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广西大庆
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
发布日期:2019-05-07

 1600多公里的北部湾海岸线上,北海、钦州、防城港3座港口城市如同璀璨珍珠,串联起广西海上丝路门户通道,闪耀着北部湾经济区十年向海发展的荣光;


 珠江与西江,共饮一江水。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生机无限,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打造升级版的“黄金水道”;


 《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四年来,弘扬红色精神,立足优势不让老区掉队,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从旅游名片成为国家战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让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继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也被纳入国家战略,广西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全覆盖。蓝色海湾,黄金水道,红色圣地,绿水青山,四大国家战略共同渲染出多彩的八桂大地,推动改革再出发的广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海铁山港港区时指出,广西北部湾港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是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发展前景广阔。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建设好、运营好,打造向海经济。


 释放“海”的优势。2006年,广西设立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组成,延及玉林、崇左两市。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5月,西南地区第一个保税港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设立,有力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


 要想富,先建港。港口是北部湾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依托。今年8月,记者在防城港码头看到,作业区塔吊林立,集装箱如山,一片繁忙景象,货场堆满煤炭、硫磺等大宗货物,一艘艘万吨远洋巨轮正扬帆出海。


 作为我国西部唯一拥有海洋的省区,2007年,广西决定“三港合一”成立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开创了全国沿海港口跨行政区域整合的先河。


 做足“通”的文章。2016年,伊朗国航集装箱船“波纳”成功停靠钦州港,北部湾通往中东首条“海上丝绸之路”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2000多年前,北部湾的合浦港,正是古代中国船队海上丝路的始发港。北部湾经济区紧抓“一带一路”机遇,积极融入“南向通道”,全力构建“向海经济”新格局。以南宁为中心,打造通江达海、联内接外、水陆空一体化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


 2017年,广西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1亿多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20多个港口通航,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促进与47个东盟港口城市海上互联互通。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网”,形成了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自治区主席陈武评价说:“10年前,除了南宁之外,北部湾沿海三市的产业基本是空白,如今北部湾已经成为沿海经济最有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


 形成“群”的合力。2017年1月,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北部湾经济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打造广西开放程度最高、带动能力最强的开放合作核心区。对内,北部湾经济区为广西东中西部带来良性互动,先后规划建设14个重点产业园区,全力打造6个千亿元产业园区,冠捷、甲骨文、朗科、惠科等中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北海,北部湾畔崛起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对外,立足区位优势,服务中国—东盟经贸往来。围绕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合作发展圆桌会等常办常新机制。


 10年来,北部湾4个市地区生产总值7400亿元,增速8.3%,南北钦防四市以不到自治区五分之一的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四成的财政收入、近五成的外贸总量。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构建“南方第二大港”的梦想,即将在北部湾的碧海中得以实现。


 沿海的区位优势迸发“向海经济”,而沿江的便利条件则为自治区带来了一条“黄金水道”。自治区全境水系发达,桂西北的红水河一路南下,最终在梧州汇入西江。珠江水系的西江自古为两广流域带来丰厚的回报,也为新时代的粤桂合作建立了平台。


 珠江—西江经济带主要在粤桂两省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4市和广西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7市,区域总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横贯两广,上联云贵,下通港澳。


 2008年,自治区决定将西江建设成为“开放、合作、协调、高效、生态”的亿吨黄金水道;2014年7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自治区出台《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发展若干政策》。


 梧州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枢纽,深度承载粤港澳产业转移,2014年,梧州出台《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梧州实施方案》,至今梧州市已承接的产业中60%来自粤港澳地区。2016年,西江经济带城市共同体及市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梧州召开,进一步密切经济带城市间的联系交流,促进区域合作纵深发展。2017年第二次会议确立《西江经济带城市共同体及市长联席会议章程》,搭建西江经济带城市共同体平台,提升建设珠西经济带凝聚力。


 未来,西江经济带将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发开放的新枢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黄金水道将为广西开发开放新格带来升级加速。


 区域协调发展,广西全频共振。以百色为代表的左右江革命老区加快振兴步伐,“不能让革命老区掉队”。


 2015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规划以百色为代表的左右江革命老区为核心,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加强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覆盖广西、贵州、云南8市(州)59个县(市、区)共2000多万人。


 规划实施3年多来,桂黔滇三省通力合作,因地制宜,在老区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互联互通、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强协调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断改善,云桂铁路全线开通,贵南高铁开工建设,南昆复线建设加快推进。2017年以来,三省老区共实现5个县(市、区)共79.36万贫困群众脱贫,39.04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此外,“百色起义红色经典”“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七彩云南”“多彩贵州”等旅游目的地知名度越来越高,三省区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和生态优势,联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推出跨区域旅游产品,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圈。据统计,2017年老区8个市(州)的59个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32.33亿元,其中广西4市32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2.25亿元,同比增长8.6%。


 以老区精神为指引,到2025年,左右江革命老区将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同步发展,革命老区将焕发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之初,桂林山水开广西旅游业风气之先,成为了广西旅游的第一扇窗。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泛舟百里漓江,如今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不仅寄托了美丽乡愁,也肩负着守卫国家生态安全的责任。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和四大战略定位: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百里漓江,世界点赞。2013年,漓江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列入“全球15条最美河流”。2014年,漓江作为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地貌,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自然遗产。2016年,漓江跻身“中国绿色旅游示范基地”,是广西唯一入选的景区。2017年2月,桂林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标志着桂林市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山青水碧、生态更美。漓江风景名胜区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之一。接待境外游客一直位居全国热点旅游城市前10位。从2012年的接待国内外游客2.11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5.23亿人次;旅游总消费从1659.72亿元增至5580.36亿元。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桂林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桂林又肩负起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探索实践经验的重任。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加速推进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守好生态“生命线”,全力打造旅游强区,特色旅游、全域旅游、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已成为广西新地标。


(责编:金向德)


制作:李泓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