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广西大庆
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
发布日期:2019-05-07

 海风拂八桂,岭南种桃李。地处沿海、沿江、沿边的广西得风气之先,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区内外乃至东盟各国培养莘莘学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少广西的高等院校也自带“长寿基因”,有着悠久的建校历史——2018年,广西大学迎来建校90周年,广西艺术学院迎来建校80周年,广西民族大学也已建校66年……如今的广西高等教育事业百花齐放,各个高校纷纷在区位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方面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前行坐标,共同打造广西高等教育高地。


5.jpg

          广西大学校园

 

南宁邕江之畔,创办于1928年的广西大学迎来90岁华诞。当年,广西大学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教育家马君武博士担任首任校长。 


 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广西大学”校名见证了这所边疆高校的光辉岁月。作为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广西大学“大要有大的样子”,教育水平、办学水平持续领跑全区:成为广西唯一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创建于1932年的土木工程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名录。不久,应用经济学学科群也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8年广西大学成为“部区合建”高校。


 每一块“金字招牌”的成绩都来自点滴积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大学锐意改革,硕果累累,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1项,其中有12个国家特色专业,3门国家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90年峥嵘岁月,桃李满天下。广西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


 当前,广西大学迈上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2016年,广西大学确立“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致力于“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


 2017年,广西大学的“王牌”专业土木工程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名录,而拱桥设计是“王牌中的王牌”。由于广西地形特征,拱桥在当地桥梁建设中占到70%,广西大学也拥有拱桥建造核心技术,正在努力建设一支在国内外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力争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2020年跻身世界前列。


 为做好新时期高校创新发展工作,2017年至今,《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广西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以及《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区合建”广西大学的协议》相继印发,广西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新阶段。


 穿过广西大学湖边的榕树林,走进一片芳草地,马君武校长塑像雕刻着“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立校宗旨依旧言犹在耳,也是与时代的共鸣。

 

 与60年岁月同行,与民族地区发展同心,广西教育事业百花齐放。扎根民族地区办教育,是广西人的骄傲。广西民族大学立足优势建设高水平大学,形成了“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民族教育创新发展的“广西模式”。


 一个甲子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语言文学等学科,突出民族学和东盟学两大特色学科群,在民族干部培养、东盟小语种教学等方面独树一帜。广西民族大学拥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外国语言文学是广西高校中唯一拥有的外语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全国民族院校中唯一拥有的理工科一级学科博士点。


 广西民族大学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瑶语)、民族学本科专业和民族预科生实行学费全免政策。学校以两个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平台,建立了以民族历史、民族政治、民族区域经济、民族法律、民族语言(壮语、瑶语)、民族文学、民族地区管理、民族体育、民族教育、民族艺术等为特色的不同优势学科,在壮学研究、瑶学研究和跨境民族比较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则是全校学生必修课。另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月”“非遗讲堂”等,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今年9月,新学期伊始。全国政协常委、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快步走在校园,步伐节奏与年轻的学生一致,此时他心系着开学季的各项工作。谢尚果告诉记者,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广西民族大学牢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民族团结、弘扬各民族文化、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不断开拓创新。学校先后四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殊荣,被列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重要窗口。


 突出民族和东盟两大优势,广西民族大学走在了对外开放的前列。学校发挥民族研究特色和东盟研究优势,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打造了民族研究中心、中国-东盟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等平台。其中,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成功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110多项,有39篇调研报告的内容被中央领导批示或者被国务院侨办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采纳。


 面向国际,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如今,广西民族大学与19个国家、地区的16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并先后授予柬埔寨首相洪森和首相夫人、柬埔寨红十字会主席文拉妮·洪森亲王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同时,广西民族大学先后创办了国际教育学院、东盟学院和中英学院等涉外学院,并在外国语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实施“3+1”“2+2”跨国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熟练掌握东盟语言文化、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为东盟国家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以及法律、教育、物流等各类管理人才,每年派出上千名学生到东盟各国留学,每年招生1000多名东盟各国的留学生,建校以来,广西民族大学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1.7万余人,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与东盟国家交流最活跃的高校之一。

 

 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让广西产生了有关民族教育的“广西经验”,也让广西的艺术资源大放异彩,艺术教育百花齐放、大有可为。今年是广西艺术学院建校80周年。10月18日,为庆祝建校8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由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制作的大型原创话剧《艺海丰碑》在南宁精彩上演。大幕徐徐拉起,舞台上是烽火岁月里的桂林。1937年,山河破碎,碧波里的漓江并不平静。全中国的文化名人云集桂林,兴校办学。第二年,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等爱国艺术家在这里携手创办了广西艺术学院的前身——广西艺专,把优秀民族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广西。这部原创话剧生动地反映了广艺1937年到1949年初创历程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故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广西艺术学院改革创新、开拓前进的勇气。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广西艺术学院校长郑军里在致词中说,《艺海丰碑》的创作旨在将“艺师班”师生“亲爱精诚”的校训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和弘扬开来,进一步唤起各族师生爱国爱校的情怀,燃起改革创新的更大勇气,凝聚奋发向上的力量。回望历史,不忘初心。从烽火中走来的广西艺术学院,已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承载着传承弘扬民族艺术的时代使命与担当。


