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讲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伟大实践故事——写在《模范自治区 亮丽风景线——关于内蒙古的70组热词》特刊出版之际
发布日期:2018-08-06

  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今年,党和国家的大事喜事尤其多。欣逢盛世,我们的杂志也步入了“甲子之年”。


  60年来,面向国内外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报道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团结进步、改革发展,是我们坚守的职责和使命。1987年,汉文版创刊30年后,为服务好使用蒙古语文的读者,本刊创办了蒙古文版(其后相继创办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和英文版)。此举,开创了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宣传的先河,意义重大。时任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为新创刊的蒙古文版题词,以示鼓励:“办好民族团结杂志少数民族文字版,使它成为各族人民的知音。”


  60年来,从《民族团结》到《中国民族》,仅汉文版杂志(1966—1979年停刊)就出版近600期,刊发1万余篇文章、约3万幅图片……在国家民委历届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海内外各族读者、作者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集三代各族编辑记者之力,不辱使命,记录和见证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非凡历程,有幸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加油鼓劲、增砖添瓦。此间,关于内蒙古的报道,理所当然地份量较大。


  60年来,本刊汉文版发表有关内蒙古的文章近1000篇、图片2000余幅;30年来,近200期本刊蒙古文版,发表近4000篇文章、约1万幅图片。本刊六种文版与近年创办的五个微信公众平台、两个网站携手并肩,在对外报道好内蒙古的同时,不断加大面向蒙古族干部群众宣传的力度,为促进内蒙古的繁荣进步作出了应有努力和贡献。


  盛世华诞。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组织好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这让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备感关怀、深受鼓舞。


  (一)


  在我国版图上,东西绵延4200余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犹如一匹飞驰的神骏,奔腾北疆,英姿勃发,令人神往。


  “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56年前,应乌兰夫同志邀请访问内蒙古的史学家翦伯赞,在其名篇《内蒙访古》中如此断言。他认为,对于史学研究者来说,内蒙古极富诱惑力。因为在悠久的历史中,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生存和活动的重要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活动又是中国史甚至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把世界史视为“最伟大的诗人”,翦伯赞则在内蒙古看到了这个最伟大诗人的杰作:群鹰搏击,万马奔腾。“世界文学的文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


  大概正是因为如此,上世纪80年代初,一生“志在富民”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启动边区发展研究课题时,就决定从在边疆民族地区中颇具代表性的内蒙古入手,并以其为重点研究对象。1982年至1995年,费先生11次赴内蒙古,按“南农北牧东林西铁”的分布格局,把全区的典型地区都考察到了。他关注的内容,集中于民族传统与现代化、小城镇建设、东西部交流合作、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智力资源的使用和培养、人口流动、生态环境保护等。期间,与他交流过的一些领导和学者感叹说,费先生虽然年纪大了,但思想很解放,不仅调查农牧民现在的生产生活实际,还作了考古,这种从古到今研究内蒙古的方法很好,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很中肯。1987年8月,费先生还作为副团长随中央代表团到呼和浩特参加了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庆祝活动。


  “只有提高牧业发展的生产力,才能根本扭转农牧矛盾,恢复生态环境,搞活经济。”“(少数民族发展)要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仅要保证青山常在,还应保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费先生诸多关于内蒙古的论述,其主旨尽在他深情的憧憬之中:期盼内蒙古发挥边区优势,从采掘工业和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入手,走出一条农牧结合、城乡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边区开发的道路来。


  无独有偶。与费正清、斯卡拉宾诺等美国汉学界响当当的“中国通”齐名的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和鲍大可,也都对内蒙古非常关注。


  “为了要估计中国在整个人类编年史上的巨大利害关系和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把中国内部发展的主要事实弄清楚。”在名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拉铁摩尔以一种内部主义视角审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互动的拉锯状态,将内蒙古等所处的双方交汇之边疆视为这两种文明的黏合剂。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深入考察了中国内陆的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和历史演进等,揭示了内地与边疆的互动依存关系。


