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反哺桑梓 助力民族地区全面小康 ——中央民族大学助力民族地区建设侧记
发布日期:2018-08-14

(一)


  “啊莫——我们要种稻的,去打工的,娃子要养的,莫得时间去上课呦,北京也不去——”


  面对同伴的打趣,杨水秀羞红了脸,却顾不上回嘴。向同伴啐了一口之后,她又挤进围观芦笙制作专家李新华老师现场制作的圈子中间,将李老师的演示一一记在小本上——女儿的作文本,如今成了母亲的作业本。她只会父母教给她的做芦笙的方法,不想在课堂上,李老师将自己多年芦笙制作技法的经验诀窍毫无保留地公布出来,这让她既惊奇又感动。不仅如此,在之前的培训课上,芦笙演奏家伊永仁还做了专题学术讲座。除了讲解芦笙的表演技巧之外,杨水秀还第一次了解到芦笙原来可以加入民乐团演奏中……这些说起来好像很遥远,可跟自己的生活又贴得如此近。


  直到下课,杨水秀才想起来要为自己辩解:“那时候吧,以为芦笙就那么回事儿,不值得学也没什么好学的,不想来。幸亏还是来了,否则要后悔死了。”


  芦笙发源于中原,后来在苗、瑶、侗等少数民族中发扬光大,湖南、贵州、广西等地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有“芦笙之乡”美誉。杨水秀和同伴们都来自湖南怀化市的通道、芷江、洪江、靖州及麻阳的侗族村寨,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传承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央民族大学首期侗族芦笙制作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学员。参加培训的47名学员中,还包括我国唯一侗族芦笙制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枝光。此次培训项目于2016年7月开班,由中央民族大学与文化部、北京市文化局、湖南省文化厅合作举办。为了能让他们来北京参加为期近1个月的培训,中央民大特地将学习时间安排在非农忙时期的六七月份。在这里,杨水秀们不仅能系统地学习到芦笙相关知识,了解政府“非遗”保护政策,还能与北京的学者、艺术家交流互动、展演。


  芦笙制作传承人培训后,同年11月,西藏山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习项目——泽帖尔、邦典编织技艺驻京交流与考察,也在京城拉开帷幕。来自西藏山南的8位藏族传承人,在中央民族大学及雅昌ARTPLUS安排下,开启了为期2周的活动。


  山南“非遗”研习课程,是根据学员到京后提出的问题而设计的。安排传承人参访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798艺术区,了解基于传统手工艺而来的创意品牌的品牌推广和销售情况,走访服装企业,与高校专家教授座谈,与企业专家探讨染织技艺的提升,实行“双向”教学模式……保护传承泽贴尔与邦典编织技艺同时,也让西藏地域特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朴承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我国一项至关重要的文化战略。作为民族教育最高学府的中央民族大学,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创新能力及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先后获得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基地等称号。”


(二)


  开展“非遗”保护培训,仅是中央民族大学为支持民族地区建设,开展的施教、办学、培训中的一项内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传统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由新模式所取代,从互联网时代步入物联网时代……这些变化,使民族地区企业同时面临着发展瓶颈和发展机遇。中央民大敏锐地捕捉到了民族地区企业的问题所在,经过多方联系、充分准备之后,2016年学校尝试与新疆地方合作,首次以“首都之行主题培训”的形式,组织新疆少数民族企业家来京,进行学习、交流。


  12天的学习、交流活动,采取的是讲座+交流+参观+沟通的立体模式,进行得紧张而热烈。学校为企业家们共安排了10场讲座,就国内外经济动向变化、投资和投融资,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对新疆企业发展的利弊,新疆经济发展亮点、未来投资热点及趋势,新疆少数民族企业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等针对性极强的主题,聘请本校和首都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企业家,为新疆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现场交流和参观则分别安排在首都商业圈、中关村与天津滨海区。民族时装品牌“木真了”开发的一件件高端产品,它的民族与时尚、中国与国际的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给企业家们带来新灵感。一位开发民族绣花产品的企业家抓住时机,在参观现场便与木真了进行产品对接。而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京东总部的参观,更让大家对虚拟运营、现代化物流、高端企业运行机制有了直观的体验。


  最后一天的交流总结会,气氛达到高潮。一位维吾尔族企业家干脆维吾尔语、汉语、英语全上,生怕自己的意思表达不清晰、不全面。如果没有中央民大的组织并派出专职翻译人员,能够一次性地与如此众多的各方精英人士交流、近距离接触高端企业,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完美的结果。