 广西艺术学院充分利用地域地缘优势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培养具有地方性、民族性艺术人才,服务自治区文化繁荣发展,在校人数达1.5万人,是全国六所艺术学院中人数最多的学院。2018年10月,广西艺术学院迎来80岁的生日,学校制作了校庆专题片《回到你身边》,迎接往届毕业生回到母校。与此同时,10月19日,广西艺术学院80华诞献礼工程——广西首个民族音乐博物馆正式开馆,1200多件珍贵展品令人惊叹。


 广西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前身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满谦子和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以及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吴伯超于1938年在桂林建立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1960年更名为广西艺术学院,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1980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90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为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广西特色高校,广西博士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有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等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13个,以学校美术教师为主体的“漓江画派”已发展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为扩大广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800.jpg

          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滋养了广西艺术学院。今年9月,记者在南宁见到刚带队从大化瑶族自治县采风归来的郑军里。“广西艺术学院建校80年来,学校的成长离不开广西的山水风光和丰富包容的多民族文化滋养,多民族文化为学校师生的美术、舞蹈、音乐创作提供了天然养份。这次去大化采风,学校也与当地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我们要用文艺回馈广西人民,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广西经济发展。”这位广西艺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者型校长如是说。


 漓江画派是广西的文化品牌之一,其创作与研究队伍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学科专家为主体。为扶持和培育漓江画派,学校设置了“漓江画派创新研究”八桂学者岗位,建设了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山水画教学团队”,成立了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漓江画派汇集了一支优秀美术学科教师队伍,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漓江画派的领军人物黄格胜,广西艺术学院校长、漓江画派促进会副会长郑军里,全国著名油画家张冬峰,全国“鲁迅版画奖”获得者雷务武等。近5年来,漓江画派画家们荣获多项文艺类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创作奖,其中获得自治区政府颁发的最高文艺奖“铜鼓奖”5项。


 同时,学校在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方面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原创歌剧《大秦灵渠》荣获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表演奖等;反映京族人民生活与命运的原创民族舞剧《京岛人家》荣获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银奖”和导演奖。


 广西拥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毗邻东盟,优势独特,扎根本土,面向东盟。广西艺术学院积极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先后与48所国外院校和艺术团体开展了艺术交流与教育合作。2012年5月,国家外交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学校挂牌成立“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2017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与东盟国家级艺术院校建立了深度教育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中国-东盟艺术交流的特色人才,每年选派100余名师生赴国(境)外学习、访学。同年12月,广西艺术学院“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工作坊”甘美兰乐团在“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六届年会”上,举办了印尼甘美兰专场音乐会,由于反响热烈。


 学校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建筑空间设计论坛”“中国-东盟舞蹈论坛暨展演”已成为3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论坛,其中“中国-东盟音乐周”已跻身为全国“新音乐”创作的三大平台。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当代音乐周”与学校“中国-东盟音乐周”联合申报,成功获得2021年世界新音乐节的举办权。学校成功承办庆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文艺晚会、2017首届中国-东盟电影节、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欢乐春节”等重大国际艺术演出。近年来,学校涌现出陈永馨、杜氏清花等一批优秀留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署名文章点赞杜氏清花是“中越两国的友好使者”。


 广西艺术学院正在以建校80周年为契机,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特色优校、文化引领、教育国际化”六大战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艺术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


 近年来,在参与服务广西、服务东盟的各项大型活动中,都能看到广西外国语学院的身影。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2004年成立的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2011年成为广西首家升格为本科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院以“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为校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立11个教学院部、30个本科专业,其中含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印尼语等8个外语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14488人,是广西外语专业在校生数最多、开设语种专业最多的高校。


    建校以来,广西外国语学院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该校先后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中国—东盟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充分发挥海外校友会的作用,在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设海外创业就业基地。2016年11月,该校获“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奖”。2017年,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建设的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与此同时,该校立足学院的语言学科优势,秉承“服务边疆、对接东盟、把小做大、把外做强”办学宗旨,努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提供多语种翻译、会务接待等。同时,学校师生还深入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中越边境地区等开展政策宣传、支教扶贫等实践活动。近年来,广西外国语学院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连续几年为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中国2016亚洲国际集邮展、中越青年大联欢、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重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服务师生约4万人次。


 此外,广西外国语学院还是广西较早开展桂台交流合作的高校之一。2012年,学校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建桂台产学研用一体化研究基地,开设桂台商务与投资合作特色班,并连续多年承办两岸学术交流会议,为驻桂台资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

 

 面向海洋、面向东盟、面向未来,广西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书写新时代的辉煌新篇章。



(责编:金向德)


制作:李泓

 

相关推荐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
      《中国民族》杂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民族团结杂志社主办。
      作为国家民委机关刊,《中国民族》杂志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一直在涉民族宣传工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杂志各文版均为大16开全彩印刷。《中国民族》杂志汉文版为月刊,全年共12期,单份全年定价180元;《中国民族》杂志蒙古文汉文对照版、维吾尔文汉文对照版、哈萨克文汉文对照版、朝鲜文汉文对照版均为双月刊,全年6期,单份定价90元。

杂志社订阅(银行汇款):
户名:民族团结杂志社(联行号:102100020307)
账号:0200 0042 0900 4613 334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           

邮编:100013
联系电话:010-58130878∕15612062952(同微信号)
发行邮箱:mztjzzs@126.com

订阅下载:2024年《中国民族》杂志订阅单

欢迎订阅《中国民族》杂志