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中南民族大学
人无我有 人有我强 人强我特 ——中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18-08-08

中南民大配图1(2选1)_副本.jpg

中南民大配图2(2选1)_副本.jpg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中南民族大学坚持学科兴校战略,不断凝炼学科方向,组建学术团队,构筑学科基地,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加强应用,让学科之花在广阔无垠的民族地区、在“笃信好学 自然宽和”的理想里扎根发芽,茁壮成长。


化学学科:科研先行


  “高校的教师不能只上好课,还要做好科研,否则就只是‘教书匠’。实际上,科研搞不好,教学也难搞好”。这是在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任教多年的张爱清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81年成立的化学系,在方麟侣、李培森、沈雨生等老一辈化学家的带领下,学院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化学学科中的佼佼者。


  科研整体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办学水平、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化学学科师资队伍、科研平台水平的提升,学院的科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能力、创新能力、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做科研要能敏锐地把握国家科技发展的趋势,要了解企业需求和技术前沿,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感谢国家,感激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学院执教了8年的张道洪教授对高校科研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8年时间里,张教授主持20余项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3项,获得授权24项,2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像张道洪教授这样注重发挥个人专长,为化学学科教学与研究贡献力量的优秀教师不在少数。


  王献教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荣获2013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决赛三等奖,是比赛中唯一获奖的民族高等院校教师。他还多次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化学学科竞赛评比中创下佳绩。李春涯教授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中央高校科研专项重点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多年来不断增强的师资力量,加上科研资源的有效聚合,使得学院在能源催化材料、环境净化材料、民族药用资源等方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化学学科也逐渐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优势学科。2015年11月,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标志着其研究水平和影响力进入了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科研之光在南湖之滨灼灼闪耀。


民族学学科:争创一流


  10万余册藏书的民族学人类学文献资料中心;设施完备先进的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国内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细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成果,不难发现,在学科建设上厚积薄发是塑造一流学科优势的好方法。


  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较早创立的学科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这一年,著名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亲手创建民族研究室,随即开展卓有成效的民族研究工作,在国内民族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学校民族学研究的基础。


  经过数代民族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民族学研究培育出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确立了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民族学学科得到迅速发展。


  除大力开展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工作中也不遗余力,以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等平台为依托,通过协同创新,为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国家战略服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家团队还持续开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研,一批调研成果、咨询报告、评估报告、蓝皮书成为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参考。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团队积极发挥智库作用,主动回应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热点问题的讨论,建言献策,多项咨询报告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采纳。


  在新时期,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将坚持以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继续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党和国家的民族事务治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工作中贡献力量。


药学学科·萃物求精


  “疏风清热的枸杞菊花茶,清热解毒的绿豆粥,健脾补肾的莲子粥,美白补水的水果面膜……”为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普及药学知识,每年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都会举办百草堂系列展,向同学们展示各民族的药物标本,介绍民族类药品的价值。药学院自2008年组建以来,努力打造学术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民族药学是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民族药学人才必须熟悉民族医药的传统文化和基础理论,掌握特色民族药资源,具备坚实的化学、生物基础和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民族药学人才,药学院不断突破传统模式,拓宽人才培养范围,除开设一般药学专业课程外,还开设《民族医药基本理论》《民族药物学》等特色课程,使学生既可以沿着药学专业方向发展,还可以从事民族医药研究领域工作,逐渐培养了一大批有研究潜力的高级人才。药学院现有药学、药物制剂、化学生物学及药物分析4个本科专业,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药物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在院本科生、研究生共1100余人,专任教师52人,专业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8人,硕士生导师30人。建院9年来,药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6%以上。


  在学科布局方面,药学院形成以民族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为特色,重点学科(生药学、药物化学、药理学)为依托,新兴学科(化学生物学)与发展中的技术学科(药剂学和药物分析)同步推进、应用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协调发展的局面。


  多年来,药学院还努力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尝试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学科优势回馈社会,积极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及制药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新药开发等服务,取得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命科学学科:双轨同步


  人脑科学、人体干细胞研究、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研究、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机理研究、武陵山区特色植物资源研究与应用……这些外行人理解起来都十分费劲的专业术语,都是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们致力研究和突破的科研领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在生物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中逐渐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988年,中南民族大学设立生物化学专业,2004年在该专业的基础上,生命科学学院正式建院。在学校办学宗旨的指引下,这个“年轻”的学院致力于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与提升武陵山区传统生物产业,推动新型生物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针对武陵山区生物资源的保护、种质创新和应用等方面,取得开创性的成果,确立了“基础扎实、开发有力、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统一的4个特色研究方向。


  植物发育遗传研究团队依托“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武陵山区耐寒抗病水稻种质创新与聚合育种的研究。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运用所掌握的种子繁育种植技术,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立了育苗基地,成功育苗近百万株。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瞄准武陵山区丰富的稀有食、药两用经济植物资源,充分运用植物资源保护与运用的研究成果,积极与民族地区企业对接,进行植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中心以绿色生态为目标,重点开展酶化学、酶蛋白结构改造、酶制剂的“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特色及生物产品的工程技术研究,建立了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体系。


  在“理论与应用”双轨同步发展思想的引领下,生命科学学院的科学研究双线并行,充满活力,开始迈上学科建设的快车道,为今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