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大理三月好风光——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创建工作侧记
发布日期:2018-08-17

  2016年9月,国家民委命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作为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近年来大理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生动实践,为云南和全国创造了宝贵经验。2017年4月,记者实地走访大理州洱源县、宾川县、大理市等地,亲历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热闹场景,走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大理样本”,感受大理州民族团结之美。


郑家庄-郑玉秀(左一)和她的队友们_副本.jpg

郑家庄的郑玉秀(左一)和她的队友们


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


  62岁的郑玉秀是郑家庄阳光文艺活动队的老队员了,两个女儿出嫁后,她有更多的时间和队友们耍在一起。郑玉秀是汉族,队友中有藏、白、傣、纳西、傈僳和彝族,农闲时的每个清晨和傍晚,她们都会相约来广场跳上一阵,学习彼此民族的舞蹈,还要相互对歌。


  正如郑玉秀老人所在的这个多民族文艺队一样,位于洱源县三营镇的郑家庄就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7个民族的125户村民世代生活在这里,亲如手足,团结和睦。


  沿进村路往里走,村子宁静优美,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许多都加入了其他民族的建筑元素。三营镇政府宣传干事许琳介绍说,郑家庄原来以汉族、白族为主,上世纪50年代末藏族同胞住进村子后,把经商的传统带了进来,一些村民通过售卖药材发家致富。傣族同胞来村里后,又把洁净卫生的好习惯带进来,让村子更加干净整洁。后来陆续迁来的还有彝族、纳西族、傈僳族。每逢新的村民迁来,全村敲锣打鼓,欢迎各民族兄弟姐妹,给他们分地建房,教他们农耕技术。民族团结的种子从那时起便深深扎根于郑家庄人心中。


  观察郑家庄的整体布局不难发现,村中的土地都进行了统一规划,位于村中心的生态湿地公园最引人注目。此时,湿地里的美人蕉正长得茂盛,融合多民族设计元素的凉亭里几个村民正在闲聊。建湿地公园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洱海的污染负荷,公园所占的30多亩地都是村中每家每户无偿捐献的。“我们生活在郑家庄,生活在洱海源头,保护环境保护洱海,做一些贡献也是力所能及的,大家都很支持。”村民小组长王庆荣告诉记者。


  湿地公园的西北边是村中的本主庙和客事中心。本主庙是白族同胞用来供奉祭拜本主神的场所。在郑家庄,不仅白族村民会定期来朝拜,其他村民也会在传统节庆日的时候到庙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健康平安。


  三年前,村中的客事中心建好了,连同厨房、仓库也都修葺一新。中心免费提供给村民操办婚丧的宴席,此外还承接了郑家庄最重要的一个活动项目:从1995年开始,每年中秋节,全村村民都要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你家白菜收成好就提供蔬菜,我家媳妇做菜好吃就贡献手艺,手脚麻利的布置餐桌,年轻力壮的搬运物资……全村人一起忙活,一顿“百家宴”就成了!这一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与家人团聚,平时有隔阂的两家人边吃边化解矛盾。20多年过去了,郑家庄的团圆饭已经远近闻名,村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融洽。


  在郑家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劳作、娱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成了“七个民族一个人”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南五里桥村一角_副本.jpg

南五里桥村


南五里桥村:让村民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和往常每一个周二的下午一样,张永兴拿上教案,锁好家门,准备去给学生上阿拉伯语课。他在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学校已经任教9年,去年搬进了新盖好的保障性住房,从住的地方到上课的教室步行不到5分钟。


  张永兴任职的大理穆斯林文化专科学校,位于大理镇阳和村南五里桥自然村内,他和家人所住的保障性住房是村两委筹措项目资金修的。保障房一共3栋,每栋3层,每层两户,房内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免费提供给学校老师和村中特困群众居住,村民还可以到学校爱心食堂免费用餐。


  如此完善的基础服务在别的村庄并不多见,但在南五里桥村,这还只是“先富带后富,一起奔小康”的一个缩影。


  南五里桥村的回族占到总人口的95%,村中有始建于元朝的南五里桥清真寺。村里耕地少,为让乡亲们富起来,村两委班子利用村庄所处的便利位置——224国道西侧、大理古城以南,一方面引导村民将村中的苍洱大道打造成清真食品一条街,吸引来古城游玩的旅客,已形成特色民居接待典型户10户,带动发展从事农家乐、清真餐饮、清真食品加工、家庭小旅馆的有50多户;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运输业,目前全村各种运输车辆已超过300辆。


  走在南五里桥村的交通主道上,随时能看到正在转动的摄像头,还有刻着“本站垃圾车到站时间”的木牌。“乡村不是城市,但村民要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基础设施服务。我们的‘六个不出村’就是有益尝试,就学、就诊、餐饮等等都不出村。”谈到村里下一步的规划,村党总支书记马武超充满干劲。他刚从北京领奖回来,南五里桥村荣获农业部授予的“首届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称号。