  作为当时唯一在内蒙古、东北和新疆等中苏中蒙边境广泛游历的美国人,拉铁摩尔主张“从中国边疆社会发现历史”。为了更好地考察内蒙古,他每年夏天都会找蒙古族人作向导,买一峰骆驼就出发。而通过几年的学习,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蒙古语。


  “对于汉族是边缘的长城地带,对整个的亚洲内陆却是一个中心。”拉铁摩尔把中国的这片特殊意义上的边疆,叫作“长城边疆”,认为中国两千年来就是以长城为中心的互动,不同族群通过交流互动形成了更大的认同。而放眼边疆地区,内蒙古的历史是“所有边疆历史中最典型的一部分”,它具有超越于其他地区及文化的地域重要性。“从东北多样的地理环境,到新疆的绿洲和沙漠,以及西藏的寒冷高原,在这之间诞生了蒙古草原历史的一种变形的社会。”他还特别强调:“在最典型的草原与标准的中原农业之间,隐藏着亚洲内陆边疆迁徙及征服的秘密。”


  所以,拉铁摩尔尝试用他的“内蒙古钥匙”分析中国的边疆问题,再以边疆问题来看中国本身。

  上世纪80年代末,重访内蒙古等西部地区之后,美国当代中国学的开创者鲍大可出版了《中国西部四十年》。上世纪40年代后期曾以学者和记者双重身份访问过这里的鲍大可,在这部他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中赞叹:“比起以往任何时期,这40年发生的变化都更为深刻。在发展和改革方面,较东部而言,西部还有差距,但这里发生的变化已经将它与中国其他地区和现代世界连接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跨越40年的两次西部探访之旅,鲍大可的首选目的地都始于内蒙古:重返包头,“看到的是内蒙古这个中国边疆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中心”“变化程度远远超出我的想象”;再访阿拉善,“得知如今的它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都更加融合于国家的政治体系。显而易见,现代化不仅对巴彦浩特而且对偏远的草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古族人已经以空前的方式,相当广泛地进入了政府的事务和工作行列中。”“我更不怀疑那些草原地区的蒙古族人,能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他们的文化特色。”……在鲍大可看来,内蒙古就是整个西部的缩影——“走向现代化的趋势特别令人振奋!”难怪,他写道:“走访西部大地,就让我们从内蒙古开始吧!”


  无论中国当代学者,还是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于内蒙古的那份深切关注,就如同内蒙古自身纵横捭阖的地缘和历史一样,总让人百感交集。


  诗情画意的内蒙古,不乏风云开阖的紧要关头,很多时候既是历史大戏的前台,间或又似幽深的“历史后院”。


  与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红山文化,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神奇的嘎仙洞,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和亲的王昭君,纵横欧亚、威震世界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英雄史诗《江格尔》和历史文学长卷《蒙古秘史》,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千孤儿入草原,经济增速八连冠,铺设在非洲铁路上的包钢生产的钢轨,“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平均每八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多民族混合家庭……


  自古以来,内蒙古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蒙古族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特别是自治区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发展和完善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为形成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取得现代化建设、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新胜利。诚如乌兰夫同志回忆录中言词凝重的感受:“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省级地区,她首先用事实宣告了我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这一基本政策的胜利。”


  光辉的历程,伟大的实践。这是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领导人几十年革命生涯的切身体察。这,也同样应和了半个多世纪前翦伯赞的由衷感慨:


  “内蒙地区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的新世纪。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等,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历史变革。他们都在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经由不同的道路走进社会主义社会。条条道路通向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得到了最具体、最生动的说明。”


(二)


  前不久,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民微博开展了“美丽草原我的爱”图文征集活动,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启动“热爱内蒙古的N个理由”问卷调查,希望读者用文字或镜头讲述与内蒙古的情缘,用个人的精彩故事见证北疆的沧桑变迁。7月21日,国家外交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也在北京举行“开放的中国:壮美内蒙古?诚邀五洲客”全球推介活动。


  是啊!究竟有怎样的理由,让粉丝更多些地爱上了内蒙古?


