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之所及,尽是绿色,微风拂面,带着草原的清香。站在草原,脚下就是水草丰茂的地方。今年7月22日至25日,中华一家亲·巴林草原情——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那达慕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举行。奔腾的骏马,飘扬的金嘎,如风的箭镞……那达慕是草原人的盛会,也是迎接远方亲人的盛大仪式。同样的风吹过了海峡,吹到了草原,眼前的草原不再是诗歌,而是真实的——我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马儿与少年
清晨4点,在巴林右旗看到了日出。太阳从地平线升腾起来,朝霞辐射出去,笼罩着麻斯他拉草原,凉风阵阵,人一下子就清醒了。今天是个赛马的好日子。
蒙古马速度赛早6点开始,马儿们要空腹跑完12圈赛道。骑手们为了减轻重量,没吃早饭。有经验的老骑手们坚信,适当的饥饿感能保持比赛时的清醒、紧张与兴奋。
1.4米以下蒙古马速度赛,比的是耐力。它们体形较小,性格也较温顺,但体质健壮,胸廓身长,被毛浓厚,不怕寒冷,不择食,而且速度快,耐力久,是远行出征的主角。
9岁的男孩奥达木还没有蒙古马高,叔叔阿拉腾苏和将他抱到马背上,奥达木拉着缰绳,娴熟地溜了溜马。那达慕赛马比赛不分年龄,同场竞技,赛场上的少年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参加了两次比赛的奥达木表现很平静。倒是叔叔阿拉腾苏和有些担心,“这种环形赛道他还不习惯,这匹马之前跑过这种弯道,但是骑手比马更重要,他要当心速度。”阿拉腾苏和向侄子交待着转弯时的注意事项。奥达木点点头,没有说话,用手摸了摸他的马儿,马的鼻衡处有一道印迹,奥达木叫它“白鼻子”。
赛马场上,少年骑手奥达木的骑服头饰鲜艳醒目,帽子上有个图案。阿拉腾苏和想了半天如何用汉语向我解释图案的意思,最后说:“应该是‘马的精神’的意思吧,祝福他!”
赛场里马比人兴奋,比赛越临近,马越不安分,不时地转圈、蹬腿或者嘶鸣。37岁的马主人孟和陶格陶在安抚着他的8岁蒙古马,他对自己的马很有信心,去年它曾在赤峰市比赛中获得第五名。
赛马场太大,几乎听不到发令声,却已见骑手们策马扬鞭奔腾过来了。蒙古马身材娇小,势均力敌,很快形成第一个集团,你追我赶相互紧咬着不放,赛程过半依旧难分伯仲,直到跑完第八圈,骑手们才逐渐拉开距离。
少年骑手总是有着超乎年龄的冷静,赛前看起来是个“娃娃”,赛场上却英气十足,丝毫不输成年人。飘扬的头饰,奔腾的骏马,分外吸引人眼球,让观众们的目光不停追随。奥达木一直跑在第六名的位置,叔叔站在临近终点的弯道处,每次奥达木过弯道都把马鞭使劲挥得很高,以便瞄一眼叔叔。
与奥达木一起从西乌珠穆沁旗来参赛的12岁的额勒布格,似乎发挥得更出色。他从第八圈开始加速,一个弯道以后,冲出了第一集团,一马当先,成为一匹“黑马”,看台上的观众发出一阵惊呼声。还有两圈,不少观众似乎觉得胜局已定。额勒布格的父亲站在赛场弯道外围,双手抱在前胸,目光紧追着儿子。“哒哒哒,哒哒哒”,儿子骑过父亲所站的弯道,父亲用暗语提醒他慢点。
第十圈,稳住了。十一圈,弯道一过,第二名小伙子追上来“咬”住了额勒布格,双方并列,只剩下最后一圈。距离终点越来越近,看台上一片躁动,都等待着看谁是第一个冲过终点的骑手。最后一个弯道,额勒布格鞭子挥得最高,“亚乌拉!亚乌拉!”围观的男人们用蒙古族语喊着“加速!冲刺!”额勒布格骑着他的白马,追风般第二个冲过了终点。
额勒布格喘着气骑回了父亲身边,通红的小脸逐渐放松下来。父亲把额勒布格抱下马,拍了拍他的肩膀,没有更多的语言。问起小伙子对下午的另一场比赛有无信心,羞涩的额勒布格终于使劲地点了点头。
搏克手的语言
好雨知时节,给干旱的麻斯他拉草原带来滋润,有人说这是长生天赐福给那达慕。无论怎样,对那达慕的搏克手来说,这真是一场及时雨。