  南五里桥村的一面墙和两条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墙是村党支部活动室宣传墙,墙上用汉文和阿拉伯文写着民族政策法规;路是靠北的清真路和靠南的团结路。如今的南五里桥村,各民族团结和谐、综合服务配套齐全、村民生活富足,“中国美丽乡村”——它完全担得起这个荣誉。


萂村:葡萄架上结出致富果


  李艳兰骑上电动摩托车,从葡萄基地匆匆赶回家中,迫不及待地想让记者看看她家新房。两层楼高的新房占地100多平米,李艳兰为家里置办了白族人钟爱的木雕门窗,还有家人喜欢的布艺沙发。作为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的李艳兰有工作、有新房,眉眼中的喜悦藏都藏不住。


  李艳兰一家五口生活的萂村,是大理州宾川县2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有贫困户141户。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像李艳兰家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要建房,政府会统一补贴6万元,银行贷款也由政府支付利息,贫困户可以分期免息还清。让贫困户有房住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突破贫困群众脱贫增收难的瓶颈,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李艳兰现在工作的葡萄基地,正是这场“战役”的突破口。


  宾川县位于大理州东部,光照充足,热量丰沛,是著名的中国葡萄之乡,但其辖区内的大营镇萂村偏属冷凉地区。“近年来,我们发现农户种植葡萄的产量受气候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农户对于市场风险的把控能力不强。产业扶贫是萂村脱贫的出路。”大营镇党委副书记尹中锋说。


  脱贫攻坚,刻不容缓。2016年,萂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的宾川县天子农业专业合作社,抓住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滇西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机遇,当年就建成200亩根域限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套种姜蒜等各种特色蔬菜。与此同时,萂村建立起“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创新帮扶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产业信贷扶贫资金5万元加入合作社,单凭预售收入和套种收入,入股的141户贫困户每人就获得2600元分红。


  “今年一家人拿到的分红就有1万多元,以前家里种地年收入才能达到这个数呢!现在加上基地务工80元一天的工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基地建成后,李艳兰开始到基地务工,还通过培训学到了一些种植技能,这让她对未来生活更有信心了。“我们的扶贫要扶志、扶智和扶制。”萂村支部书记赵信林如此解释萂村产业脱贫的初衷。


  萂村通过土地流转、参加基地务工、利润分红等方式,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积极性,破解他们自身动力不足的难题,再结合村民的实际给予适当培训,增强他们脱贫的能力。最后,建立规范的五大机制(即优选运营、科学分红、考核激励、利益保障、带动非贫困户增收机制)和三大制度(即合作社管理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资金监管制度),推动葡萄产业良性发展,实现产业脱贫致富。


  记者跟随村干部走进葡萄示范基地,温度略高于室外,整齐排列的一株株葡萄藤正顺着支架蜿蜒生长。再过一段时间,上面将结满芳香四溢的果实,由李艳兰和其他工友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筐筐整理好,搬上大货车,沿着棚外宽敞的水泥马路,运往全国各地。到那时,萂村村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华侨社区:“家”是最温暖的港湾


  1979年在越南出生的越义仙,5岁时随家人长途跋涉,几经周转来到如今的宾川县大营镇华侨社区,并在这里安家落户。30多年过去,已是社区主任的越义仙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宾川人,只有她身上穿着的普米族服饰能看出来有些特别,这是父亲去越南探亲时给她带回来的礼物。


  在宾川县大营镇华侨社区,与越义仙有类似经历的居民不在少数,他们的一些亲戚现在仍然生活在越南,彼此保持着一年一次或者几年一次的探亲习俗。要解释清楚个中缘由,还得从1979年说起。

  1979年,为接收和安置越南归侨,云南省改建彩凤华侨农场,由生产队为归侨和侨眷安排食宿,提供生活用品和土地。正是在这期间,越义仙一家人搬到了这里。2010年12月,彩凤华侨农场移交大营镇,设立大营镇华侨社区,并于2012年组建社区党总支和居委会。如今的华侨社区,是拥有12个民族的大家庭,共有742户1799人,其中归侨、侨眷1669人。


  沿着华侨社区的主路走不到300米,在路右侧就能看到17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广场三面墙上画着12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插画。身穿京族奥黛服饰的姑娘们正在舞台上跟着音乐起舞,台下围观的居民不时为她们鼓掌喝彩。越义仙告诉记者,在广场上经常能看到民族歌舞和东南亚的歌舞同台演出,居民家中请客置席也都会来广场。总之,这里永远是整个社区最热闹的地方。一些归侨、侨眷会在广场附近做东南亚特色的餐饮生意,同样很受居民和游客们的欢迎。