  除了政治语境的特殊意义,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风情绚丽多彩、自然景观辽阔壮美、物产资源多样富集,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乃至世界之最——


  长调呼麦马头琴,蒙古男儿三艺,德德玛、腾格尔和杭盖乐队、凤凰传奇,《天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鸿雁》,走到哪里都能喝到的内蒙古牛奶,乳都、薯都和马都、羊都,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17种矿产资源,规模居全国前列的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新能源、云计算等产业,全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全国首个草原乡土植物资源库,获得联合国环境奖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敖汉旗造林绿化,一年有283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的“内蒙古蓝”,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6倍的呼伦贝尔……


  “对于故乡而言,我来何迟!”在原籍内蒙古的台湾诗人席慕蓉心中,最幸运的,就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从远隔千山万水的乡愁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从个人家族的悲欢离合到对整个游牧人群的关切……“原乡的呼唤”将席慕蓉唤醒,关于草原、人生、畜群的命运之歌,似九曲长河自她笔下潺潺流淌。


  席慕蓉对于故乡的呈现,如诗似画情深意长。而记者从业近30年,与大多数同事一样,职业生涯中也少不了同内蒙古的交集:数次去距离北京并不遥远的内蒙古采访,写过一些文章,也拍过不少图片和视频,关乎风情,关乎草原……但总停留于浅尝辄止的表层。唯有那次北疆边境自驾行,最是难忘。


  2006年6月底,记者驱车从北京出发,经河北承德到赤峰,然后是通辽市、兴安盟,两天后抵达海拉尔,进入了《兴边富民行动·走读边境中国》大型系列报道的内蒙古时段。


  在那个北疆最美好的季节,在漫长的中俄中蒙边境,记者穿越国道、区际大通道、县(旗)道和乡村公路、草原牧道以及边防公路,走过人烟稠密的农耕地区,走过汉族与蒙古族等多民族杂居的半农半牧地区,走过一望无际的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草原,亲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翻越长城和燕山山脉,先自南向北、再由东往西贯穿整个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锡林郭勒、浑善达克、乌兰察布、阴山、河套、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从水草丰美的草原进入广袤的戈壁和沙漠,跨越了迥然相异的自然环境。太阳从内蒙古最东北端的额尔古纳市升起,照到最西端的额济纳旗,需要两小时。而一个不落地自驾走访全区19个边境旗市,记者花费了30多天。


  越过由山地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半干旱草原组成的内蒙古大草原,再往西,便是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山草原。当然,记者还向往着有朝一日能驱车继续向西,出境直达欧洲多瑙河下游,游历全长近2万公里的欧亚草原带。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沿边开放逐渐红火的日子里,记者也曾踏访内蒙古的边境小城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并由此赴俄罗斯的赤塔“三日游”、蒙古国的扎门乌德“一日游”。当时,边境地区几乎全民边贸热,名不见经传的边民掀开了两国历史全新的一页。而今,曾经的草原丝绸之路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内蒙古已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枢纽,乃名副其实的“世纪动脉”。


  自驾“走读”内蒙古边境,无疑是一次体察草原生态的自然之旅,一次感受草原民族的文化之旅。


  从天似穹庐、风吹草低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记者这一路走过的原野,是汉、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满、俄罗斯等55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家园。这一路,有成群的牛羊,建设的工地,发展的热潮;但不必讳言,也有草场的退化,民生的艰辛,传统的消逝……这次“走读”的经历,使记者得以更加真切地感知内蒙古。横跨北疆的内蒙古边境行结束后,记者写下《额尔古纳河右岸》《新巴尔虎的人文新地标》《乌珠穆沁的草原和长调》《牧民为何要“走场”》《国门内外双城记》《额济纳:一条河流的死亡与复活》等文章。


  就在记者这次边境行之后的第三年,内蒙古全部边境旗市都被国家纳入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将边境旗市作为重点扶持地区,实施差别化的支持政策,使其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有力推动了边境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今的边境旗市与记者当年所见到的比起来,早已旧貌换新颜,真正离“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就这样,从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走进这片热土至今,记者与同事一道持续报道内蒙古,更时时牵挂内蒙古:壮丽浓烈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资源宝藏,追梦圆梦的出彩人生和时代大潮……深深浅浅的屐痕车辙和感同身受,无一不是内蒙古赐予的宝贵财富;而那些浮光掠影却带着体温的文字和图片,只能算记者对内蒙古的微薄心意!


