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县是位于海南西部的工业重镇,是海南省级贫困县。面对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昌江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围绕精准脱贫,以产业就业扶贫为支撑,加强教育扶贫力度、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推进旅游扶贫等,在脱贫攻坚中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让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路越走越宽。
产业就业扶贫激发新动力
立足山区农业县实际,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通过帮助贫困户对接龙头企业、扶助贫困村产业建设,实现“造血式”扶贫。
突出抓好“三个升级版”。品种升级,引进品种新、产量高、效益好的新型产业;技术升级,注重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合作方式升级,以能人带动、“公司+农民”、入股进社等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实现可持续增收。
2017年,昌江投入8000多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依托8家龙头企业,让每家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冬季瓜菜、蜜瓜、牛羊、山猪、鸽子、霸王山鸡等特色种养产业,实行资金托管固定分红的产业扶贫模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当年,全县1297户贫困户喜获产业分红1041万元。
为更精准地帮扶就业,自2016年以来,从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入手,实现精准对接、送岗位到家,扶持自主创业,全力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通过微型巡回招聘会、实行分期技能培训计划、与广东12家企业工厂对接输送劳动力等方式,将就业岗位推广到基层,努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工程两年来,全县共转移贫困户就业1535人,其中转移就业脱贫918人。
在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的过程中,针对贫困户创业资金难的问题,县政府主动上门服务,给予贫困人口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为贫困户脱贫保驾护航。
教育扶贫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发展教育是昌江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学前教育、中职教育等方面呈现出均衡发展的喜人景象。2016年全县通过全国评估,成为海南省少数民族市县中第一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早在2006年,县委县政府率先提出在王下乡实施“扶贫先扶智”的扶贫思路。王下乡是全县最边远、最贫困和教育发展最落后的少数民族乡镇,也是全省闻名的贫困乡镇之一。针对王下乡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和学生上学条件十分艰苦的问题,昌江县将王下学校271名初中生整体迁到县民族中学就读,实行“三免一补”的寄宿式教育,让山区学生跟县城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成功地走出一条通过“教育移民”的新路子,在全省首创教育扶贫的新模式,成为海南在全国教育界的一个品牌,被教育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为防止教育与就业脱钩,昌江还确立“贫困偏僻农村学生异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思路。初中毕业生除考入昌江中学、矿区中学就读普通高中外,不读普通高中的直接进入县职业技术学校就读。
民族文化传承新亮点
为更好传承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昌江长期面向社会开展黎族传统技艺培训,近期还组织了300多名黎族妇女学习黎族特色藤编技艺、黎锦纺织和黎族乐器制作等,有力助推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文化。
近年来,昌江一直致力于发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陆续建设王下乡浪论村传统手工业传习所、石碌镇保梅村黎族传统技艺传习基地,加强王下乡黎锦制作、七叉镇大章村委会藤编、尼下村黎陶、重合村黎族乐器制作、石碌镇保突村黎陶等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在县有关部门的努力下,石碌镇保突村制陶技艺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发展黎族制陶文化,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县委县政府出资在保突村建设1300多平方米的制陶馆。制陶馆成立后,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羊拜亮老人以及工艺师傅前来指导,带动本村200多名妇女学习传承黎族制陶手艺。现今,制陶馆每天都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全程展示制陶过程并提供游客体验区,有效帮扶制陶村民实现增收。
在一系列倾力挖掘与开发中,昌江培养了一批批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加速推动中,少数民族经济也日益繁荣。
民族团结进步新样本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公布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和第八批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认定300个村镇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海南共有5个村庄入选,昌江县十月田镇好清村(香水菠萝)名列榜单。
昌江积极借助海南省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及“民族团结宣传月”等活动,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均衡发展。2017年,石碌镇城北社区、石碌镇山竹沟村委会、石碌镇保突村制陶馆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石碌镇保突村制陶馆荣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称号。
与此同时,昌江各级部门积极配合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结合“特色民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民族团结、生态环保”的“五位一体”要求,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村寨产业,陆续在石碌镇新村、椰子村、牙营村等少数民族村庄建设特色村寨,有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旅游扶贫开创新思路
昌江位于海南西北部,历经两千多年沿革至今,霸王岭腹地是黎苗先民古老的聚居地。
在雅加大岭和黎母岭群山环抱中,王下乡洪水村森林繁茂,河流纵横,这里依旧保存着海南最完整的金字形茅草屋部落,拥有150间密密麻麻的金字形茅草屋,堪比“世外桃源”。
近年来,“山海黎乡·纯美昌江”旅游开发建设全力推进,棋子湾和霸王岭均列入全省重点建设旅游景区,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棋子湾国家海洋公园、石碌铁矿国家矿山公园加快建设;此外,光伏田园综合体开发项目开工建设,首届昌江霸王岭热带雨林生态文化旅游活动拉开大幕,一举填补昌江全域旅游冬季空白,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呼之欲出。
现今,“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昌江全域全季旅游已经成为海南旅游新品牌,吸引入境游客量逐年明显递增。据县委书记黄金城介绍,自今年以来,在海南自由贸易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政策驱动下,作为全省要打造的12个全域旅游示范县之一,昌江正在加速制定与完善更高水平的全域旅游规划方案,同时,积极谋划更多项目助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争取尽快将昌江打造成为享誉全国的大景区、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