


  在国门口做国际生意,受益的不仅是骆驼客、老周们和肉孜们,大小商人们也能“游客生意”“大单出口”两手抓,可谓商机无限。 


19:10分,六星街


  野鸽子的翅膀才掠过绯红色天空,黑夜便来临了。黑暗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复调:钢蓝、铁青、钴蓝、暗紫、玫红……伊犁的天是透明的。伊宁夜晚的千万盏灯光中,有一盏属于伊力亚尔·嘎比托夫。


  尽管经历了太多坎坷,下颌也因病摘除,但依然无法掩饰伊力亚尔身上的儒雅气质。伊力亚尔头戴塔塔尔族花帽,坐在书房中整理资料:83岁,是时候给孩子、给中国的塔塔尔族人留下些记录了。


  塔塔尔族是欧罗巴人种,生活习性偏欧式,散居于新疆各地。目前,我国塔塔尔族约有3556人,是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塔塔尔族极其重视教育,文盲率为零。他们创建了新疆第一所现代教育体系学校、第一所女子学校和第一个现代剧团。1915年,1000多名塔塔尔族人聚集在伊宁,规划了斯大林一巷至八巷的8条巷道,作为塔塔尔族人的新居住区,开创了新疆第一个有规划的街区。伊力亚尔现居住的六星街,就是在当初的塔塔尔社区的基础上,由德国工程师规划设计的。


  塔塔尔族源于塔塔尔人(鞑靼),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早在19世纪上半叶,伊力亚尔的祖辈就曾由喀山至伊犁经商。1890年,他的祖父作为俄罗斯派驻官员,定居伊犁。伊力亚尔在莫斯科大学接受教育,回国后任教于新疆冶金学院,后定居伊宁,在伊宁俄罗斯中学担任俄文老师,直至退休。


  伊力亚尔的母亲再娜甫在伊犁教育界有着极高声誉。1915年,她创办了新疆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塔塔尔族坚信,一个文盲母亲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伊力亚尔在母亲的影响下,诗歌、谱曲、作词无所不精。他谱写的歌曲,在塔塔尔人中广为传唱。


  伊力亚尔曾5次受邀出访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推动塔塔尔文化发展和两国的交流,多次受到其总统接见。在他的建议下,鞑靼共和国对中国塔塔尔族留学生实施了免收签证费、学费和交通费政策。在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关于伊宁重建塔塔尔族学校征求意见时,他却投了反对票:伊宁现居塔塔尔族人数太少(不足500人),塔塔尔语在家庭内保留就好,公共领域有汉语、维吾尔语已够用。

 

  伊力亚尔在书房静思之际,爱人歌比特娃·古丽娜正在楼下厨房做塔塔尔风味点心“派来米奇”。


  “伊力亚尔人很帅,像南斯拉夫电影《桥》里的男主人公。他人好,受了那么多苦,我心疼他……再说塔塔尔族人的文化层次都非常高,我愿意嫁给他。”古丽娜是乌孜别克族,比丈夫小20多岁。两人初遇时,伊力亚尔年已五旬,身无分文。婚后,古丽娜顺应塔塔尔族生活方式,学习塔塔尔语,还跟丈夫学会了俄语,生活美满。“我没有上过高中,但同丈夫生活了30多年后,我觉得现在我已经是大学生的水平了。”


  历史上,塔塔尔人一直有着“文化中的犹太人”之美誉。如今,他们多散居于世界各地。中国的塔塔尔族人也有许多选择了在海外生活,但每年撒班节,他们都尽可能地回故乡一聚。


  无论塔塔尔族还是塔塔尔人,只要到伊宁都会来六星街看望伊力亚尔·嘎比托夫,品尝古丽娜做的“派来米奇”。 

 


014_4108_副本.jpg

伊力亚尔向来客介绍伊宁塔塔尔族人的历史


22:20分,俄罗斯东正教墓地和教堂

 

  伊力亚尔家“塔塔尔式”的宁静与相隔几条街区的亚历山大家中的“俄罗斯式”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歌声、手风琴声、踢踏舞声、欢呼声、祝酒声……音乐与热情都是俄罗斯式的,太俄罗斯了,如同沙俄时期的“黑铁时代”。


  有多少人为着各自的兴趣,寻找俄罗斯族人在伊犁生活的痕迹,找到亚历山大·扎祖林呢?如果凑巧,还能参加一场亚历山大的家庭音乐沙龙,就像今夜。


  亚历山大的家一楼是修理铺,杂物修理兼做木匠活儿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二楼住着他的一家,后院便是伊宁俄罗斯族东正教墓地之所在。玄机在地下室:一个展有数百架、各国、各民族、各种类及历史阶段的手风琴,还有部分西洋乐器的私人手风琴博物馆,就委身其中。并且,“手风琴私人收藏吉尼斯世界记录”申请,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收藏乐器,演奏乐器,尤其是巴扬(手风琴)是我人生最大的爱好。音乐一响起来,什么困难都不是困难了。”亚历山大的手风琴演奏水平,就连专业演奏家都感到惊异。伊宁许多家庭的孩子都跟他学过手风琴,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又把从他这里学到的手风琴技艺带向海内外。而俄罗斯族人对当地的影响,不仅仅限于音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俄罗斯文化风靡了包括伊犁在内的整个北疆地区。俄语是伊犁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之一,俄文学校、俄国商品、俄文书籍、俄语电影、俄式马车、十进位的俄式算盘、俄式红铜水炉、俄罗斯风格建筑……给伊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因贸易、因战争等各种原因进入中国境内的俄罗斯人,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俄罗斯族。随着中苏关系紧张、苏联解体,一部分俄罗斯族人返回了俄罗斯,一部分迁往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一部分人则像皮特罗夫·克拉斯娜乌索夫·亚历山大维奇一家一样,选择了留在中国。

