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并将在全国农村基层广泛开展节庆活动。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而从国家层面把庆祝丰收确定为重大传统节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我国农耕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自古以来,每个民族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动人心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各民族获得持续发展的内生源泉,对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和谐共融。而各民族的节庆文化,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祈盼丰收,耕耘丰收,欢庆丰收……与岁月相伴、与山川同在的美好亘古绵延,并将永远在中华大地绽放光彩。
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本刊特对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喜迎丰收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予以简单梳理、呈现,以飨读者。
西藏·藏族的望果节
望果节
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望果节的日程,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农民集体议定。2014年11月,望果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农民们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最前边是由喇嘛和老年农民组成的仪仗队,高举佛像,背着经书,吹着佛号,感谢上天给人们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成。转完麦田以后,照例要在广场上举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其中有藏戏、歌舞、跑马、射箭、拔河等,十分热闹。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充足的酒食,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或者在广场四周的草场上野餐,或者在村子里邀集亲朋好友宴饮。青年男女则喜欢在晚上围着篝火跳舞,对唱情歌,直到深夜。
吃新节
是西南地区苗族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风调雨顺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五举行。
这个古老的节日在苗族地区已流行了3000多年,虽历经岁月沧桑仍然基本完整保留特有的古风习俗。吃新节盛典之前,姑娘们加紧绣制衣裙,小伙们修整和添置芦笙,男女老少都在为过节而忙碌。到了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们会穿上盛装,肩挑糯米饭、肉、鱼、鸡、鸭等礼品,赶着牛来到主人村寨过节,主人以公鸡、鱼肉祭供祖先,主客饮酒庆贺。人们敬天地,遵循祭祀谷神的仪式,抽几根饱满的谷穗挂上神龛,杀鸡宰鸭、煮糯米饭、敬祖宗,祈求诸神保佑稻谷丰收。
丰收节
是东南沿海地区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办。每逢节日,畲族家家户户做糯米粑,欢庆丰收,并举行祭祖仪式等。同时,受汉族文化习俗影响,多数畲族也与当地汉族一样吃送月饼。到了晚上,畲族家家户户设酒肴欢庆团聚,以表达丰收的喜悦。今年9月中旬,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九龙乡就将举办首届移民丰收节暨全民丰收运动会,喜迎丰收。
那达慕
这是蒙古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深受蒙古族等各族群众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文化娱乐活动。“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还可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每年农历六月(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从季节上看,夏末秋初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正是牲畜贸易交流的旺季,因而那达慕便成为蒙古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从民族习俗上说,七八月份又是蒙古族传统习俗中“招福”的季节,在这一时节举行那达慕,表达着蒙古族招福祈祥的心愿。因此,那达慕便成为了庆祝丰收,团结友谊的盛会。2005年,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吉林延边·朝鲜族的农夫节
农夫节
按照朝鲜族习俗,每年农忙之后,农民都要开展以迎丰收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久而久之,朝鲜族将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定为祭奠农神“百种”的日子,称之为“百种节”。2007年,“百种节”改称“农夫节”。2006年5月,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努力将农夫节打造成更高层次的非遗节庆活动,不断丰富载体内容, 积极扩大品牌影响力,带动地方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今年8月26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暨龙井第九届“中国朝鲜族农夫节”盛大开幕。近万名游客齐聚龙井市,尝美食、品米酒、看演出,体验朝鲜族特色民俗风情。
鹿神节
是黑龙江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为了消灾祈福,祝愿人丁兴旺、渔猎丰收。
跳鹿神活动一般是在每年的“九月九”进行。当天,男女老少自发地在全屯各户屋内房外边唱边跳,祈求平和、祥顺、幸福、安康,好不热闹。
火把节
是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已沿袭千百年。据历史文献记载,火把节有“以火色占农”“持火照田以祈年”“携照田塍,云可避虫”等含意。彝族的火把节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也是过火把节最隆重、最盛大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该州的法定节日。1986年,火把节作为该州的法定节日正式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米阔鲁