  无论民族文化广场还是社区的其他项目建设,华侨社区都会认真听取归侨、侨眷和各族群众的建议,在改善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注重保持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尽管少数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各异,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华侨社区每个居民都深知的道理,他们在这个“家”里同生活同劳动,相互包容和理解,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让各民族群众和归侨、侨眷在社区共融与发展一直是华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的落脚点,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已经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牢固基石。为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项目建设,华侨社区争取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项目建设补助资金6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1850万元,其中包括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50万元、葡萄产业培植70万元、石门河引水渠建设1600万元。


  “在越南的亲戚都很羡慕我们这里的好生活,我们也过得很开心。这里的人最团结,这里的日子最有奔头!”忙完居委会的事情,越义仙准备去居民家中走访。


三月街:千年赶一街   一街赶千年


  “一年一回三月三,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电影《五朵金花》里描述的场景正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举办的三月街民族文化节。春风和煦的三月,电影里男女主角在“赶街”的路上相遇,成就一段佳话。记者踏访大理时,正巧赶上了这场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盛会。


  三月街位于大理古城西门外,主街道为斜坡,向苍山方向延伸,间或有岔道。从唐代南诏国时期开始,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会从各地赶到街上,进行物资交易,互通有无。随着千百年的演变,三月街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有热闹的买卖集市,还会举行民族传统体育比赛,表演民族特色歌舞,逐渐成为大理各族群众欢聚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三月街开幕式在苍山脚下的赛马场举行。早上8点不到,观众席人头攒动,不时有生意人来回穿梭,兜售冰棍、瓜子、遮阳帽。主会场上,演员整齐列队等候出场。这时,只听得人群一阵喧哗,顺着观众手指的方向,惊喜地看到东方天空出现了彩色祥云,让远处的洱海更添动人波光,再回首身后“为雪白头”的苍山,顿时有了“人在大理”的真切感受。


  开幕式准时开始,身着火布草的傈僳族演员唱起欢歌,剑川白族演员跳起经典的霸王鞭,康巴汉子的马术表演精彩绝伦,云龙白族“力格高”、南涧彝族“跳菜”让人目不暇接……演出结束后赛马就开始。赛马作为三月街的传统项目,一直备受关注。场上尘土飞扬,场下喝彩声不断。


  相比主会场的热闹,分会场显得安静不少。记者来到分会场时,25岁的苗族姑娘梁月仙正聚精会神地表演吹枪,坐在一侧的教练不时提点一两句。每年三月街开幕时,都会有吹枪、射弩、秋千、陀螺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赛,参赛选手都是像月仙这样在家务农的普通村民。正是农忙时候,月仙和其他5名选手放下家中的农活,穿上民族服饰,提前一天从漾濞县赶到三月街。比赛结束后,观众们都围住月仙,想看看她的吹枪。对大家而言,这个约1米长的半金属细管实在太有吸引力了。


  告别月仙,记者来到三月街上。穿过牌坊,随人流东瞅瞅西瞧瞧,到底没能穷尽每一条街道。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记录:“十五日,是为街子之始,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先贤昔日所述与记者今日所见相差无几,开街第一天,街道两侧已结棚为市,万商云集,服饰、小吃、土特产品、中草药材、日用百货……应有尽有。不时会有小贩将路过的女孩唤作“金花”,希望她们在摊前驻足。购买是其次,能为摊位攒足人气则是让小贩们更欢喜的事情。这大概就像逢年过节时,家中客人越多就越让人高兴是一样的道理吧!


  离开三月街,记者在人群中偶遇杨永兴夫妇。夫妇俩是大理古城人,一大早就来赶街了,正准备步行回家。年过古稀的两位老人带着草帽,衣着干净整洁,精神很好。每年,他们都会来赶街。儿时喜欢大人领着来街上买各式各样的零食,如今老了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候。杨老拎着的红口袋里装着雕梅、冬瓜糖甚至还有散装的薯片,他展示给记者看今天的“战利品”时,夫妇俩都天真地笑开了。


  天色渐晚,记者到达三月街城隍庙会时,千组造型精巧的彩灯已经全部亮起,游人如织,热闹非常。恰逢农历三月十五,《滇西略记》中描绘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当下灯光璀璨,头顶的明月星辰俨然是灯盏中的一员了。猜灯谜、吃乳扇,听白族老人弹奏洞经古乐,看白族大妈跳起八角鼓舞,选购创意集市里的民族风格手工艺品……庙会热闹冲淡了游子们赏月思亲的愁绪,一墙之隔的老城隍庙更显宁静了。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三月的大理,风正温暖,花正开放,银苍玉洱,美景自不必赘言,可这“赶街”的乐趣,只有来了才知道啊!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