 


014_5355_副本.jpg

皮特罗夫展示自己家族的照片


  皮特罗夫是哥萨克后裔,东正教墓地另一侧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管理人。他的曾祖父和祖父是苏联红军,祖父在“三区革命”中牺牲时只有25岁,祖母也因伤心过度去世,留下了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由在伊犁巩留县的外婆抚养长大。

 

  皮特罗夫的外公1918年来到阿勒泰,来时从俄罗斯带来了一箱黑蜂,黑蜂和养蜂技术由此在北疆推广开来。后来,外公在巩留洽西定居,从事畜牧业。外公还是个土医生,由他接生的孩子就有上百个,皮特罗夫的妈妈也成为了当时牧区有名的接生婆。1980年,外公、外婆随皮特罗夫的两个舅舅移民在澳大利亚定居。


  但是外公在88岁那年,老是梦见他的父亲叫他返回中国。他不顾年迈体弱,执意回到了伊宁。在伊宁住了一周后去了洽西,并于两天之后逝世。外公走后的第九天,86岁的外婆也随之离世。


  教堂只有不大的一间房,却是留在伊宁的俄罗斯族东正教教徒的灵魂所依。皮特罗夫从教堂望向墓园,那里漆黑一片,却给这位中年男子带来安慰:祖父被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与祖母一起安葬在这里。父亲和自己为了守护祖父母的遗骸,而选择留在了中国。


  皮特罗夫来伊宁做教堂管理人员之前,一直在恰西生活,是个地道的牧民。天山深处的山林、草场与溪流早已融入他的灵魂。“我的外公、外婆和母亲都安葬在了巩留县莫合乡。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落叶归根’吧。” 


23:50分,伊犁河


  刘成志从伊宁陕西大寺检查完工作出来,已经到了后半夜。


  正月十六圆月与清真寺宣礼塔上的弯月遥相呼应,熠熠生辉。


  陕西大寺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而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兼有阿拉伯风格,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伊犁规模最大的回族清真寺,它也是伊宁市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之一。刘成志回家路过伊犁河大桥时,停下车,点燃一支烟,望向黑黝黝的河面。此时,万籁俱寂。


  伊犁河,母亲河,它源出天山,向西流出国界,最后注入哈萨克斯坦卡普恰盖水库。是它成就了伊犁“亚欧大陆上的一块湿岛”之誉,成就了伊犁宜农宜牧宜林的富庶,成就了伊犁古往今来的贸易繁荣。


  伊犁河最早见于《汉书》,清乾隆时又以河名确立了地名,取“伊丽水而名之”。塞种人、乌孙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俄罗斯族、汉族……伊犁的历史、民族史动辄与内陆、中亚乃至欧洲咬合,纷繁芜杂,精彩纷呈,如同伊犁河的呜咽,带着卡瓦斯般微醺的甜蜜,又曾经带着几许忧伤。


  刘成志想起了中午发生的一件趣事儿。


  当时,刘成志在伊宁市潘津乡检查工作,发现挂在乡政府办公室的潘津乡民族团结全家福照片不见了。3个多月前,潘津乡在他的建议下,着手拍摄民族团结全家福。最早乡里有7个民族,刚拍完,就冒出一个民族;刚拍完,又冒出一个民族……前后忙了3个多月,好不容易拍完才挂了两天,怎么就取下来了呢?刘成志一问情况,乡干事阿布都赶忙解释说:“书记,又冒出了一个民族——羌族。”


  伊犁河是流动的,伊犁也是流动的。就拿汉族人来说,18 世纪,清政府除了依靠锡伯族和满族实行军事屯垦、南疆维吾尔族垦田之外,还从甘肃、陕西等地迁来部分汉族农民进行农业开发。自光绪年起的70年间,“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人,赶着骆驼来伊犁行商坐贾。当时,仅伊宁的杨柳青人就有约3000人、店铺400余家,开创了盛极一时的“汉人街”。新疆解放后,王震359旅进疆、设立兵团军垦;“文革”时,内地青年“上山下乡”支边;再后来的国家“援疆”“援建”……加上从未停止过的从内地自流来疆人员,一代代汉族人融入了伊犁火热的生活。

 

  刘成志本人也是个“老伊犁”。在饭桌上,他的“恰克笑话”层出不穷,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都极为地道。1952年,他的父亲中专毕业后,从甘肃老家投奔随部队进疆的大哥,在乌鲁木齐,被一位蒙古族乡长招到伊犁尼勒克县的一个蒙古族乡,当了一辈子兽医。刘成志就出生在尼勒克,喝着哈萨克族邻居的山羊奶,长成了一名魁梧的“儿子娃娃(新疆话,好汉)”。如今,他从事着民族宗教事务工作。


  “喝伊犁河水长大的伊犁人,是怎样的一类人呢?热情、坚韧、开放、包容,有着很强的国际视野和意识。追根溯源,是丝绸之路连接起了内地与伊犁、世界与伊犁,同时也塑造了伊犁人。”在总结伊犁人的特质时,刘成志的眼中闪烁出光芒来。


  伊犁人是那样热爱伊犁河,日常散步、嬉戏、消暑、野餐,都会选择在伊犁河畔进行。在伊宁有个传统:无论哪个民族结婚,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会穿着婚纱西装,在亲朋的簇拥下,前往伊犁河大桥附近的水域拍婚纱照。若没有伊犁河的见证,这场婚礼就不完整。于是在伊犁大桥河畔,无论白天的哪个时段,你总能遇到兴高采烈的新人。


  此时,刘成志不会与新人相遇。但是谁在凌晨时分、伊犁河大桥下唱起了故乡之歌: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它找到什么,是可爱的故乡……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