搏克也称蒙古式摔跤,是那达慕最为隆重的项目。盛夏的麻斯他拉草原,搏克比赛充满着仪式感。搏克歌响起,长调声隆重而悠远,仿佛诉说着千年的蒙古史诗,呼唤新的英雄出世。
比赛是仪式的一部分,通常先由老搏克手们为后生们示范,有着搏克精神传承的意味。草原预热了,年轻的搏克手们跃跃欲试。
今年68岁的搏克老前辈斯琴嘎瓦说自己是业余选手,但是这一“摔”就摔了50年。“搏克是流淌在蒙古族人血液里的。我们总有一天摔不动了,但是你们还要继续摔下去。”
比赛开始,搏克歌飘扬起来,年轻人站成一排手搭手站在老前辈身后,一种力量在传承。参加比赛的1024名搏克手,年龄最大的40多岁,最小的十七八岁。每一轮都是淘汰赛,第一轮胜出512名,继续两两摔跤,最终决出前八名优胜搏克手。
朝格巴义尔练搏克18年了,像大多数蒙古男孩一样,自幼的熏陶来自于父亲。16岁成为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后,朝格巴义尔在内蒙古散打队呆了17个年头,今年他选择了退役,开始参加那达慕。“夏天那达慕比较多,我就到各地参加比赛。”从职业运动员到那达慕搏克手,朝格巴义尔感觉到了一种回归。“哥几个一起来玩,就像小时候参加那达慕一样。”
草原瞬间迎来的及时雨,湿润了牛皮做的搏克衣,淋湿了象征搏克手荣誉的彩带金嘎,也给搏克手们带来了清凉。
搏克比拼更多的是肢体技巧和意志较量。蒙古族诗人那斯图和他的朋友老吉一直关注着今天的比赛,两位老人见证了内蒙古搏克比赛的变与不变。那斯图记得过去搏克歌是在现场由人来演唱,歌颂水草丰茂的家乡,现在是播放音乐,但是不变的是每次那达慕搏克比赛都会设置少年组。“每次那达慕必须有小孩子参加,他们是我们的接班人嘛”。戴眼镜的老吉做了40年搏克手,他一直观察着这些后生们的身手。“好的搏克手,第一第二轮实力还藏着,越到最后,越见高手。”搏克们穿戴的搏克衣、金嘎也有区别,通过着装能区分出搏克是来自于锡林郭勒、赤峰还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是搏克手的摇篮,经常出冠军。那斯图说搏克手圈子里好多天以前就开始议论了,谁是这次赤峰那达慕冠军。巴林右旗的格格尔呼的呼声最高。“他还开着车去锡盟,战胜了历来出高手的锡盟搏克手,拿了不少冠军,说不定这次比赛冠军就是他了。”那斯图说。
搏克比赛最精彩的一幕,莫过于一方倒地的一刻。越是势均力敌,越是充满悬念,这一刻越是不容易到来。为了在镜头中捕捉到这一幕,我举着相机足足坚持了将近半小时。第一天最长的搏克比赛,出现在日落时分。30岁的宝音对阵24岁的阿勇嘎,每一步挪动进攻都有摔倒对方的机会,每一次防守都稳住了自己的双脚。不知道僵持了多久,双方超出了规定时间还未分出胜负。两个年轻人都不愿放弃,选择退到小圈里继续较量。阿勇嘎身体更瘦弱,他紧紧握住宝音的腰带,希望在僵持中消耗掉对方体力。太阳即将落山,人影一点点变长,阿勇嘎看准时机,终于扳倒宝音,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虽然比赛算不上特别精彩,但能僵持如此之久已是相当不容易。裁判计分处,阿勇嘎急着寻找自己的名字,汗珠打在花名册上。“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我比他年轻,我一定不能放弃。”
巴林草原的骑射手
骑马出发,保持匀速,松缰绳、取箭、拉弓、瞄准、放箭,箭矢离弓的一刻,悬念即将揭晓,只需15秒,一轮骑射动作就完成了。
51岁的哈斯巴图练习骑射只有4年,平时就在自家的麻斯他拉草原上,每隔30米立个靶子训练。哈斯巴图说自己今年运气好,在巴彦罕的敖包会上取得了第二名,在赤峰市射箭比赛上也获得了三等奖。“今年的运气不错,要感谢我的马。”哈斯巴图总结经验,骑射的要领在于要先把马训练好,“箭放在靴子里,出箭要快,但是马要跑得匀速。”