  2016年,中央民大面对西部、新疆实施的另两项培训项目,分别是乌鲁木齐市统战民宗干部高端培训班、新疆宗教人士培训班。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伊协、北京大学、中央民大等机构的官员、学者为学员授课,内容涉及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当前新疆宗教特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以及中东形势、伊斯兰教现状、“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依托国家民委民汉双语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央民大举办了多期各级各类培训班。千人双语法官计划,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高级研修班,为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广西、甘肃、青海等西部民族地区培养了百名各民族青年画家;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免费培养计划,通过开展文化援疆、教育援疆,为新疆培养、培训各类优秀文艺人才。


  中央民大还与5所国家民委直属高校签订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积极申报国家级智库。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民族学院等23家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和对口支援协议。中央民大对口支援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也已列入国家计划,学校每年将定点招生5个博士生、派干部对口支援,接收对方学生来学校实习及合作……


(三)


  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中央民族大学自2012年起便加入驻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联络员的队伍中。张英是学校派驻武陵山片区的首批联络员之一,到湖南省洪江市挂职任副市长。当时,洪江市正在制定规划,她的理论素养及政策掌握能力为规划的提升提供了助力。“我在学校发展规划处工作,算是比较了解规划的具体操作和重要性。规划做好了,对于地方科学、持续发展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派驻麻阳县的联络员,与县扶贫工作队一同推动产业扶贫资金担保贷款工作试点,使麻阳金融扶贫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高校挂职干部可利用的资源不多,但开展调查研究、理性分析问题等方面有着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并且有着相对地方而言多途径向上反映基层实情的渠道。院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进驻,在武陵山片区形成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参与精准扶贫的景象。


  针对派驻地的贫困问题和发展现状,并结合武陵山片区发展大局,中央民大的联络员开展了多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贫困村整村入户调研工作,探究贫困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撰写出一批质量上乘的调研报告。其中,综合调研报告《五溪大地的忧思——来自雪峰山深处的乡村调查》,获得国家民委2014年度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被国家民委副主任罗黎明称为“一个深入调研、反映情况的典范”。着眼于当前农村家庭社会关系结构失衡导致的精神层面贫困等问题的专题报告《家庭·村落·社会——物质的富庶与情感的贫困》,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的充分肯定,并将其批呈俞正声、汪洋、刘延东、杨晶同志以及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汪洋同志在调研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


  此外,中央民大派驻的联络员促成了怀化市获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项目,促成风能发电投资项目及总投资达1400万元的竹柳基地项目落户;助力会同县3村获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财政专项资金900万元,辰溪县公路灾防工程项目634万元,新晃县纳入国家框架项目并获项目经费100万元,改造新晃县12所村小专项补助资金80万元;联系中国扶贫基金会为怀化寄宿制学校捐赠300万元,在京企业捐赠资金共225万元,出版社捐赠了价值110余万元的图书……


  中央民大发挥智力、学科优势,通过派驻联络员、开展调查研究、科技服务、人才培训等方式,助力武陵山片区加快发展,促进了地方政府与国家部委之间的沟通与对接,促进了智力成果与资源的转化,增强了武陵山片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国家对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精准施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两年的努力,一批联络员在完成国家民委党组和校党委安排的工作任务后,带着对武陵山片区的记忆与收获返回学校,继续开始自己的本职工作。另一批联络员持续接力,又开始了新的征途……至今,学校已在片区派驻联络员6批,选派校、处级干部65名。


  更可喜的是,中央民大师生们在联络员的带动下也纷纷行动起来。学校与怀化学院建立项目合作并捐赠电脑410台,专家、教授下乡开展专题讲座、培训,大学生进行暑期支教,舞蹈学院师生参与通道县60周年县庆文艺演出,美术学院师生为会同县粟裕纪念馆义务作画……校方更是多方筹措资金100余万元,拍摄了宣传怀化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电影《湘恋日记》和一部专题片,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在《湘恋日记》监制乌小花老师的朋友圈中,记者看到满满对武陵片区的留恋。2013年,乌小花在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期间被选派为联络员,挂职担任中共麻阳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分管全县扶贫开发、红十字会和武陵山办公室工作,协管发展改革和民族宗教等工作。本该一年挂职期满后可以返回学校,但因工作需要她毅然又留任一年。在怀化任职期间,她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出突出成绩。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她和县扶贫办的同志们一起深入调研、锐意改革。他们将工作重点放在探索金融产业扶贫上,把建立村级产业扶贫贷款担保金作为创新金融扶贫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抓。通过主动作为,大胆创新,他们在湖南省率先开展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工作。2014年4月,她代表县委县政府在全省扶贫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之后,湖南省扶贫办将麻阳确定为全省金融产业扶贫创新试点县。2014年11月,麻阳作为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典型在湖南省金融产业扶贫试点启动会上作唯一的交流发言。小额信贷金融扶贫的“麻阳模式”,在湖南省迅速全面推广。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国家金融机构和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关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专程到麻阳调研金融扶贫工作。为表彰乌小花在分管的扶贫工作中所作出的成绩,怀化市人民政府为她记了二等功。