(三)


  创刊伊始,本刊一直秉承“围绕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中心,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的办刊方针,致力于讲好中国民族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世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让中国少数民族走向世界。每逢民族自治地方特别是五大自治区的庆典,本刊无不倾力配合。眼下,全面深入、真实生动地报道内蒙古自治区70年来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更是本刊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那么,在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七十华诞的特殊节点,又该以怎样的方式,讲好“祖国正北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伟大实践的故事,以充分展现“模范自治区  亮丽风景线”的风采和魅力?

  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内蒙古是一个典范和象征。自治区70年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充分印证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正确。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指导工作。这是内蒙古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的重要要求、“四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奋斗目标,为内蒙古发展确立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是引领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矢志不渝地把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坚定自觉地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扎实有效地推动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蒙古篇章。


  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指出:总结好、宣传好内蒙古的经验和做法,对全国民族工作大局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这就为本刊做好内蒙古自治区七十大庆宣传,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为了讲好祖国北疆峥嵘岁月的故事,讲好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成功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故事,讲好内蒙古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故事,杂志社在大庆活动举办前夕,推出了汉文和蒙古文两种文版的《模范自治区  亮丽风景线》特刊。本着“视角更独特、形式更活泼、内容更厚重”的理念,特刊通过解读“关于内蒙古的70组热词”,以深入反映自治区70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进步,鲜活呈现内蒙古各族人民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风貌。


  《模范自治区  亮丽风景线》特刊得到了国家民委和内蒙古方面的高度重视,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欣然撰稿,极大地提升了特刊的“含金量”。


  除了特刊,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逐步加大了对内蒙古的宣传力度,六种文版每期杂志上都有较大篇幅的相关图文报道;为浓墨重彩地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体现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祝福,我们还在汉文版第八期、蒙古文版第四期杂志推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专题,对中央代表团在内蒙古与各族人民共庆华诞的活动等进行图文并茂的报道。与此同时,杂志社的汉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五个文版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汉文、维吾尔文两个网站,也长时段、多形式、全方位地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大庆主题予以深入报道。


  对内蒙古的宣传报道过程,也是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内蒙古认知的过程。


  粉丝爱内蒙古的理由太多,其中最无悬念的是这个谁走进去谁都会迷恋的地方很“高曜”(蒙古语,意思是美丽、美好):“世界上有各种美,但最令人震撼和难忘的是壮美。壮美在哪里?就在蓝天白云下的内蒙古”“风情大美,环境优美,社会和美,人民善美,歌声甜美,一切都是美不胜收的美、不可复制的美”(外交部长王毅、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向全球的推介语)。


  我们推崇内蒙古的理由更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个面积占到全国陆地面积八分之一的地方很“特仑”(蒙古语,意思是领先、特等、第一):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开启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时代,展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广阔无垠的大好前景。


  期望我们的报道能够解码内蒙古骏马驰骋七十载、撸起袖子奔小康的蝶变奥秘!

  祝愿“模范自治区”永放光彩,“北疆风景线”愈加亮丽!

  内蒙古,“乌力吉赛音”(蒙古语,意思是吉祥如意)!

  “乌力吉赛音”,内蒙古!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全年定价90元。

订阅方式(二选一):
一、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民族(汉文版)邮发代号:2-91
中国民族(蒙古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237
中国民族(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7
中国民族(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新>58-118
中国民族(朝鲜文汉文对照版)邮发代号:82-392

二、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联行号:102100020307
联系电话:010-58130831;传真:010-84504624;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