平日里,哈斯巴图的职业是手工做马鞍,通辽、兴安盟、呼和浩特的马主都会来他这里订做马鞍。作为民俗传承人,去年哈斯巴图被内蒙古民族大学请去做马鞍手工艺讲座。从一张牛皮到加入白铜、黄铜做装饰,最终做成一副马鞍需要一个月。做了30年马鞍的哈斯巴图,对马充满了感情。“一辈子都和马儿打交道,它是我一生的朋友。”
骑着精心调教的5岁小马,51岁的哈斯巴图希望在那达慕的草原上圆自己儿时的骑射梦。
两岸一家亲 明月共此时
从祖国宝岛台湾到内蒙古草原,飞越海峡,从南到北纵贯祖国大陆。许多台湾同胞都在这次草原之行中,为祖国的广阔和美丽所震撼。辽阔的内蒙古拥有多元文化,还有沙漠、湖泊、松林、草原等自然景观。在赤峰市中部翁牛特旗的一片沙漠之中,隐藏着孕育中原文化的世外桃源——玉龙沙湖,这里出土了“中华第一龙”的“碧玉龙”,是中原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夜幕降临,晚风吹拂,月亮初上。玉龙沙湖深处搭建起穹顶舞台,布农族原声合唱《布农情歌》响起,让人好像置身《海角七号》里的场景,一时间分不出这里是内蒙古的沙漠还是台湾垦丁的沙滩。乌兰牧骑马头琴的悠扬,安代舞的奔放,让人又回到了苍茫的北疆草原——多元文化在玉龙沙湖深处交织上演。
翁牛特旗,古代被称为“诸王会盟之地”,这次承办了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发展交流会。台北市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协会理事长李建荣说:“这是我的第一次赤峰之行,巴林草原、玉龙故里都让我难忘,同时我也看到祖国大陆对环境保护、农牧发展、绿色食品等问题的密切关注。可惜时间短暂,不过我愿留下一点遗憾,下次再来多看看。”
在此次那达慕开幕式上,巴林右旗被国家民委授牌“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在会见香港、澳门代表团和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时指出,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基地从东南沿海启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双方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交流活动。今后希望海峡两岸合作交流更广泛、更丰富,欢迎港澳台同胞多来大陆开展交流交往活动,彼此间相互借鉴,加深了解,增进共识,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伟大事业。
今年是海峡两岸开启民间交流30周年,也是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发起和指导开展“中华一家亲”系列交流活动举办的第16年。在海峡两岸各民族同胞共同努力下,“中华一家亲”系列活动已成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的重要品牌,为促进两岸交流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团长华加志表示,在“中华一家亲”活动中,内蒙古对台湾的吸引力很大,大家都想要来看一看,之前两岸共同欢度“三月三”活动,这次共度那达慕,场面之大令人震撼。
巴林右旗的夜晚是属于草原的,玉龙沙湖的夜晚是属于星空的。草原之夜有牧歌陪伴,而沙漠的夜晚则星空璀璨。回程路上,繁星相伴,来自贵州的苗族女孩向台湾同胞了解布农古调的渊源,音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无论是那达慕敖包相会,还是玉龙沙湖的沙漠演艺,都汇聚在这皓月繁星里。我从草原来,你从海峡来,跨越迢迢银河,共赴这摘星之旅。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