(四)


  刚进入4月中旬,樊胜岳便收拾了器材与药剂,背好行囊,带领着自己的博士生、硕士生开始在中国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浪迹”生涯。这样的“浪迹”贯穿着北方各大草原的整个花期,一般要持续到8月后,晒成“木炭”的团队才会回到城市,结束他们的科研工作。


以樊胜岳教授为首的中央民族大学技术团队在指导牧民进行毒草治理_副本.jpg

樊胜岳带领的中央民族大学技术团队在指导牧民进行毒草治理


  樊胜岳是为一种因美丽和剧毒而得名的植物——狼毒,在草原与都市间奔波。狼毒在海拔2600-4200米的草原或河滩台地上广泛分布,初夏萌生,六七月间开花,家畜误食后,均致中毒。同时,狼毒根系发达,生命力强,致使牧草很难与之抗争。由于过度放牧, 导致高原上狼毒泛滥,泛滥的狼毒更加重了草原荒漠化,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中国的60亿亩草原中,有5亿亩深受毒草泛滥之害,缺水、运输不便、技术短缺是草原毒草治理面临的三个难题。


  出身山东郯城的蒙古族人樊胜岳,一直从事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因中央民大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创新工作的重视,2005年3月,他作为学科带头人,从中国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引进来,担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的到来,也为学校带来了国内领先的草原毒草治理和生态恢复技术,以及相关治理项目。


  由樊胜岳研制的化学清除狼毒配方“灭狼毒”和化学清除棘豆配方“灭棘豆”皆为国内首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项草原新型除草技术,对狼毒、棘豆的杀灭率分别达到98%和92%以上,对牧草和环境无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科学成果却源于樊胜岳的业余爱好——摆弄药剂配方。这对一位经济学博士而言,多少有些“不学无术”。1990年代,中国草原的毒草灾害已非常严重,而国内尚无针对草原的除草剂。2000年起,樊胜岳开始在甘肃肃南草原进行配方实验。他每天住帐篷,全天候守着狼毒花进行50多个配方、3个实验对照组的对照,最终确定了最佳喷药时间与配方。


  对樊胜岳的研制成果,中央民大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他免收项目管理费,并配备一个由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和7-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织的技术推广梯队,大力支持他们向地方政府进行投标。团队一直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多地草原牧区从事毒草治理和科研,仅2008-2013年期间,就配发毒草治理科研经费2150多万元。2005-2008年间,樊胜岳团队在青海省海北州灭除草原狼毒、棘豆34.5万亩,2009年推广灭除毒草37万亩,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2008年中央民大经过激烈竞标,中标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B标段,樊胜岳的技术队伍在3年时间里治理了天峻、刚察等地区300多万亩草场,此处也成为了中央民大与海北州科研共建基地。此外,团队还在新疆伊犁的那拉提草原、昭苏草原及新源地区进行了上千亩的狼毒、乌头治理。在与西藏高原生物所的合作中,樊胜岳先在兰州配制好一桶药剂,然后带着药剂、4台喷雾器及氧气罐,从兰州连开3天车,一路吸着氧到达海拔4300多米的西藏藏北,对那曲、当雄草原进行毒草治理,两年内共治理了2000多亩。治理不仅灭除了长期危害草原的毒草,还使天然草原复生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中央民大国内领先的草原毒草治理技术,在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的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学校为治理毒草、恢复生态的努力,得到了牧民、地方政府及业界的多方好评。


  “牧民信息渠道闭塞,有好技术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推广,学校也为这项科研技术的推广应用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樊胜岳感慨道,“我一直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多年的研究与经历也证明了这点:毒草是生态问题,技术研发是科研问题,而治理是个公共问题,需要靠政府和大机构联手、作为公共项目共同推广。”


  建立校地合作平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参与国家精准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中央民族大学一直在努力,为助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