是内蒙古鄂温克族庆祝牧业丰收的节日。每年5月,山野草地铺满绿草鲜花,当年出生的幼畜欢蹦乱跳,一派盎然生机,米阔鲁就在这段时间举行。没有固定日期,各家根据天气和准备等情况而定。
选好一个日子后,鄂温克族牧人聚集亲朋好友,并请大家帮忙给羔羊剪耳记、给公羔羊去势。老人根据过去的习惯,给自己的女儿、外甥、侄子赠送母羊羔,祝福他们以后拥有更多的羊群。主人还要宰羊祭祀,祈求畜群安全、人畜两旺,还将剪羊耳记时剪下的部分用线串上悬挂在“米阔鲁”神或“吉亚奇”神的两旁。各种活动后,便是酒筵。宴席中,准备第二天举行“米阔鲁”的人家,会正式邀请大家到自己家做客。就这样,一家接着一家,米阔鲁节的欢庆一直持续数天。
祭谷神节
是云南怒族的传统节日,在怒语里叫作“汝为”或“让作为”,意即“买粮食的魂”,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这一天清晨,主祭司先将村民召集起来,再用砍来的金竹、芦苇、青桐栎各一枝插在地上,然后在竹筒里搅拌荞米酒,同时念祭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祭后,将大家带来的肉剁碎拌在饭内,共同用手抓食。
尝新节
是云南祥云县彝族群众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开镰收割稻谷之际举行。
节前要通知至亲好友来参加,届时主人家得准备好丰盛的食品,有的还要宰羊。尝新前,先把舂出的新米饭配以鸡、羊肉等菜肴祭祀祖宗和神,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就餐时,主客相互敬酒,客人称赞主人的勤劳,并预祝来年丰收,主人感谢祖先保佑和亲朋好友的帮助。吃新米时,先敬席间长者,然后是幼儿,最后大家一起吃。
献谷堆
是云南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即叫谷魂的活动。传说古时候,族人所种谷子的谷魂升去天上,人间的谷种不再发芽生长。后来,家狗望着天空日夜嚎叫,终于叫回谷魂,使谷子重新长势良好。因此,景颇族在每年秋收后便举行“叫谷魂”的活动,并给狗喂以肉和饭等,以感谢它曾从天上喊回谷魂的功劳。
哈节
又称“唱哈节”,是广西京族的传统节日。“哈”在京语中为“歌”的意思,其内容主要是唱歌祭神。
节日到来之前,人们要将哈亭装饰一新,准备好食物。届时,举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活动,包括求神保佑渔业丰收,祭祀祖先以及听“哈妹”唱歌等内容。唱哈由一位“哈哥”操三弦琴伴奏,两个“哈妹”一个手持两块小竹片敲击演唱,另一个坐在旁边击打竹梆作为伴奏,二人转流替换演唱。如今,“唱哈节”已成为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昂德林节
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巴族十分重视农业的收获,每逢开镰收割,男子都要清早下田地,收割告一段落要选一天过“昂德林节”,以庆祝丰收。
节日前,男子要上山打猎,妇女则以新收的谷物煮熟后,敬献给老人尝鲜,剩下的则用以喂家中的狗。节日期间,全村老少共同欢宴,喝酒对歌直至次日天明。歌词的主要内容,包括讲解男子开辟田地、妇女发现种子、收获粮食的农业起源故事等。
丰年祭
是我国台湾省高山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秋收以后,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节日会连续举行数日。由于居住环境及种植作物不同,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也不同,因此岛内各地的具体节期也不尽相同。其共同点,就是在收割、尝新、入仓等收获的各个环节开始或结束时,都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以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欢歌共舞,沉浸在喜庆之中。
为庆祝丰收而举办的丰年祭,岛内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已成为民俗文化的窗口。随着时代演变,台湾少数民族的丰年祭也有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都正在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霜降节
是壮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即壮语里称的“旦那”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半年多的壮族乡民,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大家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
耍歌堂节
又叫“耍望”节,是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各个分支共同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居住在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八排瑶人,一般都要举办“耍歌堂”活动。这是八排瑶人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知识和群众娱乐的民间集会,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并祭神。各村寨的人们抬着祖先的画像,带着新收获的包谷、红薯和糍粑、米酒、山果等物品,成群结队,翻山越岭,汇集于事先选好的耍歌堂,庆祝丰收。
山栏节
是海南黎族美孚方言地区的传统节日。为记住先祖的教诲,感谢鸡勤报晓,也为了欢庆丰收和祈求美满生活,黎族便把每年农历十二月第一个“鸡日”定为山栏节。
每逢山栏节,各家各户杀猪宰牛(忌杀鸡),舂糯米糍粑,人们互祝来年大丰收。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携带糍粑,三五成群到村头大树下荡秋千、玩耍,节日一般持续5天。
端节
是贵州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它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水历把九月作岁首,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
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邀约亲朋好友爬端坡,观看端坡赛马和玩龙舞狮。
吃新米节
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云南哈尼族的各户人家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
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畜兴旺。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契都喝扎”,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盼年年有余。
订阅下载:2025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