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文化
拜谒文成公主庙和勒巴沟
文/任建军 2018-08-16 11:24

  每次到玉树,我都要去拜谒文成公主庙。一个汉族公主为了国家安宁和民族团结,远嫁吐蕃。这是怎样的胸怀啊!在文成公主庙,我常常被前来朝佛的藏族同胞感动着。他们用最真诚最美好的词汇描述文成公主,用最虔诚的行动朝佛和纪念她。而每次去文成公主庙,我都要去勒巴沟。


  文成公主是公元641年进藏的。当年她路过玉树南面20公里的巴塘河谷勒巴沟时,或许是出于对当地藏族同胞盛大欢迎的感动,或许是出于思念家乡的情感,她令随行工匠在岩壁上雕凿了9尊汉式佛教浮雕,成了如今文成公主庙的雏形。我想,按当时唐蕃修建佛像的惯例,这些雕像应该是按照文成公主本人和那些随行女官的模样雕凿而成的吧。仔细端详这9尊雕像,发现除了居中的大日如来佛形象(即文成公主本人原型)依旧保持着雍容慈悲之外,其余那8尊由唐朝宫廷女官扮演的释主八大随从塑像,嘴角都微微向下撇着,流露出一丝伤感。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左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再次踏上和亲之路,路过此地,发现了这9尊佛像。为了使文成公主的功德不受风雨侵蚀,金城公主又命侍从工匠和当地人一起修庙宇加以保护,命名“文成公主庙”。金城公主进藏后生下赤松德赞,公元730年又派人到这里修建佛殿,并重新粉饰雕刻9尊佛像,在佛殿门旁刻字记载。岁月更迭,文成公主庙大殿的柱子上,挂满了朝佛的人们献给公主的首饰。他们都因对公主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而把自己最宝贵的饰物奉献出来。这种浪漫的气氛多少年来一直弥漫在文成公主庙的每一个角落,也使得这个庙成为藏区最浪漫的庙,更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离开文成公主庙,我来到勒巴沟里的水玛尼河畔。


  只见沟内漫山遍野布满了难以计数的雕有佛像、佛经的玛尼石。这些大大小小的山石上都雕刻着藏文和梵文的“六字真言”,每个字都分别涂有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神秘无比。玛尼石有的昭示于天日之下,有的浸没于溪流之中,有的掩藏在草丛林荫之间,还有的高映于悬崖峭壁之上,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石经文化景观,使勒巴沟成为名副其实的“佛像沟”“佛经沟”,让我情不自禁架起照相机用慢门拍摄。我想将水拍成雾的感觉,让水绕着玛尼石慢慢流淌:雾化的“水”表示时间,玛尼石表示空间,时间和空间在此相遇……


  徜徉在水玛尼石的时空世界,仿佛看到了文成公主一行刚刚走过的车马。河畔的花香由于公主的走过而历久弥香;水中的玛尼石经文把能量加持给了河水;河水满载着祝福流进通天河,一直流到远方的大海。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认为人马能够平安通过天然屏障巴颜喀拉山和亘古天堑通天河,是佛祖护佑的结果,这才在勒巴沟的山谷里雕刻这些经文和佛像表达感恩。这些唐代的石刻精品,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在后来的1300多年里,藏族人又陆续到勒巴沟来刻玛尼,在水里安放水玛尼,玛尼石从有棱角到圆润再到消失,旧的流走了,新的又生了,如此生生不息,延续着现在以及可以想象的未来。难怪,今人将勒巴沟喻为“山水立体玛尼石生态博物馆”。


  在这里,常常令人追忆1300多年前的那个隆冬,文成公主带着“一桩婚姻相当于10万雄兵”的气度,应征去做松赞干布夫人的情景:6000多里的唐蕃古道,从长安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周围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过恰卜恰,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在勒巴沟休整时,已经几个月过去。正是从这里,他们沿溯子曲河上至杂多,进入藏大道,过当曲,翻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最终到达逻些(今拉萨)。


  除了文成公主庙,在勒巴沟口附近,还建有一座古佛塔,静静屹立了千余年,她就像一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勒巴沟。在她的脚下,是滔滔的通天河——长江的正源,一个文明的起点。



出版号:CN11—4606/C 京ICP备15020131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63号   监督举报电话:010-58130834  举报邮箱:zgmz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